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话剧《寻忆·晨钟》之幕后
文/薛武辰

在庆祝建党103周年之际,为了号召社会“学习身边榜样”,韩城市在文化中心大舞台举行主题为“榜样如光,勇毅前行”的“七一”系列活动。其中,记叙韩城市晨钟村发展史实的四幕原创情景话剧《寻忆·晨钟》(以下简称《寻》剧),经过三个月的编、排、练,闪亮登场。从全场观众在雅雀无声的观剧后,不等谢幕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足见其接地气,合人心的成功。

《寻》剧反映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晨钟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事迹。剧情以“大队开甜食店”,“征地款建街房”,“村办企业改制”,“规范村务管理”,“和美幸福生活”等事件为基线,追寻了晨钟村发展的历程,反映了在社会变革时期农村各种思潮纷起,各种矛盾交织、各种利益冲撞中,村党组织一班人坚持初衷,不谋私利,迎难而上,开拓创业,一心一意壮大集体经济,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动人故事。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发展的缩影的艺术体现。
笔者作为“顾上了就问问”的全程参与者,感慨尤深。古稀之年好激动,趁热赘述些许情,以飨看官。

一本唯实、求是、升华的文艺作品。
这是一本实事求是的作品。关于“实事求是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精辟地论述到:“‘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行动的向导。”《寻》剧虽然是一个文艺作品,但他反映的毕竟是晨钟的发展,是反映“过去式”的客观事物,因此,《寻》剧的采、编、导、排、演,遵循的就是一个“真”,即必须忠于事实!人物可以塑造,事实绝不能编造。台词可以夸赞,事实绝不能夸大。事件可以演绎,事实绝不能演变。

这是一部政治报告剧,但不是报告文学。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寻》剧的创作,遇到的“梗”,是因为说的是农村,而且就“寻”一个村,只“忆”晨钟村,而且要演绎的就是并不遥远的近几十年的真人真事。最难的难度,在于还原“冲突”事件时,尽管要求真求实,但毕竟是艺术创作。要在力求避免敏感事件负面影响的沿溢的同时,还需顾忌“对号入座”。几位编剧在采访时,极力追寻了数以十计的当事人、档、《报》、《志》、书、馆等资讯、资料。在酝酿再现几十年来的真实事件中,在寻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考方法着笔,历经六稿(包括排练中对演员二度创作的精心指导),不断从已定性的理论总结深度和即成实践的“真理性”效果中,对原事予以升华,对原人予以集萃,对原义予以拓展,从艺术上取得了较好的突破。

文艺作品,尤其是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创作者,包括演员,往往因缺乏对农村实际生活中的感受、感悟和感情,会一味追求艺术上的所谓精典,华众取宠,以吸睛为是,往往呈现出来以后,会在与大众的共鸣和共性上留些遗憾。《寻》剧导演在排练的过程中,力求避免套路、俗雅和官腔,用朴实的台词、台风和演绎,体现事物的高度,收获事物的精粹,回馈事物的内函。有效地探索政治述语和艺术术语的吻接。力求讲求戏路但不套路,追求艺技但不任意升华,认真演戏但不假装做戏。尽量地在坚持党建引领的主旋律的同时,把作品内容融入“三农”发展之中,把艺术表演置于民众生活情景之中,把剧目导向定于振兴乡村之中。努力地让艺术作品为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为弘扬在“三农”工作中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的精神服务,为观众能感同身受的体验、共情和认同服务。

限于时长和精炼,《寻》剧中的台词,闲话不多,信息量不少;场序,设置不多,时空跨度不小。《寻》剧用“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一根线,串起了N多的酸甜苦辣的故事,展示了N多的同进共富的杰作。演出尽管因水平所限,未达精致,但也基本没跑调。观众的反馈是:很真实,没做作,很动人。

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话剧。
《寻》剧不是“泊来品”,演员不是聘来人。可以说是晨钟村写晨钟事,晨钟人演晨钟戏。
创作班子,是按照上级意向,在市委组织部、金城街道办事处的策划以及晨钟村的参与下“应运而生的。”在相关部门、组织的领导、关怀、支持下,晨钟村在一线奋力而为的。
三位编剧,皆与晨钟有缘。编剧、导演屈洁,毕业于“中传”、深造于“上戏”,韩城市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小时候她父母租住在晨钟,她从小就生活在晨钟。编剧、导演张磊,音院音乐专业,韩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韩城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韩城市音乐家协会艺术总监。他的爷爷和父母都是韩城县原县剧团的人。因为在县城,他自小就和城中村的晨钟人混的很熟。编剧、演自己的演员苏园园,是在晨钟做了三年的驻村第一书记,是一个深受晨钟人欢迎和高赞的好学上进青年,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员,韩城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在他们的生活圈子中,多与晨钟有较多的关联。俗语云“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愉快合作,无缝对接,心汗相融,不争名份,是这三位在剧组的“标识”。目睹他们的创作过程,使笔者想到了当年《渴望》的创作(侃大山聊出个真实故事,于是萌生编排室内电视连续剧,于是边编边排边演),用张磊的话说:这“馍”越“蒸”越大了,我得使劲“配菜”。杨乾乾的台词,就是苏园园发自肺腑的感悟。此次接受任务以后,三人便一头扎进晨钟,不遗余力的进行编、导、排、演。应该说,在晨钟村的通力支撑和全天候配合下,他们在短时间内质量比较高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作为一个城里娃,城里人,对农村的感情深到在采、编、导、演的过程中,多次被事实感动得动情流泪。尤其是屈洁,作为一个没有农村生活阅历、不从事经济工作的女性,却能深切地理解三农、感悟三农;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晨钟的发展理解到一起,能够一招一式,从神态举止、台词配戏上把演员教、导到对剧中角色的刻划,到演绎得惟妙惟肖。作为一个大外行,笔者在“探班”、“观阵”的过程中,不得不佩服。

值得一提的是,21名演员,17个是晨钟村的村民,有几位还承担了主角。饰演老支书的是原韩城县剧团的党支部书记,算是专业演员。还有三人,也不过就是单位的“文艺骨干”。那17个村民,连群众演员都没有演过,充其量就是村上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笔者不得不叹服他们的“演技”。因为他们就生活在晨钟,不需要去感悟和感受剧情。他们的演绎很质朴,很接地气,“农味”很浓。窃以为,这些乡土演员,为《寻剧》的艺术升华增色不少。

一群奔放、刻苦、用功的用心演员。
《寻》剧不是导演负责制,不是制片人负责制,而是长官负责制。《寻》剧是渭南市的“指令性”任务(笔者深为渭南策划者“用艺术形式把身边的先进事迹表现出来”的点子叫绝)。筹办、落实、推动,都是由市上有关部门“实操”的。晨钟村向来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晨钟是全国文明村)。当接受上级“以文艺形式总结晨钟经验”的任务后,策划伊始,就确定了晨钟人演晨钟事。这固然有费用因素的考虑,但是,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批“自己的演员。”
众所周知,一部成功的影、视、剧,除过编剧、导演的水准外,演员的二度创作也尤为重要。

《寻》剧的演员,年龄从50后到00后,龄差50年。阅历、岗位、性别、生活习惯,都有差异,大多数也互不认识。前文说到,他们几乎都没有当演员的经历,尤其是主角“钟远声”和“孙大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要演戏。有几个群众演员就是被派来凑人数的,有的人没有一句台词,有的也只有一半句、三两句,可是,没有一个敷衍的,更没有一个拉胯的。有的在角色间不断轮换,也0K0K0K。就是这群不专业的人,以高度的境界和满腔的热情,用专心,演活了这部剧。

有一句俗语说,“要生气,组台戏”。尽管,这并不是对艺人的揶揄和贬低,但也说明对人才的整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寻》剧,就实现了N个突破。
编剧和导演的突破。前文说道,他们不仅突破了对“三农”的认知,而且对剧目与观众的共情和共鸣有了新的探索。艺术效果是什么?艺术效果就是观众的认可(当然,不是庸俗的符和。)
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新的突破。首先是性格上的突破。大家都把自己置于剧情中的角色,让自己成为那个时代当时的奔放的人物。“钟远声”,“杨乾乾”的扮演者并不是奔放型性格,可上台后就不是自己了。“孙大民”是个羞涩的演员,一开始怎么都不敢碰下“妻子”秀珍的手,等他意识到“推倒、安抚”都需要用肢体表达的时候,也就不是自己了。

其次是刻苦上的突破。这些演员,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的时候,那多是娱乐性的,“配戏”性不是很强的。他们发现在这里不行,不用功刻苦的进入角色,是会影响整个效果的。几个“凑数”的群演甲乙丙丁,一开始认为自己的作用不大,演的很难到位。后来一上台,几乎到了“抢戏”的程度,使整个舞台浑然一体。而他们的一招一式,一个眼神,都充分体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在最紧张的几个时段,尽管天气炎热,为了充分利用调度到的剧场时空,大家没黑没夜地泡在剧场里,没有一个有怨言的。甚至在凌晨一点多,在领导的强行“勒令”下才停止排练。

用心,是每一位演员最大的突破。初始几天,大家都是来“上班”的。光一个台词,离开了手机就“卡壳”。随着排练的深入,大家的顾全大局意识,责任担当意识越来越强,一个比一个用心,谁也没把自己当剧外人,而且几乎互相都记住了对手的台词,完全融入了剧情中的人物氛围。台上,他们个个是“角”;台下,浑然是一个亲睦和谐的新家庭。一个个其情之深,其义之重,使笔者总默默地祈愿,愿此“画面”久久。首演结束后,在组织宴慰剧组的时候,一个个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却一个个哽咽难语,一个个泪擦不尽。那不是懊恼的泪水,那是庆祝的泪花,那是激动的泪花,那是汗水转换出来的泪花。

随着剧组精彩的谢幕,在台下还不舍得散场的观众又一阵热烈的掌声中,笔者心祝演出圆满成功的同时,在想,这也大概率是韩城的第一部大型原创话剧吧,应该在韩城文学艺术发展上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吧。
搁笔之际,笔者想起一句俗语:人,总觉自家孩子靓,此文凡尔赛了。但,无论如何,丑媳妇总算见了婆婆。诚请阅过这篇陋文和看过《寻》剧的方家、朋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吝商椎,尤其欢迎提出瘕疵,甚至抨击,以资创作者改进。


作者系:原韩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