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风传承的温暖
秦鹏程
家风,它决定一个人或家庭的价值追求与处事准则,决定了这个家庭走向和兴衰荣辱与成败。家风正,则道兴旺,日子过得风声水起。家风不正,则自毁前程,殃及子孙。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良好的家风、家教,影响和规范着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着每个党员干部能否在在权力关、金钱关、享乐关经受住严峻考验。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一名退休老党员、老职工,受党的教育多年,回顾几十来亲身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家风对家庭成员影响至关重要,父母言传身教就是无声的命令。他(她)们虽然种了一辈子地,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遗产,但父母却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家风。”即:奉献、学习、善行、守信、守法。
家里来客人了
五十多年前,我才七八岁。那个时代,劳动力一天的工分仅值一两毛钱。父亲身为生产队长,肩负着全小队37户、140余口人的生计。为了学习做吊粉条的手艺,他请来了邻村20里外的匠人姜大爷。生产队并无余钱待客,父亲便与母亲商议,凑齐家中零散的毛钱、分钱,筹备酒菜。母亲小心翼翼地拿出藏于缸底,本为过年预备的白面,掺上地瓜面,擀成饼来款待客人。家中幼小的我,负责端盘跑腿。眼见白面饼上桌,我只能躲在门后,咽着口水望着。姜大爷瞥见,悄无声息地撕下一块饼,向我招手。我生怕被父亲发现,急忙跑开。
“不沾公家一分钱便宜”
这是父母亲的教诲,也是他们留下的故事。
1988年1月,我从县纪委调至县建设银行工作。母亲在我上班那天,特别叮嘱我:“你是公职人员,公私要分明,绝不能给家里丢脸!”这些话,我铭记终生。
1987年,我与妻子成婚,她远在数千公里外的黑龙江伊春市工作。为了家庭,她每年两地奔波,经济压力巨大。1988年,我考上函授大学,每年360多元的学费,让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困难。面对工作中的诱惑,母亲的话语犹如警钟,我从未有过邪念,总是向朋友或亲戚寻求帮助。
在37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先后在平阴县纪委、建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平阴县支行工作,历经多个岗位,始终与经济金融业务为伴。在老家工作,最大的困扰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系网、说情风的干扰,尤其体会最深的是,在单位负责金融监管、货币信贷与调查统计那些年,熟人或关系户有请托介绍贷款的,有让给其担保贷款的。每当这时,父母的一言一行,让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符合规定的事,坚持不办,宁伤感也不失原则。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我的侄女婿曾是一家企业的业务员,负责东北三省的购销业务。一次,他过年拜访时,我向他讲述了父亲请客的故事,他深以为然。后来,他所在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因贪污、挪用公款入狱,唯有他,因为坚守原则,得以全身而退。
清清白白的账本
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年事已高,但村民们的信任与尊敬依旧,他们再次选举父亲担任小队的会计兼现金出纳,这一干又是十一个春秋。1986年10月,父亲与世长辞。在他离世后,大队和生产队派人前来清点父亲的账款。当他们打开存放账本和现金的木箱时,发现账目清晰,每一笔款项都精确无误,分毫不差。
父亲出殡那天,寒风凛冽,雨雪交织,道路泥泞。在这样的天气中,亲戚和乡亲们纷纷前来,送葬的队伍绵延二里多长。我的堂哥,年迈且半身不遂,因悲痛而放声大哭,他拍打着床板,哭喊着:“二叔,为何老天无眼,不让我替你去死?我们家不能没有您啊!”这份深切的情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村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生产队长的职位,被形容为“好汉子不愿干、懒汉子干不了”。在父亲离世后,四哥成为了新的生产队长兼会计,继承了父亲的职责,一干又是三十年,从未有过任何差错。
如今,四哥古稀之年,我们不知他何时会退下,也不知账本将交托于谁之手。
母亲不让养狗
在我家,母亲立下了不准养狗的规矩。这背后,有一段辛酸的故事。那是一个严冬的夜晚,一位年轻的妇女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在寒风中无家可归,只能挤在村口的破屋里的角落里,饥寒交迫,哭声凄厉。一群恶狗围绕他们狂吠,而旁观者只是七嘴八舌冷漠地议论纷纷。母亲听闻此事后,义无反顾地前去救助,用烧火棍赶走了恶狗,经与父亲商量,一同将那母子三人带回家中,赶紧安排食宿。那一夜,,亲深感到连狗都欺负弱者的无情。从此她坚决不允许家中养狗。
事后得知,那位妇女姓赵,完小毕业,家住济宁地区金乡县,因为丈夫长期身患重病,医治无效,撇下了孤儿寡母,加之庄稼歉收,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一路颠沛流离,辗转百余公里来到我们村。她虽然身处困境,衣衫褴褛,却透着一种坚毅、倔强、聪慧的气质。她在母亲忙碌时,会主动帮忙,烧火做饭,为我们做鞋缝衣。时间一长,母亲与她情同姊妹,后来,她们结拜为金兰之交。在我们家,母亲将赵女士和她的孩子们视同家人,有我们吃的一份,也少不了她们的那份。她们在我家住了逾年,直到家乡生活有所改善才返回。我们两家至今仍保持联系,亲如一家。
1986年,父亲离世时,赵女士一家前来哀悼。后来,母亲也去世了,她们再次来到我们家,表达哀思。这段深厚的情谊,跨越了时空和距离,成为了我们两家之间永恒的纽带。
诗书传家
自幼濡染墨香的父亲,曾在私塾中启蒙,习得一手好字与算术。父母常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教导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总是竭尽全力确保我们能够接受教育。为了我们的学费,父亲不惜踏遍两、三条街,借款到期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准时归还。我们五兄妹皆完成初中教育,我和大哥更是考上了中专,成为了国家干部。
父母的言传身教,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洒满家人们的心灵,又如春日里的和风细雨,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悄然塑造着我们的品格,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时至今日,我们家已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共计45口人。家庭成员遍布各行各业,从党政机关到文教卫生,从民营企业到个体工商户,乃至农田耕作,都有我们的身影。其中不乏大学生、研究生、专家和学者,家族中有12名党员。大侄子经营民营企业,以其卓越的经营管理和对社会的贡献,被选为某区政协委员。在县税务局工作的小侄子夫妇,因业务表现突出,两次荣获山东省地税局三等功,并双双被选调至市局工作。2013年,平阴县一中的高三毕业生闫某因急性障碍性白血病急需干细胞移植,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家人束手无策。我的大侄子得知此事后,迅速行动,通过捐款和义卖演出,一次性筹集了超过4万元资金,为闫某赢得了治疗的时间。以我们家庭的家风家训为题材的微电影《老秦的家风故事》,被人行济南分行纪委评为“我的廉洁家风家训”优秀艺术作品,并在山东、河南两省人行系统展播。
村中的人们谈及我们家,无不羡慕我们的和谐与成就。
正如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所言:“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它引导家人明辨是非,知晓荣辱,遵纪守法,在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诗书传家远,家和万事兴。这是我们家庭传承的信念,也是我们共同追求。
作者简介:秦鹏程,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山东省东平县人。中国人民银行平阴县支行退休职工。济南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文章散见《中国纪检监察》《金融时报》《山东教育报》《支部生活》《济南日报》“学习强国”平台,《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等。散文“西大门的老井”2021年荣获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报业集团第六届“小康情”网络征文大赛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