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语堂的“有不为斋”
朱亚夫
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有意思的是,他的斋名“有不为斋”也颇有争议,最后终于使这个欲“有所不为”的作家飘洋而去。
林语堂(1895一1976),原名林和采,林玉堂,笔名宰我、岂青等,福建龙溪县人,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早年留学美国和德国,回国后在大学执教。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同鲁迅一起,以散文小品的形式,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现代评论派的言论进行抨击。三十年代,在上海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36年后,主要在美国执教和写作,曾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艺术文学组组长、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66年定居台湾,后病逝于香港。林语堂一生著述颇丰,曾先后将《论语》、《老子》、《庄子》、《孟子》等译成英语,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他写的杂文小品,笔法老成,行文洒脱,富有幽默感,在文坛上有较大影响。
林语堂1927年9月到上海,后在如今的愚园路上购进一座花园洋房,园中四季草木长青,仅白杨树就有40棵之多,室外还有菜地一块,种着蕃茄、芹莱、南瓜等各种蔬菜。故虽身居闹市,却也不乏田园风光。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言:“不得中行而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思是孔子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与之来往,只能与狂者、狷者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是有所不为的。林语堂崇尚“狷者”,乃以“有不为斋”命其书斋。
林语堂的“有不为斋”从诞生的一天起,就受到了许多人的讥评。有位学者仿模其书斋名,落款“有所不为斋”,予以讽刺。鲁迅在1935年也以《“有不为斋”》为题,写过一篇百来字的短文,内云:“于是很有一些人便争以‘有不为’名斋,以孔子之徒自居,以‘狷者’自命。但敢问——‘有所不为’者,是卑微龌龊的事乎,抑非卑鄙龌龊的事乎?‘狂者’的界说没有狷者的含糊,所以以‘进取’名斋者,至今还没有。”文坛的口诛笔伐,使林语堂陷进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于是,他接受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邀请,卖掉洋房,飘洋过海到了大洋彼岸。
1966年初,他携夫人廖翠凤定居台湾,有人问林语堂今后打算,他回答说:”从此是,无牵挂,不逾矩,文章泻。是还乡年纪应还乡啊!“,蒋介石要给他安排一个考试院副院长的位置,但是林语堂坚决不受,表示回到台湾之后,不问政治,只想编好《当代汉英辞典》。最后,蒋家父子拟为林语堂建一栋房子,林考虑再三接受了。林语堂在阳明山的半山永福里选址造房,新居由他亲自设计,房屋建筑在一个斜坡上,是白墙蓝瓦的两层建筑,用几根西方螺旋圆柱顶着一弯回廊,绕着的却是一个东方式的天井。蓝色的琉璃瓦搭配着白色的粉墙,嵌着深蓝色圆角的窗棂,意境典雅,融合了中西结合的特色。庭内由竹、石、苍蕨、萝藤等植物营造了一个小鱼池。”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在如此闹中取静的地方,林语堂夫妇度过了最后的十年。
在“有不为斋”悬挂着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口气很大,似与“有不为”相悖。朝东的三扇明窗下是两组黑色沙发,书桌被放置在角落,原来林语堂有个习惯,喜欢在沙发上或者床上写作的。他认为要写出好文章,首先要姿势舒服。林语堂后来根据在“有不为斋”的感悟写出了《有不为斋文集》,或称《有不为斋随笔》。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