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总是让我梦萦魂牵。有一个地方,让我思念、眷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就是长安。
五月初,终于可以去长安了!我收拾好行李,上了高铁。去时天空清朗,到达长安时,却是天色阴沉,小雨淅沥。我在订的酒店住下,到了晚上,雨仍在下。不喜雨的我,还是忍不住撑起伞,到外面看一看逛一逛。不时可见身着汉服的男男女女,虽然她们打着伞,长得拖地的汉服却浸在地上的雨水里,让人心疼。经向路人打听,景点还很远,于是我收了去景点的心思,打道回府。
第二天,雨势更大,雨珠打在房檐上,滴滴答答的声音像一首烦人的乐曲。我穿汉服出游的想法破灭了,只好在酒店里闷了一天。
第三天,天色依旧阴沉,但雨终于不再下了。我穿上唐制圆领袍,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钟楼和鼓楼后,便去了长安城墙。
从永宁门进入,走上城墙。手抚着城墙的石砖,感受着城墙的古朴与凝重,游目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心境也变得开阔起来。久远的年代,长安城墙见证了多少历史变迁!想到长安城墙在历史中经历的风雨,不由慨叹: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城墙下有一条碧绿的河水,流光焕然,与城墙并排而流,这应该就是小说演义里所说的护城河吧!真想顺着河沿走一走,可惜找不到下到护城河畔的通道。多年前,我看过一本小说——《来自大唐的情人》,讲的是转世的上官婉儿在西安城墙上遇到了她在唐朝的未婚夫鬼魂,两人相恋的故事。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萌生了我对长安城墙的向往。这本小说虽是奇幻言情之类,站在长安城墙上,却不由人产生一切皆有可能的想法。如果真能碰到转世的上官婉儿就好了,因为我不仅是盛唐粉,更是上官婉儿的粉丝。也许真有唐朝的鬼魂,于月明之夜,在西安城墙上游荡吧!
在什么地方骑车最拉风?答曰:古城墙上。宽阔的城墙上,排着很多自行车,有单人的,有双人共骑的。我租了一辆单车,兴致盎然地骑车向前行去。单车碾过石砖,发出不平滑导致的微小声音。努力地慢慢骑车,我想象中的城墙上骑车飞飚全然没有。一边骑车,一边想着有关长安的种种历史。有一对身着明制喜服的新人,正在城楼上拍结婚照。城墙的旧与新人的新,多么独特的对比!很久没骑过自行车了,才骑了半个多钟头,我已经觉得吃力、腿疼、咬着牙继续骑。不管怎样,总得骑到终点吧!问了下别人,还要一个多钟头才能到终点。我气馁了。天公不作美,此时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我头上身上都是水,淋得像只落汤鸡,但又找不到租雨披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往回返。在雨中城墙上骑车,也算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终于骑回租车处,我还了车,此时雨却渐渐小了,等我下了城墙,雨已经不再下了。这真是无可奈何。
在长安,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大明宫。大明宫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唐朝最大的宫廷建筑。我进入大明宫公园,里面树木参天,芳华幽绽。看到了太液池,不由想起“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烟波浩淼、绿意悠悠的太液池,比一般的湖要大了去了,池中有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站在桥上看,只看到这三座山远远的影子,可惜没有到山边的船,否则我一定会过去看一看。在去之前,我只知道大明宫很大,但没想到会这么大!路长得似乎走不完,我渐渐从主道偏离了。看到了一片灿然开放的郁金香,幽香浮动,有游客在快乐地拍照。路上不时有各种宫殿城门的遗址。昔日唐时的繁华似锦、马嘶人喧,到了今天,只成了简单的刻碑。走到玄武门遗址,想当初,李世民就是在此发动政变,杀了自己的大哥和小弟,其父李渊退位,成了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左逛右转,买票进了一处景点。站在高高的建筑上,远远看去,居然一望无际,如此之阔大,我叹为观止。太大了,要让我走到底,我是做不到的。真是大明宫中别有天地。在下面的博物馆驻足了一会儿,出来沿着主道走,便看到了缩小版的大明宫建筑群。虽是缩小版,仍能感觉到其广阔壮观。小小的宫殿模型,非常精致。遥想当年大明宫,何等繁盛!真是令人神往。我眺望了片刻走不到的远方,便走出了景点。
丹凤门!远望见高大巍峨的丹凤门,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丹凤门呈土黄色,有五道门,大气磅礴,不禁令人遥想丹凤门在大唐时是何等雄伟!可惜我知识有限,对丹凤门没有太多了解,但见到丹凤门,已令我倍感亲切与震撼!设想武则天与李治站在丹凤门上方,指点江山,雄睨万物,我心情便激荡不已。门的外观威武雄壮,进入门里面,却简单得很,无甚味道。
出了丹凤门,我已是有气无力,走得太累了,感觉走不动道儿了。问了工作人员,从这儿走到大明宫出入口需要一个钟头左右,我彻底投降了,于是乎租了一辆观光车,载我去门口。虽然很累,心中却幸福感满满,令我思念又思念的地方,我来过了。
终南山,我对这座历史悠久的“仙山”一直心向往之。来到长安,怎能不去终南山!终南山有很多分支,我选择了翠华山。只因翠华山这名字感觉甚美。打车到了翠华山,刚一下车,便听到呼啸而来的水流声。只见亮晶晶的水流自上往下,穿石掠草,蓬勃而来。我朝山上走去。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还有一条喧腾的水流伴随着我。
走着走着,看到了瀑布。银亮的瀑布从右山顶飞泻而下,溅起一大片雪白的水花,声音震耳欲聋。瀑布流下的水蜿蜒而行,最终和从上而下的水流汇为一体,潺潺向下方流去。流水带来的凉意,令人倍觉舒爽。继续走。前面一群中外女学生叽叽喳喳说着我听不懂的英语,穿着清凉的现代服装,和身着圆领袍的我好像两个世界。终于到了山上,一大片绿色湖水,仿佛一块巨大的翡翠,将我深深吸引。水畔好些游客,或驻足私语,或沿湖而走。我也围着湖水走了一圈儿。湖水真绿啊,不同于湖畔山上那些树木深深浅浅的绿,湖水的绿能润到你心里去。不管身边多少人嬉闹,湖水仍然淡定从容,不起一丝涟漪。继续向前走,有石洞、雪洞等景观,还有一级级台阶蜿蜒而上,据说台阶很长,绵延到山那侧才是终点。听到山那侧有人大声呼唤,我兴致勃勃地拾级而上,谁知走着走着,腿渐渐酸软疼,我气喘吁吁的,歇了一会儿再上,腿却不给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我,只好放弃,做了逃兵。不管怎样,终于和终南山有了接触,也算了了我一份夙愿。
下山了,我叫车载我去灞桥。在众多古人的诗词文章中,灞桥是一个著名的地方。人们在灞桥折柳送别。折不尽的柳枝,道不完的离情别绪。本以为灞桥现在成了一处景点,没想到去了之后,我大失所望。所谓灞桥,就是一条普通的交通桥,只在桥头侧的石头上,刻了灞桥两个字。周围一株柳树也无。灞河细细长长的,很不起眼,水也很浑浊。谁相信这竟是历史上有名的灞河?希望有关部门能把灞河和灞桥整顿一下,让它们恢复本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