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在 小 城 话 情 缘
—尊敬的秦老师一
文/李晓玲

韩城市状元西街牌楼北侧有一座精致的小庭院,2016年以前,这里是秦忠明的家。2016年以后,它变成了司马迁史记博物馆的馆舍。
秦老师的博物馆,倒不是由史圣故里继承而来,但是他的情怀则是得自司马精神,这些不难看出,这位从政界退休的老者的智慧、才华原是在身上深藏不露的,结果却在他一次次务实的展览中光荣灿烂的盛放了,并且扬名海外。财力物力的投入、胸襟气度的开阔、存心的一腔热血,却都潜存在老人的身上,随着时光的打磨,更加显赫。

秦老在这方热土,和别的政商界坛文人志士一样,怀着对故乡的深情厚谊,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合乎无限的差异变化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把热爱故土的方式用独有的视角呈现给大众,传承给后代,把文学创作的资格通过一己之力。推向了韩城文学的极限,吸睛、流逸、并且追慕者众多。这也许从某个切入口形象了余秋雨《中国文脉》的落笔:出入于文字内外,游弋于山河之间,已经很成气象。这种气象,怕是只有秦老,从始至终都意犹未尽、从退休启程到暮年更胜,文化传承精深而清晰,他希望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应该传承,而非断代,所以看到我们年轻人慕名拜访他时,那种言不由衷的感动溢于言表,而我也因为和其女儿有着非一般情同姐妹的渊源,有幸成了秦老师这一群拜访者中的宠儿,我窃喜又感动。

我希望与韩城有关的一切有文学才华的人,都不会不想起秦忠明老师,我希望我们热爱文学的志同道合的人,都会喜欢他书写的那些关于韩城的故事,都会喜欢他探索历史与展望未来的热情,都喜欢他时而坚毅、时而深邃、时而谦恭的处世态度。
在这个意义上,理想大于现实、传承远于投资、热爱高于想象,所以,这种默契为韩城文化输入了强健的造血功能。我把爱这座城市的最高敬意用具象化的“司马迁史记博物馆”来显赫荣耀,我看到了这座城市永不凋落的文化魂,在思想上占有绝对高地,它需要更多的政、商、文、思界的合力去推举、去做加法、去做乘法,真正使韩城文化见筋、显神、得脉。



李晓玲,中国民主建国会韩城市基层委员会秘书长、陕西省省级家庭健康指导员、健康管理师、韩城市作协会员,热心于公益事业,善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