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盘坝过淮图
五坝兴起 盘驳入淮
南宋以后,黄河经泗水夺淮入海,从此,淮水下游的水量剧增,紧连着U形的淮河三阳湾承受不起黄河、淮河合流而下的冲击,漕船只有经山阳湾的末口石闸入淮,常因水流湍急而遭致覆溺之灾。
为进一步提高江淮之间的转运能力,元朝末年,淮安旧城未修筑新城之前,阻断了北辰堰,为确保漕船运粮安全,必须避开山阳湾的风浪之险。明洪武元年至三年(1368一1370),淮安知府姚斌,在末口下游柳淮关(今下关)建筑"仁字坝",将邗沟及老城南的湖水引至坝口。
明永乐二年(1404),平江伯陈瑄总理漕政后,又筑"义字坝"与仁字坝相联,不久,又在末口上游兴建了礼、智、信三坝,合仁字坝为淮安"五坝",分別在古末口东西一线排开,不论漕船、商船北上,不再过闸,而是分別从不同的坝口"盘坝"入淮,並规定漕船由仁、义两坝登岸,商船、民船则由礼、智、信三坝登岸。
这五坝,並非我们熟悉的拦河坝,而是坝体与水流方向平行的"顺河坝",专选择凹岸建筑,避开河道主流的冲刷。从南方北上的船只,抵达各坝口后,卸下粮食或货物,借助坝上两端盘驳辘轳人工绞拉,将空船盘过坝,再将粮食及货物装船入淮。因此,五坝既是护岸工程,更是漕粮及大宗货物的转运码头。五坝的並存,维系了南北往来交通大动脉的畅通。
明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根据五坝的实际情况,采纳故老意见,沿着故沙河旧渠开凿拓浚清江浦。清江浦"新水路"避开了山阳湾湍急水流的危险与车盘入淮的劳费,从此,五坝逐渐衰退。
万历十七年(1589),黄河由草湾直趋安东(今涟水),淮安新城北门外大河淤弃而迅速瘦身,被改作"市河",至此,淮安五坝终被彻底废弃,距今已435年。
五坝虽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在中国漕运史上,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如今,屹立在古末口区域的"仁义礼智信"五坝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这座城的历史之美,运河之美。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五坝雕塑犹如一座座灯塔,在夜空中熠熠生辉,诉说着古城的沧海桑田。
历史痕迹 见证辉煌
淮安古末口与五坝,作为京杭大运河以及淮安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1982年,原淮安县人民政府于此修建了一座纪念牌坊,横额上"古末口"三亇大字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所书。牌坊背面,刻有记载古末口的史料,介绍了古末口兴衰变迁的历史,在航运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淮安城市兴起的开创性意义。
碑文:"噫!古末口,实乃淮安之根本也。设若无末口,则断无淮安之城市,。而末口之彰显于史,乱世则缘于攻守之剧也。盛世则麋以舟车之繁也。遥想夫差当年,待渡堰前,舳舻塞运,旌旗蔽日,干将寒光,风云霸气,威灵起于末口,怒潮直压淮泗。而人烟之众,市井之繁,亦始于此也"。
2006年,"古末口"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江苏段"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末口而山阳,由山阳而楚州,由楚州而淮安,每次变化都与末口重要战略地位相关。末口是淮安建城和城市繁荣的源头和动力,这段历史,同样见证了淮安2500年以来的建城史。
由此可见,古末口是淮安城市最早发源地。历史上曾一度市井繁盛,人烟聚集。
新罗坊在末口两侧,是唐代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侨民在中国的聚居区。新罗人的主要职业是造船和海上贸易,修造船只必须靠近淮河,以便通过淮河入海。
邗沟末口 成就河下
"一破夫差国,千秋竞不还"。吴王春秋的称雄梦,终以亡国之泪收场,但当年邗沟形成的末口,却筑造了一个繁盛千年的河下古镇,见证了一座名城一一淮安的兴起。
河下古镇,作为古末口"北辰坊"的一部分,也因邗沟而生,因邗沟而兴,至今也有2500多年了。河下史上为五坝入淮要地,五坝是官船、商船、民船盘驳转运之地,帆墙云集,商贾流连不绝。
陈瑄开通清江浦河后,船只从此不再盘坝入淮。于是,他又创办了全国最大的清江造船厂,加之从河下至清江浦沿线有80多家造船厂,河下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
明中叶,实行纲盐制度后,各省盐商云集河下,酒肆茶楼、梨园书寓筹行业空前繁盛,河下成了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邱浚过此曾感叹:"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更令人叹服的是,中国四大名著有三部诞于淮安,其中,吴承恩的神话巨著《西游记》就在河下古镇横空出世。
古镇哺音了兴汉名将韩信,枚乘枚皋父子,晚唐诗人赵嘏,巾帼英雄梁红玉,抗倭状元沈坤,中医泰斗吴鞠通,国学大师罗振玉,道光帝师汪廷珍等数十位历史名人。
明清两代,河下出进士67人,文、武状元各1人,榜眼1人,探花一人,"三鼎甲"齐全。此外,翰林12人,举人123人,这在全国众多历史名镇中实属罕见,素有"进士之乡"美誉。
抗战前夕,河下新安小学旅行团,在校长汪达之带领下,走向全国,行程五万余里宣传抗战,这一壮举,再次为千年古镇河下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古末口的"仁义礼智信"五坝中,位于义字坝区域的"桃花垠"最为耀眼。在这塊圣洁的土地上,一代伟人周恩来纪念馆就座落在这里,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整个馆区由一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组成。馆区总面积40多万平方米,其中70%是水面。在纪念馆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瞻台、主馆、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广场和仿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在此建馆无需占用耕地和搬迁居民,符合总理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自1992年1月6日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海内外参观者4500万人次。
2024年3月5日,为纪念周恩来126周年华诞,特举办了《大江歌罢调头东》大型颂读活动,以表达对总理的深切缅怀与思念。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是周恩来1917年19岁时创作的七言绝句,充分反映了青年周恩来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
链接:溯源桃花垠
桃花垠原名"桃花营",位于老城区东北部,历史上这里是古末口的一处屯船坞,曾繁盛千年。宋元年间,船坞四周遍植挑树、垂柳,每到春天,桃花盛开,柳絮纷飞,碧波荡漾,与汉侯故里、枚公旧宅、刘伶仙台、西湖望月、雾锁双城、红桥雪霁、漂母芳祠、文通古塔、鼓楼钟声等並称楚州(今淮安区)"十八景",留下历史的辉煌。
明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穿沟凿渠直达清口,漕船、商船不再经过未口,从此,古末口完成了千年的历史史命,退出历史舞台,而桃花垠也就成了芦苇丛生的湖荡。
现代风华 古今交融
走进古末口"仁义礼智信"区域,现代都市的人文景观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人与自然的壮丽画卷,有轨电车穿梭在翔宇大道,成为这座城的靓丽的风景。
以建材为主的国际商城,赢得众多商家青睐,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集聚地。在翔宇大道周边,可容纳二三十万人宜居的中天翡丽湾、建华九龙湾、蓝惠首府、淮安人家、阳光现代城、荷湖新城、易郡龙腾、锦绣江南、中南锦城等宜居小区,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成为淮安新的城市形象体。
此外,与礼字坝、义字坝中心区匹配,建有十多万平方米、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金地商业广场、万达广场、大润发超市、五星级影城、3C数码广场,将古城的历史繁华向未来延续。
大运河水川流不息,时代脚步永不停歇,未来画卷正在展开。
淮安,一座承载千年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明的古城,在她的怀抱中,古老与现代碰撞,交织成永恒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