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老山兰(报告文学)
文/兰馨草堂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有一株兰花,它不生长在温室之中,不倚靠细心的呵护,却傲然挺立在老山之上。这株兰,如同那些在老山前线英勇奋战的战士们,他们的故事,就像这位前线英模所说,不是幸运,而是幸存,是一种用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的坚韧与顽强。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位战士的故事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而他们,就像这傲立的老山兰,无论风雨如何肆虐,都坚守着他们的岗位,绽放着不屈的生命力。这株血染的老山兰,成为了他们英勇无畏的象征,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四十年前,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那场血腥残酷的战斗,仿佛就在眼前。劫后余生的吴全明、党英存、陈秋生、郝存安、王兴科、陈敏六位战友,身临其境,再次感受到枪林弹雨的残酷与恐惧。而袁绍贤、李夏桂、张毅、王侃武、张榜群、冀新哲、夏铁锁、向新平、杨珍峰这九位洛河男儿,他们用金子般的青春,为祖国的和平与安宁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的英勇事迹,就像一座永恒的丰碑,矗立在南疆的土地上。
1、血染的兰花:袁绍贤的战斗传奇
袁绍贤,男,汉族,洛南县景村镇人,生于1965年。1984年1月入伍于昆明军区十四军四十师一一八团三营八连,1984年4月28日,在收复老山战斗中,八连担任正面主攻任务。这个曾经在“百团大战”中荣获八路军总部授予“白刃格斗连”荣誉称号的连队,继续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一举攻克老山56、54、53号高地,全歼敌军一个加强排,毙敌50人,缴获军用物资一批。袁绍贤和战友们一起进攻到离老山主峰不到百米时,一粒炮弹弹片打在他的腿上,他仍坚持匍匐前进,战友为他包扎失血过多的伤口时关心的问:“疼吗”,绍贤说:“不疼,饿”,战友忙喂了他一块压缩饼干,又一发炮弹在身边爆炸,弹片再次击中绍贤颈部。牺牲时他嘴里的干粮都没咽下去。1984年9月4日,中央军委授予八连“老山英雄连”荣誉称号。绍贤的父亲袁忠厚在洛南中学、景村中学、县武装部做报告时说:“我牺牲一个儿子,再送一个儿子去参军!”表达了这位老父亲毅然支持国防建设的家国情怀。2016年4月,吴全明、党英存、郝存安等战友自费带领绍贤烈士家属远赴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还专门带陕西的锅盔馍等祭献烈士,表达对战友的思念,因为他是饿着肚子离开战友的。2020年7月22日,绍贤的营长藏雷在中央电视台讲述老山战斗故事时,陕西洛南袁绍贤烈士的英雄遗像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他的故事就像兰花一样,在战火中绽放着不凡的光芒。但他的坚韧和忠诚,却在那片丛林中书写了传奇。他就像兰花在石缝中顽强生长,在那漫长的夜晚,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但他的脚步从未停歇,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背后是祖国和人民。
袁绍贤的情感,就像兰花淡淡的香气,虽不张扬,却深入人心。他在战场上,不仅是一名战士,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情感的普通人。他的信件中,充满了对家人的牵挂和对战友的深情。但当他站在战场的最前线,他的眼中只有坚定,心中只有忠诚。袁绍贤的故事,就像兰花一样,虽不耀眼,却让人肃然起敬。他的坚韧和忠诚,不仅是对个人荣誉的捍卫,更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无私奉献。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战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兰花般的战士精神。
2、战士的温柔:李夏桂的内心世界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战士们的内心,往往被坚毅和勇敢所掩盖,但在这层坚冰之下,却流淌着温柔的溪流。李夏桂,这位在战火中成长的战士,他的内心深处,有着不为人知的柔软。
李夏桂,男,汉族,洛南县古城页山人,1965年生,1986年入伍于兰州军区四十七军一三九师四一七团,中共党员,战士,1987年1月5日牺牲于老山前线。
“1.7战斗”是从1月5日开辟通道,6日潜伏,6日晨4时30分出击,激战八十年代的“纹肉机”167高地。李夏桂烈士的遗物日记本、猫耳洞照片、毛巾、提包等成了老山对越作战的记忆和见证。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乐于奉献,创造了老山精神,践行了青年共产党员时刻为党牺牲的责任和担当。
夜深人静时,当战友们疲惫地进入梦乡,李夏桂会独自坐在营地的角落,手中握着家人的来信。月光下,他的眼神变得柔和,那些在战场上锻炼出的坚硬线条,在这一刻似乎都柔和了下来。他会轻轻触摸信纸上那些熟悉的笔迹,仿佛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呼吸。
在信中,他是一位儿子的牵挂,是一位兄长的关怀,也是一位未婚夫的思念。他的内心,如同兰花般细腻,每一片信纸都是他心灵的慰藉,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家乡的深情回望。他会想象着家中的情景,父母的笑容,手足的深情,未婚妻的等待,这些画面让他的心变得柔软,也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
在战斗的间隙,李夏桂会轻轻摘下一朵野花,虽然它不及兰花那般高雅,但在他的心中,它代表着和平与希望。他会小心地将花夹在信件中,寄给远方的亲人,仿佛这样就能传递去他的一份温柔和祝福。
面对新兵,李夏桂总是有着无尽的耐心,他会用自己的故事去安慰那些因思念家乡而流泪的年轻人,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像是春风吹过荒原,带去了生机与希望。他的温柔,不仅是对家人的深情,也是对战友的关怀,是对生命的尊重。
李夏桂的内心温柔,并不妨碍他在战场上的英勇。相反,正是这份温柔,让他更加明白自己为何而战,为何而坚守。他的温柔,是战士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在残酷战争中保持人性的力量。在这样的温柔中,李夏桂和无数像他一样的战士,成为了战场上最动人的风景。
3、矛盾与挣扎:张榜群的内心世界
战士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复杂而微妙的,尤其是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中,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张榜群,一位在战火中成长的战士,他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他用自己短暂的青春书写了永恒的忠诚与牺牲。
张榜群,男,汉族,洛南县灵口庙湾乡人,生于1966年,1985年入伍,中共党员,1987年牺牲于老山前线,他是兰州军区四十七军一三九师四一七团的战士。
1986年底奉命开赴老山前线轮战,1987年1月7日,收复老山地区167高地即“1.7”战斗打响。那天他和战友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坚持战斗十几个小时。在不到两万五千平方米的高地上他们打退了越军多次进攻。8000多发炮弹如雨点般在他身旁爆炸,战友们前仆后继,在硝烟中厮杀,到处是鲜血到处是弹坑。他们凭着革命军人的勇敢、机智,凭着对祖国赤子忠诚,毫不畏惧的摧毁了越军18个屯兵洞,击退了敌人六次反扑。全歼该高地守敌381名,缴获六零炮、重机枪、四零火箭筒等一批军用物质。
战后,中央军委授予一三九师四一七团四连为“英雄四连”追荣誉称号。张榜群等21位战友牺牲,追立二等功。张榜群遗物中有几个信封和51张家书,这51张家书是从入伍到部队送回骨灰,张榜群烈士与家里的全部通讯。哥哥将家书和带有义务兵免邮票信封无偿捐赠老山书屋收藏。
这51张信纸有陕西洛南县的、华县的,有云南文山军分区教导队的,还有文山和麻栗坡百货公司的,有35167部队的,还有84849部队及35255部队的信纸。
这些信里有家里对张榜群的叮嘱、关怀和思念,也有张榜群的锻炼、成长、入党进步和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见证。这是十二个月鸿雁传情,也是张榜群一生最辉煌的遗言,更是家国情怀。
在战火炙烤的边疆,张榜群的心如同被烈日与寒冰交替折磨。他的眼神中,既有对战斗的坚定,也有对和平的渴望。作为一名战士,他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但作为一个人,他无法忽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毁灭。
夜深人静时,张榜群独自面对着黑暗的夜空,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思考着战斗的意义,思考着生命的价值。他知道,每一次出击,都可能带走战友的生命,每一次胜利,都可能伴随着牺牲。这种矛盾,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激励他勇往直前,又让他感到沉重和迷茫。
在战斗的间隙,他会看着手中那把伴随他出生入死的枪,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这把枪,既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负担。他用它来保护战友,捍卫国土,但同时也意识到,它带来的可能是死亡和破坏。这种挣扎,让他有时在夜晚难以入眠,他的内心在勇敢与恐惧、杀戮与保护之间挣扎不已。
面对家乡的方向,张榜群的心中充满了思念和愧疚。他思念着家人的温暖,愧疚于不能陪伴在他们身边。他知道自己是一名战士,但也是一个儿子。他的内心在责任与亲情之间撕扯,每一次思念的泛滥,都是对他意志的一次考验。
在战斗的激烈时刻,张榜群的内心斗争达到顶点。他看到战友倒在血泊中,心中涌起愤怒和悲痛,但同时也知道,这是战争的一部分,是作为一名战士必须面对的现实。他的内心在愤怒与理智、悲痛与坚忍之间不断挣扎,最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让他选择了继续前进。
张榜群的内心矛盾与挣扎,是所有战士在战争中的缩影。他们不是没有恐惧,不是没有疑惑,而是在每一次矛盾和挣扎之后,选择了勇敢和责任,选择了用坚韧和牺牲来维护和平与正义。这样的战士,他们的内心世界,比战场上的硝烟更加深刻和复杂。
4、铁骨柔情:王侃武的战场关怀
王侃武,一位初中文化的战士,1983年1月入伍,1985年10月,1986年9月入党,兰州军区二十一军六一(红军)师一八三(钢铁)团,榴炮1连班长,1964年10月出生,陕西省洛南县石门镇人。他本可以在规定服役三年后复员回家,但为了参加战斗,他主动申请从非参战部队来到前线,展现了他的勇敢和忠诚。
在7.13战斗中,王侃武表现英勇,摧毁敌军多个火力点,所在班被授予集体三等功,个人三等功。在20余次炮战中,他以“打得准,打得猛”著称。在“10.14”战斗中,他更是奋不顾身地抢救起火的弹药库,一人将20箱炮弹搬到了安全地带。1986年10月15日,王侃武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身受重伤,光荣牺牲,部队为他追记一等功。
在战场的边缘,王侃武的温柔如同夜空中最柔和的星光,默默照亮着这片充满苦难的土地。在一次短暂的休战期间,他坐在一棵被炮火削去一半的树旁,手中拿着一块破损的布料,那是他从战场上捡来的。他小心翼翼地将布料撕成条状,然后轻轻地为一名受伤的小猫包扎伤口。他的动作是那么轻柔,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仿佛在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在战场上挥舞武器的战士,而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普通人。
在营地的角落,王侃武用自己的饭盒盛满了水,然后轻轻地将水倒在一位年轻战友发红的眼睛里,帮助他清洗掉眼中的沙尘。他的手稳而轻,生怕弄疼了战友。在这个简单的动作中,王侃武的温柔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关心着每一个战友的安危,哪怕是在这硝烟弥漫的环境中。
夜幕降临,战士们围坐在微弱的火光旁,王侃武从口袋里摸出一把皱巴巴的糖果,那是他珍藏已久的。他笑着递给身边的战友,糖果在火光下显得格外温暖。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仿佛糖果能带给他们一丝家的甜蜜和安慰。
在写给家人的信件中,王侃武的温柔体现在每一个字句之间。他尽量避免提及战场的残酷,而是用最细腻的笔触描述着营地周围的自然景色,讲述着战友们之间的趣事,让远方的家人能感受到他的平安和乐观。
在一次战斗结束后,王侃武在废墟中发现了一本残破的童话书。他小心翼翼地将书页抚平,然后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为几位因战争失去父母的孤儿朗读故事。他的声音温柔而富有感染力,让孩子们暂时忘却了战争的恐惧,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王侃武的温柔,就像那株在战火中绽放的老山兰,虽然环境艰苦,却依然保持着生命的美好。他的每一个温柔细节,都是对人性最深刻的坚守,是对战争无情最有力的反驳。
5、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温柔:张毅的守护与牺牲
在这片被战争蹂躏的土地上,张毅的手因握枪而磨出了水泡,但他的眼神在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时,却充满了温柔。他轻轻地将小鸟捧在手心,用从自己水壶中省下的水滋润它的喙。周围的炮火声似乎在这一刻变得遥远,张毅的动作,像是一首无声的摇篮曲,在这片死亡的土地上,呵护着生命的脆弱。战争的残酷没有夺走他的同情心,反而让他在这些微小的生命面前,更加珍惜和平的宝贵。
张毅,男,汉族,洛南县景村填张河人,团员,生于1965年,1984年1月入伍于昆明军区十四军四十师张又侠任团长的一一九团七连战士,1984年4月28日他们团用62分钟攻克松毛岭主峰662.6高地。1984年7月11日,张毅牺牲于老山松毛岭,追记三等功。
他在粉碎越军"MB-84"北光计划(即7月12日,我军2万多人防守,4万多越军突袭我老山)时,张毅坚守那拉高地战斗中遭炮击壮烈牺牲。“7.12”大捷,我英雄的四十师未丢失一个阵地,以我阵亡62人,伤320人的较小代价取得了毙敌3761人,俘敌55人的辉煌战果。穷兵黩武的越南当局第二军区司令员武立曾夸下海口“三日内夺回失地”的狂言成为泡影。
战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得知7月12日战斗胜利的消息,高兴地对杨尚昆副主席说:“云南边防部队的仗打得好,应该表彰,要继续提高警惕,准备再次粉碎敌人的反扑,不能松懈。”叶剑英元帅看过现场录像感叹,“自淮海战役以来,还没见过这么多的敌人尸体!”。
率部征战的一一九团团长张又侠带着胜利的喜悦喊出了“一一九团万岁!炮兵万岁!”的口号。中央军委授予七连“老山防御英雄连”荣誉称号,陕西洛南张毅烈士就牺牲在"7.12大捷中!他像泰山一样永远坚守在中越边境。
6、战争与人性:向新平的坚守与牺牲
在战火蔓延的街道上,向新平的步伐沉重而坚定。他的眼中映照着火焰的舞蹈,耳边回响着爆炸的轰鸣。但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一只小狗,惊慌失措地在废墟中寻找着出路。向新平停下了脚步,不顾周围的危险,轻轻地呼唤着小狗,直到它颤抖着靠近他的脚边。他抱起小狗,用自己的防弹衣为它提供庇护。在这一刻,战争的残酷与向新平内心的温柔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行为,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这片被战争吞噬的土地。向新平知道,无论战争如何肆虐,他都必须保护这些无邪的生命,因为它们代表了希望,代表了人性中未被征服的部分。
向新平,男,汉族,洛南县景村镇人,生于1965年,1984年1月入伍,战士,1984年4月28日,他所在的老山主攻一一八团一营二连在副团长向坤山带领下从80号高地越境秘密穿插到老山主峰方向,目的是配合主力全歼者老山主峰之敌,阻挡越军援兵。因月底无月光,四周一片添黑,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凭借前面战友钢盔上涂的荧光点跌跌撞撞行进,他们的路线被越军发现改为强攻,越军用的空炮弹碰到树枝就爆,弹片呈伞状,杀伤力很大。二连连长、副连长牺牲,指导员重伤,副指导员汪斌在48号高地带领通信员和司务长寻找和救护烈士伤员时遭遇越军,不幸负伤被俘,随从邵文忠、韩金才牺牲。向新平在穿插中第一次被炮弹炸伤后,他没有下火线,又被二次炮弹击中,夺取了他年青的生命。
其他战友浴血奋战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向新平践行了 “领土一日还,血染战旗红”的誓言。他和同乡战友陈秋生、党英存生前约定“谁牺牲了,其他人要照顾烈士的父母”,这话是向新平首先提出的,反映了他不怕牺牲的决心。
2012年,“三十多年的承诺”受到洛南县电视台,《商洛日报》《西安晚报》及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这只是开始,战友党英存、陈秋生不但自己替烈士父母尽孝,还带领妻子经常关心老人生活。
2017年向坤山副团长携夫人,不远万里来到陕西洛南看望向新平烈士的家庭生活情况。当向团长慕名来到老山书屋参观时,吴全明问:“向团长,向新平烈士为什么没立功?”向团长很深沉的说:“对不起,当时立功名额少,所有指战员都是先让烈士的,你县张建华冒着枪林弹雨抱起两个炸药包,炸掉敌人一个大碉堡,据当时观察里面至少五六个敌人,但洞炸塌后没能力确定有几个敌人,我们报一等功,上级还是给张建华批了二等功,立功问题部队很严格,很遗憾,就把英雄记在心里吧。”
快四十年了,党英存每次看新平母亲时还常带自己种的菜果,老人修房时他一照看就是一年,而秋生离老人近点,家里蒸馒头后总要先给老人送去,并帮忙打扫卫生做家务活。洛南有近百名战友在逢年过节时不约而同的看望老人。向新平烈士及战友们的誓言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炉火纯青。
7、洗礼与涅槃:夏铁锁的英勇与牺牲
在那个被血染红的黎明,夏铁锁做出了他的选择。面对敌人猛烈的火力,他毫不犹豫地扑向即将爆炸的手雷,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身边的战友。他的牺牲,沉重而无声,但在这片混乱的战场上,却像一道闪电划破黑暗,照亮了战友们的心。夏铁锁的牺牲,不仅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也彰显了他的牺牲精神。他的英勇行为,成为战场上永恒的传说,激励着每一个幸存者继续前行,为了和平而战斗。在战争的硝烟中,夏铁锁的名字成为了涅槃的象征,提醒着他们,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
夏铁锁,男,汉族,洛南县谢湾乡人,生于1964年, 1984年1月入伍于昆明军区十四军四十一师一二二团三营八连。
1984 年4月28日,三营配属张又侠任团长的一一九团攻打老 山松毛岭地区146等高地。三营从27日晚经历千辛万苦秘密穿插,于29日到达离越南最近的146高地附近。老山东侧146号高地是敌人侵占我老山地区的交通咽喉和重要依托,明暗火力点及环形防御工事完整。八连主攻排由副营长冯协恩亲自带领,在进攻敌第二道堑壕时,七班机枪正射手段平腹部受伤,被越军打得肠子流出来,副射手夏铁锁让班长后撤休息,段平说,我们的决心是“严惩越寇,宁愿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又坚持毙敌5人,伤敌3人,不幸又一次中弹壮烈牺牲,夏铁锁虽然只是当了三个月的新兵,并没被吓倒,又想到老班长说的:宁愿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就立即接过段平手中的机枪,转换位置,对准敌人猛烈扫射,毙敌2人后壮烈牺牲,副营长负伤。连长赵旺又令代理副连长安云芳带领三排在炮火和机枪掩护下,一口气冲到敌第四道堑壕,激战两小时攻战了此阵地。此时146号主峰高地还未攻下,全连已伤亡42人,最后一道堑壕又遭敌十多个明暗火力点压制,连党委决定,集中全连仅有的两块压缩饼干和一壶半水交给挑选的八名党团骨干组成突击队。
经过浴血战斗,于4月30日清晨六点胜利收回被越军战领达五年之久的146号高地。七连、九连也完成了攻打262号、149号150号、151号 、172号高地任务,然后就地掩埋越军尸体转入防御。
战后昆明军区为夏铁锁所在的一二二团三营记集体一等功,授予机枪正射手段平“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十四军为八连记集体一等功,夏铁锁荣立三等功。夏铁锁同志用年青的生命,践行了他们为保卫祖国立下的铮铮誓言。
夏铁锁牺牲后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时隔32年,2016年洛南籍战友王兴科、陈敏等战友爬山涉水奔赴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夏铁锁等战友时,发现夏铁锁和张毅烈士墓碑上没有照片,就回到陕西,自费找到两位烈士家,收集并洗好照片寄到云南烈士陵园,完善了烈士遗容。
8、友情与信任:冀新哲的英勇与战友的深情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战友情与承诺如同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战士们前行的道路。在枪林弹雨中,每一个士兵都深知,他们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战,更是为了彼此的信任和友谊。冀新哲,这位英勇的战士,他的故事就是这种深厚友谊和坚定承诺的真实写照。
冀新哲,男,汉族,洛南县马河乡人,生于1965年, 1984年1月入伍于昆明军区十四军四十一师一二二团二连。老山收复后,云南前指又命令一二二团1984年5月15日收复老山对面八里河东山。战斗打响后,七九年战斗英雄二连副连长谢国华带领主攻三排炸开敌前沿阵地铁丝网,一边冲一边打,在离34号高地主峰只有十多米时,敌炮弹在他前面四米处爆炸,他因右胸部和面部受重伤,壮烈牺牲。陕西洛南籍战士冀新哲紧跟谢副连长身后,他用火箭筒摧毁敌人一个猫耳洞后也被敌炮弹炸伤头部壮烈牺牲,部队为他记三等功。全团经过62分钟激战收复了八里河东山6个高地。战后昆明军区授予冀新哲所在一二二团二连“老山钢刀连”荣誉称号。
新哲牺牲后的三十多年里,战友们一直为其父母尽孝。2018年烈士纪念日前一天,老父亲向战友们提出,他家房后有两座无名无头红军烈士坟,就和他儿新哲坟一样,没有标志,害怕人们忘记。之后我和洛南县人大代表、政法委副书记张勤学,政协委员、文史委主任王志峰,烈士弟弟冀新民及众爱心人士,查阅《县志》并徒步(因修路车不通)十几公里多次前往马河乡考证,得到当地支书冀书虎、村主任刘建军、村组长等十多人的证实。原来这两座无名红军烈士坟是李先念中原突围部队湖北红安籍红军战士的。2022年清明节,两座无名烈士坟和冀新哲烈士坟已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代表洛南县委、政府迁至缠带玉革命烈士陵园。烈属冀老虽然不在了,但他的心愿已实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先烈的!
9、英勇无畏:杨珍峰的战场传奇
夜色如墨,只有星光点缀着天空。士兵们悄无声息地穿过丛林,夜袭行动即将开始。杨珍峰紧握着他的步枪,心跳在耳边回响,与四周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他的战友们如同幽灵般在树木间穿行,只有偶尔的脚步声和金属碰撞的微响打破夜的宁静。突然,前方的火光一闪,紧接着是爆炸声和枪声的交织,夜袭行动开始了。在混乱中,杨珍峰和他的战友们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向敌军阵地,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中忽明忽暗,如同战争中的幽灵,带来了死亡和破坏。
杨珍峰,一位来自洛南县三要镇龙山村下沟组的战士,1986年1月入伍,成为步兵四十师四团七连五班的一员。入伍后,他始终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格要求自己。当得知部队将执行对越轮战的任务时,他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向连支部递交了请战书和决心书,展现了他的英勇与决心。
在临战训练期间,杨珍峰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决心以优异的成绩向组织和父母汇报。在他的带动下,与他同期入伍的战士们也克服了消极情绪,刻苦训练,共同为保卫祖国而努力。
上阵地后,面对复杂的敌情和地形,杨珍峰利用作战间隙,抢修工事,开展了机动灵活的战术。在他的哨位上,他成功打退了敌人的13次偷袭和反扑。特别是在"1.5"战斗中,他勇敢地与敌人拼搏,与其他两位战友合作,成功击退了敌人的反扑。然而,在他准备再次出洞观察敌情时,三发炮弹落在了他的面前,他全身多处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
杨珍峰在上阵地前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在申请书中坚定地表示:"我要在战场上狠狠打击敌人,如果党需要我献出生命时,我决不后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誓言,他用短暂而光荣的一生,为自己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
10、老山书屋:吴全明的老山情结
吴全明,一位深受老山战场影响的老兵,他的老山情结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吴全明在老山战役中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是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那些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他们的勇敢和牺牲精神深深地触动了他。
吴全明的老山情结也体现在他对和平的渴望上。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因此,他总是希望能够为和平做出贡献。他积极参与各种和平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战争的危害,从而促进和平的实现。
吴全明的老山情结还体现在他对老山历史的珍视上。为了传承和弘扬老山精神,他创办了老山书屋。老山书屋是一个专门收集和展示与老山战役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的地方。这里不仅陈列着吴全明自己收集的老山战役的珍贵照片和物品,还收集了其他战友们捐赠的物品。老山书屋成为了传承老山精神的重要场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
吴全明在老山战役中的个人经历也极为感人。他勇敢地参与战斗,所在排歼敌7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弹药。他的这些英勇行为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友的深厚情谊。这些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立志要将这段历史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传承下去。
吴全明还通过收集和整理老山战役的相关文物和资料,如书信、日记、诗歌等,来纪念和传承这段历史。这些文物和资料不仅是对战友们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他的这些努力和坚持,不仅让他自己铭记了老山战役的历史,也激励着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和铭记中国革命历史,传承英雄精神。
吴全明在访问冀新哲烈士的父母时,经历了一段特别感人的情景。那是在一个冬天的雪后初晴的日子,吴全明早早起床,清扫了红色书屋纪念馆周围的积雪。当他去看望冀新哲烈士的父母时,他们得知吴全明正在筹建红色书屋纪念馆,并计划展出冀新哲烈士的三等功奖章,表示了极大的欣慰,并允许吴全明随意使用家中可用的物品。
然而,不久后,有同村人提醒冀新哲烈士的父母,担心他们可能会遇到骗子。因此,冀新哲烈士的父母托人捎话给吴全明,希望他能归还三等功奖章。吴全明得知后,冒着大雪骑车将奖章送了回去。后来,冀新哲烈士的父母了解到红色书屋纪念馆是县里支持建设的国防教育基地,目的是宣传英烈的先进事迹,于是亲自到红色书屋纪念馆参观,并不仅归还了三等功奖章,还捐赠了陕西省军区赠予烈属的一座木制钟表。
吴全明在18年的时间里,共收集了1200余件各类藏品,包括珍贵的战斗遗物、纪念章、证书、书籍、报刊等800余件,以及“保家卫国”等石刻20余块,保卫边疆战斗照片300余张。这些藏品真实再现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事迹,吸引了周边市县干部群众前来参观。
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吴全明先后奔赴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宁夏等地,走访了200多名参战老兵和烈属,收集老兵资料,整理烈士遗物。
2016年,洛南县红色书屋纪念馆正式落成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该纪念馆成为洛南县军地开展国防教育的基地。每逢清明节、八一建军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和纪念日,该县人武部都会组织干部职工、预定新兵、军训学生前来参观,听吴全明讲战斗故事,感悟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近年来,全国500多个单位的党员干部来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商洛市60多所大中小学师生来这里举行红色研学活动,有6万余人参观研学。
吴全明的妻子张玉娥最初不理解他的行为,但后来被他的动情讲述所感动,全力支持他收集藏品。吴全明自己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曾参加边境作战,他的命是战友们救回来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后辈们记住历史,传承“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精神。
吴全明的这些活动和努力,不仅让他自己铭记了老山战役的历史,也激励着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和铭记中国革命历史,传承英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吴全明的老山情结是一种深深的怀念和敬仰,它不仅是对战友们的怀念,更是对和平的渴望和军人的使命的践行。他的老山情结让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他都能够坚持到底。
11、血色芬芳:老山兰的坚韧与希望
硝烟过后,战场上的寂静显得格外沉重,空气中还残留着火药的味道。在这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上,那株带血的老山兰,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刚刚过去的残酷。它的花瓣上沾满了战士们的汗水和鲜血,却开得更加鲜艳,更加夺目。
这株老山兰,如同战士们不屈的精神,即便在战争的蹂躏下,依旧顽强地生长,绽放出生命的力量。它的每一片花瓣,都像是战士们坚定的眼神,每一缕花香,都承载着他们对和平的渴望。
硝烟虽散,但老山兰的鲜艳,是对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英灵最深的缅怀。它在那片被战火撕裂的土地上,成为了希望的象征,告诉世人,无论经历多少磨难,生命的力量总是能够战胜一切。
那株带血的老山兰,开得如此鲜艳,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即使经历了最黑暗的夜晚,黎明总会到来;即使经历了最严寒的冬天,春天终将降临。它的存在,是对所有战士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精神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