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 ·营
文||王慧仙
6月7日5点多,儿子从杭州出差回家对我说收拾一些东西去浙江安吉仚居万石坞去露营。生在农村的我听到要去山里露营,当然喜欢了,就迅速收拾洗漱用品、食物、换洗的衣物,整理好帐篷,铺盖,灶具等。
我们6点出发,我透过车窗看到火红的太阳慢慢沉入地平线,天空的颜色渐渐变暗,但余晖仍然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公路两边黑压压的树木中,我看着一片一片的居住地灯光通明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惊醒时已到达目的地8区5号营地。儿子同事们帮忙支帐篷、做饭,弄好以后,大家边吃边聊。我10点多告别他们洗漱休息了。
早起走出帐篷,我就近漫步一圈,惊奇地发现我们的营地位于高高的山腰之上,山顶直入云霄,山腰的上上下下,都是各色各样的帐篷。松树、竹子、不知名的小树满山满洼,小溪潺潺流淌,清澈照人,起早的游客己生火做饭,炊烟袅袅。吃完早餐跟儿子同事们一起散步时,看到几辆房车,用的都是现代化的随身可带的小型冰箱,还有北山狼水袋挂在树上随时就近洗手、用水等。我问儿子:“这么多房车是自己买的吗?得花多少钱啊?”,儿子说:“房车不适合家里常用,所以很多都是租的”。我又问:“租金多少钱”?儿子说:“一辆车一天一千元”。我说:“花这么多钱租房车,我们睡普通帐篷不也很舒服吗?”。说着走着,看到介绍牌,这个营地位于风景秀丽的湖州郊外,是一个专为露营爱好者打造的户外天堂,这里自然美景与现代化露营设施完美结合,为游客提供了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大自然的绝妙去处。看到这一切,我深感改革开放的魅力,社会发展一日千里。转天回家时,车就像在山头上开,盘山公路七扭八弯的,陡峭的让我悬着心,这次露营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6月14日4点多,儿子从成都出差回家,进门就让我收拾东西去浙江安吉野欢原露营,大家七手八脚地收拾好东西,出发时又是6点多。比上次晚了7天,白天就长了不少,小孙子豆豆看着车窗外公路边一丛一丛白色、红色的夹竹桃花,给他妈妈说:“这么多鲜艳的花我想折一把玩呢”。他妈妈说:“公路边的花是环保叔叔、阿姨们特意绿化给游客看的,不能随便折”。我说:“夹竹桃的花很鲜艳,生命力很强,也叫做希望之花,它也是环保小卫士,但是不能折和玩,全株都有毒”。
夕阳西下,天边的云彩被染成了一片绚丽的红色,像火焰般在天空中燃烧着。小孙子趴在车窗上给我说:“老师给我们教画彩虹时也没有这么好看”,我说:“你看到的彩霞是自然美,老师画的是仿照的,颜色搭配得不很均匀,所以没有你看到的自然美”。小孙子看到什么、问什么,我已睡意朦胧,快10点到达露营地,又是儿子的同事们帮忙支帐篷,等一切收拾好时已经11点多了,我连晚饭都没吃,洗漱休息了。
转天早起走出帐篷,满山满洼的帐篷都隐藏在树荫里。空气清新,闻到木质的香气,听到轻灵的鸟叫声,我就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中全神贯注地打杨氏太极拳,做完八段锦后,看他们还没起床,想就近转转,走着走着,转头看到儿子的一位同事在后陪着我,他可能怕我迷路,虽然和一个从未谋面的年轻人溜达,感觉很不自在,但很安心,发自肺腑地感谢这位年轻人的陪同,在四通八达的露营地我确实会迷路,找不到自己的帐篷可就麻烦了。当我们走过波光粼粼的湖泊时已经9点了,儿子的同事建议回去吃早餐。
吃过美味的烧烤后,上午大家下山观看清澈照人的潭水,一个个山间特色的大小木屋,造型别致,古朴而稀奇古怪,下午上山观看公鸡石,山路很窄,全是石子,走一走、滑一滑,到难走处,儿子的同事们拉拉扶扶,悬崖峭壁,我都不敢到下看一眼,好不容易走到山顶,看到两个形状像公鸡一样的大石头矗立着,大家轮流小心翼翼的在公鸡石背上拍照留影。连我5岁的孙子也爬上去和他爸爸、妈妈拍照。逐渐地夜幕降临了,我担心地问儿子的同事:“这样的深山老林里,会不会有猿人出现?”,儿子的同事呵呵笑着说:“现在生态环境修复的很好了,这个地方可能有小松鼠、小兔子出现的,猿人不会出现的”。大家连滑带扯地回到营地,他们年轻人吃喝玩乐,我洗漱休息了,转天大家早起,吃过早餐就下山观瀑布,一走一滑地下到瀑布下方,抬头看飞流而下的瀑布,不由自主地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那这个瀑布有多少尺呢?好美的景色啊,瀑布像一条白带子从天而下,大家又依瀑布为背景拍照留影。回来以后我真后悔,只给他们拍照,没给自己留影。
浙江安吉野欢原露营公园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露营地点,它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已经成为一个集文化、消费、社交于一体的生活方式聚集地。
跟儿子、儿媳妇、孙子出一次门长一次见识,见一次世面,我虽然在甘肃山大沟深的农村生长,没见过这样高入云霄的山,家中用的冰箱、冰柜等现代化的电器不少,可没见过随身携带的极冰保温箱,北山狼挂在树上随时用水的水袋。真是不吃的吃了、不见的见了。感谢儿子、媳妇和他同事这些善良的孩子们,感谢我的父母供给我读书,感谢国家助学金的辅助让我完成学业,感谢帮助过我的一切亲人,使我有了文化,走出山大沟深处的农村一次又一次地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早年发表过几篇作品,《上海母亲陵》曾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