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梨花人间雪
高迎春
鲁北平原上的宁津县,有许多古梨园。城关镇西古梨园,保店镇孙庄古梨园,相衙镇大耿村古梨园,城关镇八里堂古梨园,等等。近几年,保店镇孙庄古梨园,每年春天都举办梨花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去观光旅游,也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和作家,前去摄影、采风,让宁津古梨园的梨花,靓丽在世人面前。
梨树,是原产于我国北方的珍贵树种。诗经《晨风》云:“山有苞棣”。诗中所写的苞棣,指的就是梨树。古人称谓的棠棣,则指的是杜梨。古人云:梨生山中者名棣,人植之曰梨。证明梨的名称,是由苞棣,棠棣演化而来。有可能是,棣的音调与梨接近,因此古人又创作了一个新字。开始写作“黎”,后来才写作“梨”。在我的家乡,人们将比杜梨大,比鸭梨小的一种果子,叫做“棠梨”。这种果子接近圆形,外皮褐色,未熟时发涩发哏,熟透以后沙面。有可能杜梨树,是最原始的树种,而秋梨,白梨,沙梨,麻梨,滇梨,褐梨,豆梨,川梨等品种,都是由它变异而来。其实,梨还有许多别称。古人以为梨是“百果之宗”,于是将梨叫做“宗果”。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云:“梨性冷利,多食损人,故俗谓‘快果’。”快果,就是离死快了的意思。民谚说:桃养人,杏害人,梨树底下埋死人。民间的这种理念,有可能因陶弘景的结论而来。在宁津县西雒村,人死后就埋在六百年古梨园里。真的将梨树底下埋死人,变作了现实。村里人说谁谁,去看梨树界子去了,意思是这个人已经死了。这样也好,避免了死人与活人争夺可耕地。埋在梨园,一点也不影响梨树结果,真可谓两全其美。
梨的外表颜色,可谓五颜六色。杜梨,别看果子小,却是我小时候的美食。将快成熟的杜梨采摘回家,放在棉絮中捂上几天,杜梨就变作了黑色,吃起来面而酸甜。杜梨,应该就是名副其实的“黑梨”。宋代的王禹偁,在《村行》中云:“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他说了杜梨叶落后,会变作漂亮的胭脂色,而没有说棠梨的颜色。棠梨表面,有许多星星点点,成熟后是浅褐色。山东的莱阳梨非常有名,莱阳梨是鸭梨,表面是淡黄色。宋代的苏轼,在《梨》中说:“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看来这种红色的梨,是晚熟品种。因此,王安石故而在《红梨》中说:“红梨无叶庇花身”。霜降时刻,红梨的树叶开始掉落,因此唯有红梨如花,还高高悬挂在枝头。在我国的山海关,生长着一种铁梨,成熟后外表是紫铜色。寒冬腊月时冻结如铁石,吃的时候放在冷水中浸泡一小时,等它变软以后吃起来却甘甜如饴。产于徽州的乳梨,又叫象牙梨。不用说,这种梨的颜色是银白色的。小时候姐姐嫁到西孙庄,这个村里的梨园里,有一种梨叫做“酥梨”,表皮是黑褐色。别看外貌丑陋,吃起来却是入口即化,酥甜可口。
古人将“梨”,写作“黎”,是有原因的。据说唐生唐三藏西天取经,一路跋山涉水,异常艰辛。沿途百姓见唐生走路疲惫,赠送给他一个黎杖,助他一臂之力。等唐生取经回来,顺便将那根黎杖插在泥土之中。没想到那根黎杖得了仙气,竟然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人们品尝果实,清凉脆甜。由于果树是唐三藏拄过的黎杖发芽长成,所以人们才将此树叫做“三藏树”,将结的果实叫做“黎”。春天里,梨花盛开,瑞雪满枝,洁白晶莹,冰姿玉骨,冷艳生香。所以许多诗人,爱用雪来形容梨花。南朝齐国的玉融,在《咏池上梨花》诗中云:“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花。”夕阳下,一树繁花,粉团锦簇;一树流雪,令人惊艳。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何其醉人。南朝梁国的萧子显,也曾写过“洛阳梨花落如雪”的诗句。一树梨花,花瓣飘飞,纷纷扬扬,犹如天降瑞雪。唐代的岑参,这般形容春天:“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梨园开花,千树堆雪;垂柳拂枝,垂丝如烟。这景致,观赏起来,让人震撼,令人叫绝。而唐代的丘为,则说梨花:“冷艳全欺雪”。雪似梨花,却无香气;梨花似雪,芬芳诱人;梨花的冷艳,更胜雪花一筹。
宋代的苏轼,曾任山东密州太守两年,留下二百多首诗词歌赋。其中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孔密州 东栏梨花》,可谓千古名篇。密州在山东潍坊诸城县,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冬天,苏轼去徐州任职,接任知府职位的人,是孔子的后人孔宗翰。因此,苏轼称呼他孔密州。孔宗翰曾写诗送别苏轼,所以苏轼走后的来年春天,写了《和孔密州五绝》:《堂后牡丹》《春步西园见寄》《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见邸家园留题》《东栏梨花》。而《东栏梨花》是其第三首:“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梨花白,柳色青,互相映衬,一清二白,眼前的景色立刻鲜活灵动起来。人到中年,已经四十一岁的苏轼,早已将世俗人生,看的透彻而清明。诗人借助一树洁白的梨花,既写梨花端庄高洁,又写诗人内心纯洁坦荡,可谓一语双关。唐代诗人杜牧,曾在《初冬夜吟》中云:“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是将雪来喻梨花,而苏轼则是将梨花来喻雪。可以看出苏轼的化用,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清代文学家李,曾这样评判梨花与雪花:“雪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而梨花兼擅其美。”他的话,让我想起了宋代卢梅坡的经典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而梨花的白,是一点也不输雪花的。春天里,梨花盛开,繁花枝头层层雪,恰如白云飘人间;梨花怒放,玉作精神雪作骨,好比碎玉冠千树。难怪古人说:梨花占断天下白,梨花尽压人间花。宁津县境内,有三千亩梨园。西雒古梨园,孙庄古梨园,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过不了多久,许多梨园里的梨花,就到了竞相开放的时节。期待各位朋友,来宁津观赏古树梨花人间雪。
作者简介:高迎春,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德州市政协文史专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第一批“文化之星”,宁津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津县收藏协会副主席,宁津县郭澄清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宁津县蟋蟀协会副会长 宁津县青年文学联合会特约顾问,《宁津古树风情》执行 主编,《宁津文艺》编委,《宁津文苑》编委,中财论坛文化创新版主。文学作品连续三届被评为“鬲津文艺奖”,至今已出版部散文集, 一部文学评论集,一部书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