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筱章,原名侯承寿。193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下半年调峰山县(现长清县)独立营任总支书记。大峰山抗日革命根据地位于泰山西部,它的北面和西面是黄河,东面是津浦铁路,南面与肥城、平阿、泰安三县相邻。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向东它直接威胁着济南市和津浦铁路一线的盘据之敌,向北向西连接着鲁西北和豫东抗日根据地,向南则与鲁南、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相呼应,这里既是济南通往兖州的交通要道,也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通往鲁南、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必经之路,它就如一把尖刀直插在敌人的心脏,时时威胁着敌人。
从1941年夏开始,敌人聚集了几万之众的兵力,向我整个泰西抗日根据地(主要是平阿、肥泰、大峰山三个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地疯狂大扫荡,整个斗争形势急剧恶化。几经战斗,由于敌强我弱,军事力量悬殊,革命力量损失很大。在反扫荡的战斗中,我大批党员和干部在作战中英勇牺牲,很多抗日积极分子、抗日游击战士和群众惨遭日寇的屠杀。一些立场不坚定和意志薄弱者脱离革命,甚至有人叛变投敌。地主汉奸也趁机反攻破坏抗日活动。到1941年末,整个泰西抗日根据地的三个主要根据地(平阿、肥泰、大峰山)都相继变成了反复拉锯的游击区,我中共泰西地委被迫撤到黄河以西坚持斗争。峰山县我抗日武装也缩小了,面对多于我几倍,有时甚至十几倍强敌,大峰山区整个抗日斗争形势更加严峻。至此,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进入了最艰苦、最困难的岁月。就在这个时候,侯筱章同志奉上级指示来到了大峰山抗日根据地,任中共峰山县县大队政治委员后兼任县委书记。面对敌碉堡据点林立、强敌数倍于我的严酷形势,大峰山抗日根据地还能不能坚持下去?怎样坚持下去?这确实成了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县委书记尹笠夫和侯筱章政委、宋泮池大队长、张立信副政委等大队领导紧密团结,密切配合,坚持把毛主席抗日游击战、持久战的军事思想与大峰山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决执行上级提出的“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方针,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进一步深入发动群众,坚持武装斗争,坚决镇压汉奸特务。游击队在山林和山区中神出鬼没,采取突袭和游击战术,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和损失。他们还积极发动群众,扩大自己的力量,使得敌人无法彻底消灭他们。
侯筱章带领峰山县大队和各区小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浴血奋战。我县大队不仅没有撤出根据地,而且越战越强,逐渐在大峰山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在这些艰苦的战斗中,皇姑井战斗就是很关键的一仗。
这一仗不仅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胜利,而且也以铁的事实有力地告诉了全县人民,我县委和县大队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和全县人民在一起,一步也没有离开根据地。这一仗鼓舞了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斗志,为在根据地坚持斗争奠定了一个有力的基础。在艰苦的战斗中,侯筱章政委、宋畔池大队长总是身先士卒冲杀在前,他的模范行动时时激励着广大的干部和战士。在平时,他们平易近人,总是深入班、排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动员。在作战中,他们总是坚持站在前沿阵地,亲自指挥作战,越是在艰苦危险的时刻,他们越是站在最前沿,冲在最前面。1942年秋,我县大队在大桥一带与敌人遭遇,敌人当时约有两千余人,并有骑兵,敌人对我县大队实施了快速包围,面对敌人重兵包围的险境,侯政委挺身坚持站在最前沿,沉着地指挥作战,掩护我部队转移,在枪林弹雨的激战中,侯政委肩部和大腿两处中弹负伤,仍坚持带伤指挥作战,直至带领县大队突出了重围。在那种极其险恶的战争环境中,他的这种身先士卒,英勇顽强,临危不惧的精神对鼓舞队伍士气,坚定同志们战斗的决心,确实起着一种巨大的作用,显示了一个政治委员在艰苦战争环境中的模范表率。他那种勇猛果敢的战斗作风激励战士奋勇杀敌,在艰苦岁月中苦战。侯筱章1942年底,任峰山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受命于危难之际。在敌人的反复清剿扫荡,碉堡据点林立(当时在整个峰山县敌人的大小据点多达60多个)的恶劣环境中,斗争是异常艰苦的。他不仅是大峰山游击队的指挥员,而且还是英勇抗日战士,他们懂得如何在战场上运用智慧和勇气。突然,一声号令传来,游击队瞬间进入了战斗状态。他们快速而果断地行动,利用周围的掩体和暗影,巧妙地躲避着敌人的视线。和敌人周旋在长清的山山水水大地上。敌人的探照灯在黑暗中扫来扫去,但游击队早已躲进了草丛和树丛中,利用地形和植被的掩护,成功地躲避了敌人的搜寻。他们的身影在夜色中灵动而难以捉摸,仿佛是黑暗中的精灵。敌人的阵地在瞬间爆发出了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游击队毫不畏惧,他们瞄准目标,射出一串串致命的子弹。他们不仅攻击敌人的阵地,还巧妙地制造了敌人内部矛盾。让敌人狗咬狗一嘴毛,在侯筱章领导下,我们县委敌工部向敌人据点派进去很多地下工作人员,策反伪军。他带领游击队在激烈的战斗中,展现了出色的勇气和智慧。他们不仅有效地打击了敌人,还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安全。最终,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并在黑暗中悄然撤离,消失在了夜色中。
日寇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异常困苦,加上连年大旱、蝗虫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整个根据地的人民更是吃糠咽菜苦上加苦。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县大队的活动和给养都是十分困难的。队伍频繁地转移,常常是长距离的夜行军,有时还要风餐露宿在荒山野岭。弹药补充严重不足,当时每一发子弹、每一枚手榴弹都是来之不易的,都要靠从敌人的手中去夺取。服装也很困难,每逢换季,同志们的衣服很长时间都换不下来,不得不冬着单,夏穿棉。正经的粮食当时也很少,常常是和群众一起吃野菜。在艰苦的环境中,侯政委制定了以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相结合的对敌斗争方针,根据中央指示,带领县大队开始了小部队活动。
把县大队以连为单位分散到各区去活动,在敌人的最要害之点和薄弱之点积极出击,这就犹如数把钢刀直插敌人的心脏。部队忽南忽北,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地游击战术,迷惑、钳制敌人,及时抓住战机狠狠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由于采取了上述各种有效而正确的对敌方针,在艰苦的环境中,县大队不仅在根据地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巩固发展了根据地,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在这个阶段,县大队在县委书记侯筱章政委的指挥下打各种伏击、埋伏30多次,拔掉敌人大小据点七八个,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热情,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使济南、长清的日伪军大为震惊。游击队用勇气和智慧书写着抗战的赞歌,他们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永远激励后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