初识温哥华(1—4)
文图‖妙月
1
2019年7月25日初次去温哥华(Vancouver),在那里住了一个半月,时间不算长,却从盛夏到了初秋。
夏秋季的温哥华,天蓝,地阔,树绿,花鲜,环境清爽,气候宜人。这是大体印象。最明显的感觉是温哥华的夏天不像夏天,像济南的初秋,因为很凉爽,基本不需要开空调。7月份平均气温13—22度左右,尤其早晚很凉快。晴天时,阳光明媚,天高地阔,蓝天清透无比,白云如絮如雪。阳光下感觉稍微有点晒,只要到了树荫下,就很清凉。阴天时候就更凉快,不怕热的人,在这里,早晚得穿一件外搭才行。温哥华的夏天,雨不多,反而冬天是雨季。温哥华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也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那里夏天也很少有雷电,也没有风暴,即便是下雨,也多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柔柔的,不紧不慢的感觉。盛夏,撑伞走在行人稀少的雨中街道,比较清静怡然。
时值八月初,在温哥华通过翻看朋友圈,了解到济南连续几天大暴雨,影响了交通。那一周,朋友圈晒暴雨、晒闷热,晒雨中泉城的别样风景。看着朋友圈,亲切之情油然而生,不禁和好友互动:泉城路灯下雨雾的诗情画意,闷热雨夜花的剪影,挟着一缕浪漫热情而来,带来泉城的雨中别样美;雨后泉城虽然很热,但热浪挡不住泉城的夏之美韵,夏日济南,依然不失泉城的婉约灵秀之美…
盛夏,济南与温哥华,很不同的感觉。一个一如既往的热情似火,酷暑暴雨,一个竟是风平浪静,初秋般的凉爽。同一时段,同一个地球村,两地却有这么不同的感受。如果不在那里亲身体验,真不相信地球另一端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我想,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不同,才丰富多彩。好友还友善地嘱咐我,夏天注意防暑,注意暴雨时不要出门,其实,我在温哥华还因为怕受凉早晚都穿着外搭呢。
2
温哥华到处都是绿荫和花瀑。随便一条道路,就是林荫道。路边高高笔挺的大树,在路中间的上方都互相“拉着手”。枝繁叶茂的枫树比比皆是,枫树也是加国最多的树,所以,加国又有枫叶国之称。加国的国旗也是枫叶旗。
走在路上,你会看到公寓、别墅的阳台及门口,都有鲜花缀满,或摆放,或空吊,或在墙沿上卡住,商场及超市门口也是同样。小太阳花、小喇叭花、小菊花,紫色、黄色、红色、粉色、白色,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真像曾经在百度上见到的图片一样,田园风格,朴素简单,却经常让人移不开眼球。
路边的花楸树也很多,密密匝匝的小果子,像相思豆一样大小,红彤彤的挂满一树,经常是让我不停地举起手机。
温哥华鲜花店很多。里面各色圆润的绣球花非常抢眼;蓝猪耳花,名字不好听花却非常的美;名副其实的向日葵花、大丽花,非洲菊、万寿菊,紫色梦幻的六倍利(南非半边莲)都美得很;一种叫孔雀草的花儿非常美艳(又叫五瓣莲);大红色的朱瑾花,幸福花雏菊;最稀奇的还有插在罐子里的干枝棉花,半开着的花朵露出白色的絮,还带着精神十足的棉花桃。棉花,我小时候在家乡经常见,时隔多年,没想到在万公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又见到了,倍感亲切。
在离住处不远的明那奴(译音)公园里,看到松鼠、兔子随意跑。池塘里水鸭子悠哉悠哉地划着水,荡起的波纹像小船行驶过后一样,白色的水花呈一字型绽放。鸭子在水里累了,或者凉快透了,就在我们面前毫无怯意地上岸了,大摇大摆地迈着四方步,抖抖羽毛上的水,举着脑袋和我们对视着,然后随意一趴就歇息了。
大鹅也在岸上悠哉悠哉地闲逛觅食,它们不怕人,即是离它们很近,它们也泰然处之,不会走开,而是高挺着脖子,瞪着眼睛有点好奇地看着你。
这些鸭鹅很有趣,我们在观赏它们,感觉它们也在看我们。
住处的楼下水池旁,一只大鸟悠闲地在那里喝水、踱步,时而抬起头,眼睛咕噜噜看看身边正在看它的人,时而吃几口扔给它的“饭食儿”,没有胆怯,没有惊慌,且悠然自在。一位邻居说,这只鸟是小海鸥,还飞不高,所以在这里觅食喝水。
站在阳台,经常看到对面十层楼的夫妻,穿着吊带家居服坐在白色的藤椅上,各自手拿一本书,晒着太阳喝着什么,估计是咖啡,偶尔抬头看着对方聊几句,旁边坐着一只大金毛朝外面看着。女儿说,这样的情景,这里很多。
对面楼下马路右侧,就是狗狗公园,是专门供狗狗们集中玩耍的地方,里面是很大的一片草地,主人可把狗狗放进去让他们随意撒野嬉戏。只要在外面就必须拴着绳子牵着,有的厉害的狗狗嘴上还套着圆形“嘴箍”,那是防止它们伤人。
数只海鸥在住宿的楼宇间自由穿飞,站在窗前即可随时看到它们飞来飞去。“呕—呕—呕…”海鸥不时发出响亮的叫声。尤其早晨,天一蒙蒙亮就开始鸣叫。先是试探性地低声呕、呕叫两声,随之就“呕呕呕”地连续响亮地叫起来,似乎在唤醒同伴,又似乎在引亢高歌,更似乎是对又一个清晨到来的欣喜庆贺!
下午四五点钟,成群的海鸥在附近喜来登酒店门前的广场,集体落下觅食,随之又呼啦一起飞向空中,鸣叫,盘旋。听着那响亮高亢的叫声,望着醉人的蓝天和远处的“云山”,就会觉得似乎天更高地更阔了。之前,只听过窗前的小鸟“啾啾啾啾…”的柔柔鸣啭,就像江南小女子那嗲嗲酸酸的声音,从没见过海鸥在住户楼宇间自由翻飞、高歌猛进的情景。那里海鸥很大,那飞翔的姿势,时而如鹰击长空,时而如“鱼翔浅底”,潇洒自如,好不威风。
海鸥还经常在高杆灯上停留,成双结对的站在最顶端,蓝天白云下,恩恩爱爱,恣意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有时也会互相亲昵地清理一下彼此的羽毛,然后再“呕—呕—呕…”亮亮嗓儿,估计那是表达心中的快意。
在盛夏七月,也许那里温度不高的原因,几乎没有蚊子和苍蝇,草木间也几乎没有小虫,更没有蝉鸣,在五楼平台花园的水池中,偶尔能发现几只“水弹弓”在水中蹦来蹦去的,水池旁边的地上、墙上,有不少蜗牛在随意爬行。
温哥华的路边及公园门口、公园里面,都没有小商小贩摆摊卖东西,没有任何卖零食和玩具的,孩子们只是尽情地在游乐场游玩,没有机会乱花钱,乱吃零食,而且极少有大声喊叫的,偶尔会听到爽朗的笑声。游乐场也多是户外的滑梯、秋千、技巧攀登等。室内的游乐场所很少。
在斯坦利(译音)游乐园,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坐在妈妈身边一直哭,妈妈偶尔用英语心平气和地说他几句,但小男孩还是一直哭,大约20分钟了还在哭,妈妈就那样不动声色地看着他,偶尔说一句什么。我问女儿怎么回事,孩子哭半天了也不哄一下,女儿说:“小男孩儿犯错误了,妈妈让他认错他不听,妈妈就一直等他认识到自己不对才行”。
3
温哥华因为地广人少,楼房大多不是太高,很多都是许多年的旧房子,但是基本都非常整洁,阳台及窗户除了吊在屋檐下或者护栏上的各色鲜花,都没有杂物,物业不允许放。更没有乱拉乱扯的电线或者绳子。阳台也不允许晾衣服。
路边别墅很多,别墅没有鲜艳的色彩,大部分是灰、白、驼、深蓝几种颜色,看上去简约、朴素、大方。住宅区、别墅区基本没有名字,只标识某某路多少号。而且,路标和住宅号码的字很大,非常醒目,开车在马路上就一目了然。
别墅大都掩映在浓密的绿树丛中。许多都用高高的绿植经过修剪做成围墙,绿植做围墙环保又美观。
在高档住宅区,还看到了不少“豪门”别墅的深宅大院,这样的别墅多为早年的温哥华大企业家的私人住宅,周围绿树环绕,生机一片。院子里停车位、草地、绿树、鲜花,甚至喷泉都有,是典型的花园式私人庭院。
马路上邮箱随处可见,而且,邮箱都穿着统一的像迷彩服一样的“花衣服”。银行账单等重要纸据都是通过邮局邮寄给客户。
这里车库也干净整洁,墙角旮旯都没有死灰。顶棚除了几根管道(可能是天然气)外,没有任何乱七八糟的管线,而且,顶棚就是直接裸露的米灰色保温层,猛一看就像石棉,又像钟乳石,据说是为了节能,没有再加保护层。
女儿住处的车库是地上车库,在住宿楼的一二三层。车库是自动门,蓝牙感应操作。三层车库,每层都有遥控自动门,非常安全。车库里车位充足,进出车的空间比较宽敞,这也许是地广人稀的原因。二层三层是业主的停车区。一层主要是公共临时停车区,如果白天停一会儿可以,停的时间长了或者一直停到夜里,就有可能被管理部门的拖车拖走,然后车主再按照相关程序联系去取车,出现第二次,就得交罚款。
温哥华超市比较多,而且超市规模很大,每个超市都有足够大面积的停车场,几乎没有停不下车的现象,车库基本都是敞开式的,一目了然,非常通透,无人值守,基本都不收费(市中心大商场下面车库收费)。
超市里的东西应有尽有,半成品食品很多。面包点心等甜品更是种类繁多,而且,包装简单,量也比较大,甜度也比较高。因为老外都喜欢吃甜食。怪不得他们身体脂肪都那么“富裕”呢。也难怪他们好像不怕凉,男士几乎都是赤脚凉拖,大裤衩子,体恤;女士就是短裤体恤或者吊带,或者吊带连衣裙,低胸露肩露背的很普遍,也很正常。很多大妈级奶奶级的也照样穿吊带。捂得比较严实的多数是华人。也很少见老外穿得“周吴郑王”的逛街逛商店,在那里,名牌效应好像不是多么明显。那里也有华人开办的超市和商场,一些“思乡”食品或者物品,或者具有中国特色的物品,几乎都能买到。住处附近就有个专门的华人超市叫大统华。只是华人超市比老外的超市价格更高一些。中国物品,就是温哥华当地的“进口外国货”。而且占据的比例相当大。华人商场里的服装之类的东西,在国内,估计网上都能买到。
我去过温哥华机场附近的奥特莱斯店,里面的名牌产品琳琅满目,供量充足,看着购买的顾客大多是亚洲人,或者说是华人。
温哥华农场很多。农场主的土地面积很大。水果蔬菜就在外面很大的敞开式棚子下随你任意挑选,没有人看管。收款台在棚子后面的屋里,挑拣完了水果蔬菜,自觉进屋称重交费。我在那里默默注意了很久,没看到有人偷偷拿着东西不交钱就走。有的路边,也有无人售货摊,摆几样蔬菜水果,标上价,放一个收钱盒,自觉买自觉付款。
4
温哥华没有拥挤的人群,也几乎没有拥堵的交通。马路边上就是绿化带和树木鲜花。因为没有堵车现象,马路上的高级跑车经常是呼啸而过,开始我总以为是摩托车的声音呢。
行人过马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行道没有斑马线的小十字路口,行人可以优先通过,车肯定会礼让行人。另一种是人行道有斑马线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大路口,十字路口的四个方位红绿灯杆子上都有一个步行通过的人工按钮,行人可以按一下自己这一侧的按钮,注意观察对面杆子上的一个“手掌”图像,当“手掌”图像变成白色行人时,行人即可通行,此时,车辆都会停下礼让行人。
拐弯车辆必须礼让直行车辆。极少有按汽车喇叭的,按喇叭通常被视为不友好的行为。
不是闹市区的十字路口或者三岔路口,路口各角都有一个STOP符号,车主到那里自觉停车三秒后再通过。
在没有红绿灯的郊区路口,靠自觉遵守车行礼让规则。辅路(此处辅路不是人行道,也是车行道,主辅路的区别有明显标识)行车自觉让主路行车。市区和郊区一直都没有看到交警指挥交通。
高速路只要收回了成本,就不再收费。高速路远没有国内的高速路那么宽。
许多地方依然使用木头电线杆,而且,电线杆已经年久,有的靠好几根拉线固定。
温哥华户外活动的人很多。看到最多的就是自行车骑行,而且是到空旷的草地间的小路上骑行。蓝天白云下,骑行者头顶太阳镜,一身运动衣,表情神采飞扬的。见了路旁的人都微笑示意友好。
家庭车的后尾,都有自行车固定架,一般可固定两辆自行车。到了户外,随时停车,骑着自行车随意游玩。曾经在图画上见的那种乡间小路上的骑行者,在温哥华很容易见到。那里空旷的草地比较多,草地大都是具有野趣的自然状态的。
温哥华郊区的许多树上,都有一个小盒子绑在树干上,盒子上有门,但是上了锁,正面有一个十厘米左右的圆洞,旁边还有编号,不知是做什么用的,女儿说可能是爱鸟人给鸟做的窝。后来曾经在视频上见过,确实是鸟窝。
写于2019年秋
作者简介:
杜东平,笔名:妙月、沐桐。曾是理工女,电气工程师(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爱好文学。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及理事会理事,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张炜读书会会员,周三读书会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作品刊于多家报刊。散文作品曾在“华成杯”首届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及第一届、第二届“青未了”全国散文大赛等多次赛事中获奖。参加了济南市档案文集《街巷故事》的采写。散文《河工 河夫》等多篇散文被收录不同文集。著有散文集《刚好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