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这位先生]
~摘选自《渭水浅吟》一书
今天我说的先生,请大家不要误会,此先生非彼先生。
熏风和煦,春光明媚的一个假日,这个熟悉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眼前。伴随着他身影的不断映现,连同他的文学著作《天齐高风》一同进入了我的视野。翻读着眼前这部设计古朴典雅、装帧大方考究的鸿篇巨著,沉甸甸的上、下两卷,心潮不由得澎湃起来。我在掩卷之余,感到了它的丰盈与厚重,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蓦然间,心中产生出一种想要写点东西的念头。此时此刻,感觉自己的心中突然被一种巨大而无形的力量震撼着、撞击着,似乎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和魅力在促使着我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本书的著作人叫憨仲,山东淄博人,身兼数职,身上有着几分传奇色彩。他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方散文》杂志社总编辑、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文学艺术研究会主席、淄博市残文联副主席、淄博市残作协主席、张店区残文联主席、美国北美文艺社理事、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别看他身兼数职,却始终坚持不懈地耕耘于齐鲁文化沃土上,写出了20多部文学专著,是名扬四海的实力派作家。
认识憨仲先生,缘于去年4月《东方散文》杂志社在贵州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家遵义笔会。初次给我的印象是,中等身材,满脸笑容,显得特别慈善。一双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和善的眼神里透着睿智和灵气;满口的山东话,听起来朴实可亲。文友郭伯林老师向他介绍我说:这就是天水刘亚丽。他一下握住了我的手,亲切地嘘寒问暖,感觉不像是初次见面,俨然熟知多年似的,特别亲切,既像家中兄长,又似邻家大哥。
憨仲先生阳光乐观、亲切随和,且精力充沛朝气蓬勃,谁也不会将他与身体有残疾联系起来。怎么也不会想到20多年前,阎王爷竟然会和他紧紧拥抱过。那是1995年的春天,正值青壮年的他,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脑出血放倒在病床上,致使这位连续四年荣获“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的汉子,在医院里抢救了5天5夜,才被医生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不料却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一支胳膊难以伸直,一条腿蹒跚而行。噩梦一般地变故没有把他击倒,使其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经过短暂的沉思、迷惘和彷徨之后,他振作精神,自强不息,痴迷般地情系文学。拖着病残之躯,博览群书,笔耕不辍,顽强拼搏,以超出常人百倍的精神和努力,沿着家乡的历史脉络孜孜以求,浸沉和跋涉在古齐国的文化沃土之中,亲临探访每一处遗迹遗存、名胜古迹、文化圣地、高台庙宇、峡谷墓冢。历经浙江、北京、河南、河北、江苏、湖南、湖北、陕西、甘肃等14个省市的上百个地区和县区,采访不下上千人,行程多达10万余公里。20几年来,我都难以想象一个拖着病残之躯的人,承受着常人难以忍耐的艰难和困苦,四处寻古访幽实地采风。一年四季,寒来暑往,锲而不舍,毅力惊人,坚韧不拔,他默默无闻地怀揣一颗强大之心,开始了属于自己独创的乡土系列创作,先后出版了《远逝的乡歌》《故乡的情思》《乡野的颤音》《乡间的和弦》等多部乡土著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虽然命运多舛,他却不肯向命运屈服,豁达、积极、平和的心态,让他迎接着崭新的每一天,在毫不抱怨与气馁的状态下,与时俱进,不断创作,提升自我。源源不断的创作出了《马氏三兄弟》《腥气地》《天意》《爱无定位》等10多部文学著作。他的作品均以独特的视角、朴素的语言、诚挚的情感、饱含深情的笔墨承载着家乡的风土人情、轶闻传说、历史典故、民风民俗、山川河流;传承和弘扬着齐鲁大地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人文,赢得了著名乡土作家的桂冠。同时他还获得了市、区两级政府“自强模范”的称号。两度荣获中国散文精英奖,并荣立建设淄博二等功。在淄博文艺界称呼憨仲为“淄博的赵树理”和“中国的保尔”。他的文章多次被收录于《中华当代散文大观》《百家优秀散文集》《中国报告文学选》《往日情怀》《希望的田野》《跨世纪风采》《星光灿烂》《父母恩深》《跨世纪新诗选》等文集。但他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而是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又开始了新的长征。他用散文创作形式独辟蹊径,对古代齐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夜以继日地呕心沥血,翻阅了《史记》《左传》《水经注》等大量的史料,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82万字的《泱泱齐风》上下卷,这部鸿篇巨著一经出版问世,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同时还获得了政府的文学艺术奖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在当地的文学界是没有先例的。与此同时,他的作品还被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收藏。当他的辛勤劳作结出丰硕成果后,他毫不自满地又向更高的峰巅努力攀登。
历经了3年的暑往寒来,又一部力作《天齐高风》横空出世,洋洋洒洒的93万字,厚厚的两大本,可谓是规模恢宏、蔚然大观。它就像一幅壮观深邃的历史画卷,细细品读,深入浅出的艺术手法,韵味无穷。徜徉其间,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让我感知到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所发生的诸多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以及可歌可泣的不死灵魂。
憨仲老师的佳作巨著,为什么能够如此贴近生活和深受读者的喜爱呢?主要是他写作时能够朴素中蕴含哲理,典雅中透着大气:写作时能够置身于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情节中引经据典,笔下生辉、古今结合、自由洒脱、文风活泼、有血有肉、张弛有度,给人以沧桑的历史感和厚重的文化感。正是因为他的博学和对于故事角色的精准把握,才能使他写作时将人物写活,通俗易懂不落俗套,令人赏心悦目。这样忘我的写作,怎么能不感天动地、引人人胜、扣人心弦、部部出彩吗?
憨仲老师为什么会有如此骄人的成绩,部部优秀作品不断问世呢?这与他勤奋努力、阳光乐观的心态和热爱家乡的情怀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憨仲老师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渊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他的文学创作得心应手、妙趣横生、游刃有余、恣意纵横。他的写作风格融历史、现实、民间故事、个人意识为一体,独树一帜地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具有感染力强、风趣幽默的特点,故而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大家都知道,上苍在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户。虽说老天不公,将一个身康体健的人变为病残之躯,可是憨仲老师的勤奋和努力为他平添了无尽的智慧和才情、悟性和灵气。他的记性特好,所看书籍内容能够过目不忘,还能将那么多的文友籍贯和名字记得相当准确。我对憨仲老师说:“憨人有福,精人福浅。”憨仲老师只是呵呵一笑而过。正是因为憨仲老师的憨态可掬、敦厚善良、正直谦逊,他的人缘特别好,四海之内都有朋友,走到哪里都会有朋友热情迎送和相助。我在品读憨仲老师作品的同时也在字里行间品读到了憨仲老师这个人,真是文品如人品啊。
憨仲老师作为《东方散文》杂志的总编,10多年来始终坚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办刊宗旨,培养造就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一批批新人脱颖而出。我作为一名刚刚起步、初学写作的新人,正是因为一篇《天水漫议》使我和《东方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东方散文》成就了我的文学梦,使我爱上了文学创作,并且亲眼见证着《东方散文》杂志的成长、壮大和繁荣发展。每天看着年近花甲的他起早贪黑不仅要不断地推送文友的作品,又要打理杂志社的一切事务,还要抽空不停地写作,觉得他真是辛苦至极。我除了感动、感恩、佩服之外,还有几分的关心和心疼。即使再苦再累,憨仲老师从不抱怨和喊累,每天依然精神抖擞地鞭策和鼓励着我们这些爱好文学创作的文友们。每每文友和我劝说憨仲老师多多注意休息不要太累时,他仍是呵呵一笑,而且很平和淡然达观地说:“我只要一壶小酒、几个小菜,优哉游哉,就足以抚慰一切的辛苦和劳累。"
憨仲先生是一位热爱生活、爱好广泛、很有思想和情趣的人。他说,写作不仅仅要具备文学知识,还要对其他事物有所了解。一个优秀的作家不是专家,而是一个杂家,不但琴棋书画诗词曲赋都要懂得点,还要掌握工、农、商、学、兵等各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创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正因如此,他的作品都很有厚重感与灵性。在《文化堆积卫国都》一文中,我看到:“我多么想长期留下来,与这块孕育了石氏家族的土地合二为一,叶落归根是早已缱绻我心头的结。被黄河淤泥掩埋了两千多年的精神家园又在这片天空中与我不期而遇,这千载难逢的机缘,能不让我爱得深沉吗?我不由得捧起一把泥土亲了又亲,吻了又吻。似乎这样仍无法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愫。‘扑通’一下,我又跪倒在这片土地上,久久不起。我知道,我所跪拜的这块土地,不仅养育了我的祖先,还养育了苟变、商鞅、吴起、吕不韦、张仪、聂政、子路、李悝等一干人雄。"《大成至圣医世人》一文里,他用这样的口吻告诉我:“尤其您老人家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话语,似乎是在暗中喻示我,别忘一个‘齐'字,于是乎,我痴迷于它,天天浸沉于这个镌刻在中国历史丰碑上的‘齐’字,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方才有了被人案头上津津乐道的《泱泱齐风》。想到此,我小心翼翼地从背包中掏出香火,在圣人墓前恭恭敬敬地点燃,望着寄托我无限哀思的袅袅烟火飘向天国,我双手合十,默默地念叨着‘天生仲尼,开启文明:孔子万古,圣人永恒。'”读着这样的文字我在想,如果不掌握大量的知识是不会写出如此深沉之文字的。 近日得悉:憨仲老师的齐文化系列三部曲《古齐雄风》已经收笔,即将付梓面世,我由衷地为他祝福,默默地祝他文学之树枝繁叶茂,永远常青。同时也祈祷他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引领着《东方散文》越走越远!
作者简介:
刘亚丽,女,甘肃天水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东方散文》签约作家、大爱文学交流中心编委。酷爱文学,喜欢音乐、摄影,在国家、省市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及散文百余篇,并有作品获奖。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渭水浅吟》。
憨仲简介:
憨仲,本名石绍宏,山东淄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文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方散文》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文学艺术研究会主席、淄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他毕业于南京中山文学院,并在家乡的交通部门从事宣传工作。1995年,憨仲因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但他并未放弃文学创作,而是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和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他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散文精英奖,并出版了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