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难尽饸饹情
杨焕亭
“燕翼初乾渌满池,桑阴收尽麦黄时”的初夏时节,小区所在的街道上新添了一家“淳化饸饹”饭馆。门面不大,进深也不过十几米左右,然而门楣上被电子彩灯装饰的“淳化饸饹”四个大字却分外醒目。隔着一条马路,夏风送来特别的诱人香味,引得我腹中馋虫欲动,迫不及待地就寻味而来了。
一位中年服务员笑吟吟地问:“想吃饸饹么?坐外面,还是坐里面?外面畅快,里面灯光敞亮。”那是多么熟悉的乡音,多么朴实的乡情,多么清爽的笑靥,我垂老的心野上顿时漫过“家”的温馨。
找一空位坐下,服务的大嫂送上一碗面汤,又指着食品价格牌道:“想吃啥你随便点。”我瞭了一眼,就十分惊异乡党们的智慧和多思,一把荞面,在他们的手中竟然做出十几种美食:“大碗搓搓、小碗搓搓、荞面削削、大碗浇汤、小碗浇汤、凉拌、温拌”,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要了一份大碗温拌饸饹,微信付了款,一边喝着面汤,目光越过服务台,看见小小的厨房里,男主人将和好的面团放进“床子”,有节奏地挤压,那细软的、筋道的、褐色的面条缓缓地流向热气腾腾的水浪,旋转出“莲花”一样的图案,上下翻滚,时散时聚,煞是惹眼。不消一会儿,一碗佐了臊子的饸饹面到了面前,服务员说:“辣子、醋都放了,不合适桌上有,自己调。”
挑起柔韧的面条,尝一口色、香、味交织的臊子,只觉得眼角湿漉漉的,油然想起在大山里的那些年月丝丝缕缕的荞麦、饸饹情结。那时二十四五岁的年纪,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到了沟壑纵横的渭北高原,一切都是新鲜的。上班没有多久,秋风就轻轻地跨过冶峪河,吹开满坡金灿灿的野菊花,吹红了枝头累累的果实,吹黄了曾经的青纱帐、玉米林。有一天,当我以“记者”的身份走在采访路上时,抬眼望去,眼前铺开粉色、白色的花带,一垄一垄的,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给高原秋色平添了几分妩媚。一位从果园深处走来的老者告诉我,这是荞麦,速生庄稼。今年夏季四十天霖雨,夏粮欠了收,种些荞麦,收得早,接粮荒。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唐人温庭筠咏荞麦花的诗句:“千峰随雨暗,一迳入云斜。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当日中午,生产大队长安排我到妇女主任家中吃饭,临行时叮咛说:“记者同志是山外人,初来乍到,吃点特别的。”妇女主任笑着说:“那就吃饸饹。”第一次听到饸饹这两个字,觉得很新鲜,问大嫂什么叫饸饹?她莞尔一笑说:“饸饹是咱这儿待客的吃货,一会你就知道了。”言罢就到隔壁厨房忙去了。那是我第一次吃饸饹,陪我用餐的主家大哥一边吃,一边讲了许多关于淳化荞麦的故事,说其他地方的荞麦颗粒都是有棱角的,只有淳化的荞麦呈圆形。相传汉朝时,县北的凤凰山建了甘泉宫,每年端午节一过,汉武帝就带上妃子到甘泉宫避暑,直到立冬前才返回长安。有一年,皇上与爱妃钩弋夫人到山坡上散步,看见满坡结了籽的荞麦,非常喜欢,就伸手摘了去剥,一不小心刺破了纤纤手指,当下就流了血。在一旁的汉武帝看着心疼,遂下旨明年要荞麦籽变成圆的。第二年秋天,果然荞麦籽都变了形。又说,“饸饹”就是汉武帝发明的宫廷美食。这美丽的传说,让一碗饸饹面带了爱情的意蕴,难怪淳化百姓嫁女娶亲都喜欢用饸饹招待客人呢?吃的是并蒂连枝,品的是心心相印,祝福的是天长地久。
不过,在我的青春岁月,中国农业正处在全国学大寨运动中,粮食指标盯着过“长江”、跨“黄河”,荞麦因为产量低而种植有限。有道是“物以稀为贵”,当地人自然将之视为稀罕物。后来,我虽然进了城,品尝了祖国东西南北的美食,然而,忘不了的却是大山深处的饸饹。那严谨细致的制作工序,那鲜香味纯的汤汁,那营养丰富的臊子配料,那浓如甘醇的故乡温情,常常让我魂牵梦萦。恋乡了,就到媒体上搜集“荞”乡珍闻,看着看着,就禁不住眼热心潮。
我欣喜,改革的春风开启了“故乡”发展的崭新篇章。昔日在传统农业理念中低产薄收的荞麦,现在倒成了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一碗荞面饸饹”经济风生水起,种植面积达到四五万亩,俨然成了支柱产业。
我振奋,开放的鼙鼓催动“荞面饸饹”进军城乡的铿锵脚步。在千里草原的塞外,在湖光山色的江南,在车水马龙的都市,“淳化饸饹”店铺如雨后春笋,勃然崛起,成为享誉四海的风景。我在写长篇小说《汉武大帝》时,每周末到办公室,一鼓作气写到下午1点半,就到单位楼下由淳化马家乡的农民夫妇开的“淳化饸饹”饭馆,吃一大碗煎汤饸饹。吃的多了,与店主认了乡党,至今忘不了那憨憨的笑和热情的招呼。
我欣慰,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淳化儿女目达耳通的智慧,用现代化武装农业,靠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成为自觉的价值选择。荞麦醋、荞麦茶、荞面饼干、荞面挂面、荞面馒头等荞麦高附加值、功能性产品研发春花烂漫,争奇斗艳。
我陶醉,一年一度“饸饹文化旅游节”吸引了海内外游人络绎不绝,为“一碗饸饹面”而来,带着山乡人的风采而去。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每有“故乡”朋友来访, 临别时总会留下一句古道热肠的邀约:“有时间回来,吃饸饹去。”
于是,我就在心底问自己:我该为曾经撒过我泪水、汗水的土地做点什么?
机会终于来了。2021年春天,原淳化电视台台长郭凯波找到我说,县上有家单位要排演一个反映“淳化饸饹”的歌舞节目,邀请我执笔。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伴着月色,伴着星光,伴着朝霞翻阅资料,构思布局,终于完成了音乐歌舞《荞麦花开》,热心的凯波,邀请了省内名家谱曲。我怀着深情写道:
凤凰山高碧云翆,宫阙嵯峨厚土肥。
种下苦荞麦,花开任芳菲。
结下九棱籽,刺破美人肌。
汉武怀爱捧手望,霎时化作珠璃璃。
荞面饸饹出宫苑,美食一道千古奇。
我把自己被“淳化饸饹走天下”的恢弘气势激发的激情化为诗的飞翔:
申遗登金榜,饸饹美名扬
好山好水好儿女,带着美食走四方。
硬扎扎的牌子, 实在在的精良。
店铺开进北上广,浓香过海又漂洋。
喊一声,淳化饸饹香天下。
迎客来,地老天荒友谊长。
谋发展,山明水秀好前景。
追梦人,不负韶华谱新章。
走!走!走!走出中华大气魄!
走!走!走!潮平帆扬又远航。
在这个夏雨濛濛的早晨,我忽然接到一个短信,说有一件来自淳化的快递,让我去取。回到家里,打开一看,是乡党作家丁延平寄来的“饸饹”。那精美的包装,带着“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荞麦香飞上我的案头。
我缓缓地开箱!
我轻轻地嗅闻!
我忽然觉得自己手中的笔太轻,写不尽“乡恋”的缠绵悱恻,写不尽“乡思”的牵绊缱绻……

杨焕亭 著名作家,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汉武大帝》《秦始皇与秦都咸阳》《往事如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