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贺子珍分别22年,重逢后毛泽东问她:当初你为什么要走?
1959年夏,贺子珍应杨尚奎之妻水静的邀约到庐山休养,当水静将贺子珍带领进客厅,贺子珍抬头竟看到熟悉的身影,心中一惊,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里面坐着的人竟是毛泽东!
毛泽东与贺子珍
毛泽东和贺子珍曾是美好的井冈山恋人,是红色根据地的模范夫妻,他们携手走过革命的风风雨雨,一同经历了万里长征。他们是结发的夫妻,更是一起奋斗的战友,俩人互相陪伴度过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十年。
但却在即将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生婚变,贺子珍在延安窑洞不顾挽留决然选择离开。这对革命夫妻至此分离,而且这一别就是数十年,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再见到贺子珍便发自肺腑地问:“你为什么要走?”贺子珍当初究竟为何离开毛泽东?面对毛主席的肺腑之言,贺子珍又究竟作何回答?
十年风雨,一朝分离
1927,贺子珍与毛泽东初识在井冈山。初见那天,毛泽东惊讶于井冈山的“头面人物”中竟有一个如此年轻的姑娘,他握住贺子珍的手说道:“很好,很好,今后我们共同战斗吧!”
热心肠的贺子珍发现毛泽东的脚伤后,不由分说地为他擦洗换药,这又让毛泽东对她的好感增加了几分。
贺子珍与毛泽东先后来到井冈山下永新塘边村发动土地改革。当地的方言比较难懂,她就为他当翻译,有了更加亲密的接触,两人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后来,两人在共同斗争中又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毛泽东被贺子珍的性格、才华深深吸引,逐渐产生了爱慕的心意,贺子珍也在相处中对毛泽东产生敬佩和仰慕之情。
终于,他们相恋了。贺子珍也协助毛泽东完成了《永新调查》和《宁冈调查》。那之后,他们在战火纷飞的茅坪八角楼开始了虽然岁月艰苦但日子浪漫甜蜜的十年婚姻生活。
毛泽东与贺子珍
像所有夫妻一样过日子会有摩擦一样,俩人也会偶尔拌嘴。1937年8月,贺子珍因吵架怄气出走,却没想到这一走就是22年。他们一起经历的是最苦难的革命岁月,不论是怎样流血掉肉的苦难他们都不曾离弃对方。
期间,贺子珍还为毛泽东生下了五个孩子,可到最后还是因为性格不和而分道扬镳。面对赌气出走的贺子珍,毛泽东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挽留信。
信中写道:“你听我说,我现在的情况跟在王明路线时期不同了,那时我没有发言权,受打击。现在,我有发言权了,很多干部和青年希望见到我,跟我谈论时事、民族命运,你应该高兴了。桂圆,不要再生气了,我们在战争中受尽磨难,我保证以后不会再让你像过去那样,跟着我受那么多苦了。”
但贺子珍是怎样的人物啊,她是18岁离家背枪上战场为革命抛洒热血的真正的女战士,是走过长征的女中豪杰,外表虽然清秀,但性格十分倔强。正式这种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在已有身孕的情况下还是不顾毛泽东的挽留负气诀别远赴莫斯科。
贺子珍
二人的爱情故事自此告一段落。之间二人有过少数书信往来。在贺子珍刚到苏联不久时,毛泽东曾写信问:“我们难道就此分手了?”贺子珍回信:“就此分手。”但当贺子珍看到周恩来带来的毛泽东的亲笔信时,还是泪如雨下。
信中写道:“子珍同志:你寄来的照片已经收到。我一切都好,勿念。希望你好好学习,政治上进步……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
贺子珍知道“同志”二字是毛泽东在委婉地向她表达两人的婚姻关系完全结束了。贺子珍似乎不愿相信这一事实,嘴里一直重复着“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
贺子珍在苏联过的并不是她预期的那样养病、学习的轻松生活,在那里她更是受尽了生活的苦难。
她先是遭遇了丧子,在毛岸青、毛岸英以及李敏的陪伴下她刚从丧子的巨大悲痛中稍走出来,苏联又爆发了战争,她只好忍着伤病为自己和孩子们的生计终日奔波,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最后在老战友王稼祥夫妇和罗荣桓夫妇的帮助下她终于带着毛岸青和李敏回到了阔别十年之久的中国。毛泽东致信蔡畅,请她一定照顾好归国的贺子珍。
归国不久的贺子珍在妹妹贺怡的建议下,给毛泽东写过一封信。信的大致意思是,自己现在已经回到中国,只是身体还是一直不太好,还在休养。贺子珍将自己的信与李敏的放在一个信封里,寄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
毛泽东收到后并没有回信,只是发电报给李敏,叮嘱她要好好学习。不久之后,贺怡受毛泽东委托将李敏带去见他,离开时毛泽东将一封信交到她手上让她转交给贺子珍,信的意思是要她保重身体,大局为重。
久别重逢,相会庐山
1959年7月2日到8月1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庐山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毛主席来到庐山后情绪很好,得知贺子珍也在这里修养,就打算趁此机会与她见上一面。
7月5日晚,毛主席向他的贴身卫士封耀松问道:“小封,你什么时候值班?”
封耀松答:“7号、9号……”
毛主席并没有再说什么,但封耀松隐隐约约感觉主席在谋划些什么。
其实,这时主席已经在为接见贺子珍做打算了,陈毅早在上海的时候,就将贺子珍的动态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那时还亲自给她写了信,信中叮嘱道:“要好好吃饭,不要抽烟,爱护身体。”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语言,却令贺子珍每次看见都哭得不能自已。
隔日中午,杨尚奎略显着急地回到家中,与妻子水静悄悄道:“去把贺子珍接到庐山来,毛主席要见她。” 水静听到怔了一下,脑海涌起过往毛主席和贺子珍美好感情的画面,不禁为之动容。
贺子珍姐妹
水静抓紧时间简单收拾了一下,当天傍晚就来到了贺子珍的住处。因为要求保密,水静并没有表明来意。
只是说:“大姐,南昌今年天气太热,省委很想请你到庐山去休息几天。”说完就紧张地等待着贺子珍的回答,生怕她拒绝。
贺子珍与水静聊了有好一阵,当下也并没有多想,但是她知道毛主席也在庐山,倒也有一丝万一就能遇到的侥幸藏在心里。
于是,她面上平静地答道:“好啊,到时候就要麻烦你们了。”
“那我们明天来接你,下午3点钟行吗?”水静抓紧问。
“行。”贺子珍没有多说什么,但水静感觉到她是带着喜悦的。
第二天下午,水静按约来接贺子珍,一行人乘车从南昌出发,大约晚上9点抵达庐山。一路上贺子珍心事重重,好似在回忆什么,但这时她依然不知道此行的真正目的。
水静将贺子珍的住处安排妥当,回去便接到了毛主席的电话,毛主席不放心,打电话询问情况,水静回:“一切都很好。”
次日午饭之后,贺子珍在午休,水静趁此悄悄来到了毛主席当时所在的“美庐”别墅。水静将接贺子珍的具体经过一五一十汇报给了主席,毛主席点头表示满意,连说:“很好。”
接着,毛主席对水静说:“今天晚上9点,乘尚奎同志的车,你将她送到这里来,哨兵认得尚奎同志的车牌,不会过问的,直接开进来就是了。这里也已经安排好了,今天只有小封留下值班。”
于是,水静遵循毛主席的安排,晚上9点,陪同贺子珍一起来到了“美庐”别墅。
美庐别墅
贺子珍一脸平静地随着水静来到了客厅,抬头却发现毛主席正微笑地看着她,顿时木在了那里。水静悄悄地退了出去,毛主席从凳子上起身,和她打了个招呼,让她坐下来,同时,给她倒了一杯茶。
贺子珍恍过神儿来,明白了今天的见面是毛主席的安排,便静静地走过来坐下。
但10年革命夫妇时隔20多年再见面,贺子珍实在没有办法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刚坐下来,眼泪唰地一下就流了出来,开始掩面痛哭。
贺子珍多少年来一直渴望与毛主席见面,她有一肚子的话和委屈想要与他诉说,但如今这日思夜想的人终于出现在眼前了,她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好半天一句话也没说出来,只是不停的流眼泪。
毛主席看着她一直失声痛哭,也并没有打断她的情绪,只是温和地说:“我们现在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以后要是见不到了又想说。”
内心百感交集的贺子珍闻言哭得更厉害了,好似这么多年压在心里的委屈在这一刻终于找到了可以发泄的出口一样。
隔了好一会,贺子珍才慢慢把情绪平静下来,毛主席接着又问她:“这些年过的怎么样?身体怎么样?”,止了止眼泪,贺子珍盯着毛主席答:“我好多了,倒是你,身体看着不如以前了。”
毛主席说:“忙呀,比以前更忙了。”
俩人总算是一问一答地交谈了起来。
毛泽东与贺子珍
毛主席问起在苏联的境遇,贺子珍也一一说了。听她说在苏联遭遇的种种,毛主席连连摇头,轻轻叹气,不禁问道:“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语气中带有一丝责问,但更多的是怜惜。
贺子珍闻言又哽咽起来,说道:“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
毛主席还向她说起了自己这些年的情况,以及自己年初辞去国家主席的事情,说自己实在太忙了。贺子珍都认真听着。
他们还谈到了女儿李敏的婚事。
“娇娇有对象了,你知道吗?见过没有?同意不同意?”贺子珍问道。
“我见过了。我满意。他们结婚,你同意,我也同意。”毛主席说。
女儿是他们会面聊得最轻松的话题。毛主席还告诉她,等这次开完会回去,就为女儿举办婚礼。
毛泽东和女儿李敏
两人的谈话有将近两个小时,最后,毛主席说:“时间不早了,我们明天再见面,再谈谈。”
分别的时候,没有握手言欢,更没有相拥而泣,两人只是向对方点头示意,千言万语都藏在了眼神里。这次来之不易的会面就这样结束了,贺子珍担心毛主席的身体临走时还带走了主席的安眠药和香烟……
会面结束后,已是深夜,毛主席不忘叮嘱水静:“她情绪很激动,你要多多注意。”还安排水静时刻跟贺子珍在一起,不要离开她一步,保证她的安全。
水静连忙点头:“主席请放心,我保证不离开她半步。”
这晚,贺子珍睡在水静旁边,夜不成眠,她向水静讲起了当年与主席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也以为第二天与主席会再次见面。
等到她们离开,封耀松回来准备安排毛主席休息,却发现主席在屋里来回踱着步,原来主席在担心贺子珍。
主席说:“安眠药是很厉害的,她吃了,身体不行的。”主席是在怕贺子珍误吃她拿走的安眠药。
第二天,贺子珍被送下了山,主席与她并没有再见。水静把人送走之后将事情汇报时,告知安眠药要回来了。主席连连讲:“好,好。”
22年的分别,最后只盼来了不到两个小时的见面。谁都不曾想到,此次一别,竟是二人此生最后一次的再见。
几年之后,贺子珍再次来到庐山。她在毛泽东之前居住的房间里反复观看,不断抚摸主席睡过的床、办公的桌,脸上全是不舍和眷恋,旁人都能看出她渴望回到主席的身边。
后来,毛主席最后一次上庐山,期间随行人员无意间提及贺子珍,主席还说贺子珍对他是最好并且是极信任他的。
感情深藏,来生再见
自庐山一别,毛主席与贺子珍再也没有过见面,平时,就是李敏作为二人的桥梁,传递消息和礼物。
贺子珍与女儿李敏
毛主席病危弥留之际,李敏赶到父亲身边。此时的毛主席已经不能说话,只是颤颤巍巍做了一个食指抵触拇指的手势动作,李敏当时并不懂父亲的意思,过了很久之后,李敏才意识到那个“圆圈”手势,可能是桂圆的意思,桂圆是母亲贺子珍的小名!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贺子珍渴望去北京送别主席,可惜种种原因,最终也未能成行。之后,贺子珍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医院成了第二个家。
文革完全结束之后,党中央增补贺子珍为全国政协委员。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革命家向党组织提出请求,这是她这一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向组织提要求。
她写道:“我想去北京看看,想去瞻仰毛泽东的遗容。”党组织很快给予了批准。
于是,在毛主席逝世三周年前夕,贺子珍被党中央派人从上海接到了北京。这是这么多年来,贺子珍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她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她激动不已,但由于身体状况欠佳,一到北京就被送进了位于北京西郊十里长街上的解放军总医院。医院里大家对她做起了工作,让她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后一定不要哭,要听组织上的安排。贺子珍频频点头。
1979年9月8日,贺子珍在李敏和孔令华的安排下,终于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
那天她的穿着朴素无华,蓝灰色外套,雪白的衣领,她安静的坐在轮椅上,女儿和女婿陪着她从面对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纪念堂南门进去。
一进大门,看到毛主席的雕像,贺子珍就无法控制的泪流满面,尽管众人反复提醒,自己也暗下决心,但那一刻她还是不能自已。
她让女儿、女婿代她将早已准备好的花圈献上,花圈缎带上写的是: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然后在雕像前合影。这是1937年延安凤凰山合影后,两人的再次合影,只是这次已是阴阳两隔。
接着,贺子珍被推着缓缓来到了瞻仰厅,升降机将水晶棺托起,毛主席的遗体出现在贺子珍的眼前,她的泪水又不受控制的涌了上来。
李敏想到医务人员的叮嘱,过度的伤心难过,会加重对母亲的病情。想到这里,便不敢多做停留,推着母亲进入了一旁的休息室。
休息室挂着毛主席的著名诗篇。其中创作于长征即将胜利时的《七律·长征》,毛主席很是喜欢,前后修改了好几次,还常常读给贺子珍听。
离开毛主席纪念堂时,贺子珍频频回头,因为他知道,这一别,可能就真的是下辈子了。她深情地凝望着眼前的一切,仿佛是要将这一切牢牢地刻进脑海里。
她嘴唇微颤,好像有话要说,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李敏俯身想要搀扶贺子珍上车时,发现母亲满脸泪水,顿时也泪眼婆娑。
贺子珍与女儿李敏
外孙女孔冬梅后来还透露了关于贺子珍瞻仰主席遗容的一个细节,据她表述,有一张照片抓拍到了贺子珍的回眸,能够很好的表现贺子珍的内心。
照片里贺子珍没有过于激动的表情,平静但是眼睛里充满向往。孔冬梅说外婆(贺子珍)知道她和外公(毛泽东)是那种人生永远不能再有交集的结局,所以她的内心早已不再激烈。
4年后,贺子珍病重。李敏一家飞往上海。
此时的贺子珍躺在病床上微闭双眼,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李敏来到病床前,轻唤一声:“妈妈。”贺子珍费力地睁开眼睛,看到孩子们都来到了病床前,苍白消瘦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妈妈,您那里不舒服?”李敏问。
“肚子痛。”贺子珍虚弱地答。
李敏便知道,母亲理智尚且清楚,但是身体已经非常虚弱。
贺子珍与女儿李敏
经过治疗,贺子珍的烧慢慢退了下去,她扯出一抹笑,对女儿半开玩笑:“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都来了。”李敏泪目,以为母亲病情有所好转,暂时缓了一口气。
但生死难料,这竟是贺子珍最后一次睁眼。
4月18日晚,贺子珍病情加重,进入昏迷状态。次日下午,贺子珍的心电图变成一片空白,确认于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75岁。
贺子珍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她的这一生,写满了革命的艰苦奋斗。上海市委觉得贺子珍身份特殊,不知对其葬礼的规格进行如何定夺,只好请示中央。
邓小平批示:“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去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在一室。”
4月25日,是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仪式。贺子珍安静的躺着,在鲜花和常青树环绕下显得十分安详,遗体上覆盖的是中国共产党党旗。
以邓小平、胡耀邦、陈云、邓颖超等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为其送来了花圈,中央、各省、市、县党政机关也送来了花圈,并发了唁电。
当天下午,遗体火化,她的骨灰被党中央派专机送到了北京。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了简单的安放仪式,最后,由李敏将她的骨灰放进了存放中央领导同志骨灰的八宝山公墓一号室。
贺子珍纪念馆
第二天早上,全国各大广播电台和报纸都广播和刊载了讣告电讯,并做出这样的历史评价:“贺子珍同志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
就这样,这位陪伴主席艰苦奋斗十年,在取得胜利后为了大局自己独身承受无限悲苦寂寥的平凡又伟大的女性随主席去了,但中国革命历史上将永远镌刻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