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的父亲
文/史会生
公元二〇二四年六月十二日,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然而,这一天对我来说刻骨铭心,且终生难忘。这天傍晚七时四十分,我敬重的父亲在走完了他91岁的人生历程,依偎在儿子的怀里,从容、安详、悠然地远走了……
先严和我们永别了。虽享受九十余岁,但作为儿子的我依然心潮腾涌,亲情难舍,悲痛之至难以言表。他老人家虽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钱财,但他给我们儿女们留下的勤奋、好学、正直和清廉的家风,千金难买,永久传承。
他一生学不止步,活到老学到老,并长期坚持写笔记,即使在紧张的工作期间也要挤时间看书学习。那个时候的他,手不释卷,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精神状态,至今记忆犹新,令人难以忘怀。特别是他每到一地,每逢一事,每观一景都要写心得体会和散文小诗。他常告诉我,在外考察学习,遇到好的景致一定要把它描写出来,看到美文佳句切记要把它摘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对学习写作和增长学识是十分重要的。他常讲:“积水成河,积米成箩。”父亲的忠告对我来说犹如拨云见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这些年如果说我在学习和写作上略有进步的话,全授予父亲的教诲。
听长辈们讲,父亲自幼受曾六祖的影响和熏陶,喜欢读书识字,而且勤奋好学。曾六祖史积诚上过北京公学,参加过辛亥革命,精于理学,学识渊博,为人忠厚,扶风现代新学教育创始人之一。他对小学教育普及,中学教育的开创贡献卓著。父亲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优厚的大家庭里,耳濡目染,从小就融入其中。他对文史、书法喜爱有加,读书如饥似渴,孜孜不倦;见墨兴趣盎然,笔不离身。13岁时就考上豆会亲民职业中学。1948年夏收前因家祸、战事辍学回家。回家后他一边帮家人干活,一边坚持自学。曾六祖史积诚,二祖父史梦周在家赋闲,给他讲《孟子》、教书法,父亲刻苦用功,学有长进,在村民心目中他就是一个能提笔写字作文的“小秀才”。
十四五岁时,适值曾祖一场大病,父亲日夜守护身旁,与曾祖同炕而眠。有一天深夜他发现曾祖双脚冰凉,在热炕上还喊冷,他就将曾祖的双脚抱在怀中为其驱寒取暖,煎药喂饭,接尿倒屎,昼夜侍奉,直到曾祖身体康复。他小小年纪如此作为,受到了邻里和亲友们的交口称赞。曾祖逢人就夸:“多亏孙子伺候,把我侍奉得很周到。”冬天,父亲为了看书时提神,就执意站在地上阅读,曾祖怕他受冻让他上炕,他坚持说不冷。看着孙子既刻苦又孝敬,曾祖动情地发出感叹:“娃爱念书得很,是我的病把娃耽误了”。
1950年父亲刚满16岁,曾祖去世不久,春节来临,他给自家大门上撰写了一副对联:“不幸祖父已逝矣难过快乐新年;可怜祖母安在哉未享太平时代。”表示对祖父的怀念,对祖母的关怀。对联用词工整,能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个半途辍学的职中少年非常不易。他写的对联得到了曾六祖和村里长辈们的赞赏。1951年过春节,村上邀请人给祠堂写对联,初出茅庐的他,欣然前往并一挥而就,写了一幅旧对联,其书法得到曾六祖的肯定,为了鼓励父亲送了他一本《龙门二十品》,传授他用笔多用藏锋的方法,鼓励他好好练书法。
60年代初,家人连遭大难,大叔父二十出头突发重病,身为哥哥的他义不容辞,亲自送到西安、杨凌、眉县、扶风等多家医院遍访名医,千方百计医治,经过三年治疗终于痊愈。三年间,大叔父在家中养病,小叔父还在上民中,一学期学费十七八块,一家九至十口人老的老小的小,只有在公社上班的他省吃俭用为全家节约粮票,和母亲一个女劳力一起支撑着这个家。面对如此的家庭状况,他依然鼓励小叔父坚持学业。但小叔父明白家里的状况,便自作主张终止了学业,他非常生气,动手打了小弟,最后在祖父祖母的劝阻下才平息了此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料,大叔父64岁时,身患夺命之疾,为救治弟弟,年逾古稀的他还在忙碌着、操劳着,东奔西走,陪送去西安检查,联系住院,并予以经济上有力支持,直至治疗无效离世。他看着把弟弟的后事安排妥当,才觉得算是尽了作为哥哥的一份责任。这事在村上被传为佳话。人生八德中的“孝悌”二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五好团干,受中央表彰。1963年父亲在担任杏林公社团委书记期间,一部分干部被抽去参加社教,父亲既要主管共青团的工作。还要承担党委秘书、人委秘书、妇联主任等三四个人的工作任务,逢年过节,大家放假,他一人值班,面对纷繁复杂头绪多的综合工作,他思路清晰,沉着应对,发现问题提前介入,尽快解决,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表现出色,工作成绩优异,他所在的杏林人民公社团的工作被团县委、团地委、团省委、评为“五好团委”,他本人被评为“五好团干部”,并被地委确定为出席团中央大会代表,受到团中央的表彰。
他淡泊名利,大公无私。一件事就可说明这点。例如,60年代“文革”期间,上宋公社成立革委会,他为筹备组成员,带着方案去县上审批,当初革委会大半为造反派和武装部成员,对组织工作生疏,粗看认为副主任多一名,就让拿回去另报,由于公社革委会成立时间在即,为尽快推动工作进展,保证按时开会,他顾全大局,不争名利,不计得失,成就他人,主动要求把自己换掉,那些十分草率的相关人员就从副主任名单里划掉了他。公社革委会是成立了,但他却未进班子,很多人感到纳闷不得其解。足以说明他不谋私利,淡泊功名的高风亮节。以后提拔屡屡受阻,这大概应了那句“天予弗取,反受其咎”的古训。
严于律己,扬两袖清风。一九六二年冬,杏林公社要召开三千多人大会,然而没有蔬菜,他到生产队买了六七十斤白萝卜,用自行车从沟底向上推,因饿着肚子,两腿浮肿,推到半坡便双眼冒星,差点晕倒,没办法只得拿个萝卜吃了,等人缓过神来才把萝卜带回到公社,并将路上所遇到的过程及时向公社齐书记作了汇报。齐书记说:“吃个萝卜算个啥,把你倒在坡上无人知晓,岂不要出大乱子了。”以后齐书记常说:“安国同志太诚实,连吃个萝卜都要向组织报告。”事后,同事们默默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鼎力助家乡,厚德惠桑梓。90年代末,父亲反复多次动员亲属和社会关系,分两次争取到财政八九万元资金,为村上修建了水泥道路。村上几位干部实在过意不去,拿着礼品去感谢他被他婉言拒绝,他说:“这惠及乡里的事,是自己的本分,不存在感谢。”一些后生很不理解,抱怨他太执意,他笑着说:“我执意了一辈子,改不了”。当宽敞的水泥路修好后,村上的男女老少无不高兴,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有了新修的水泥路,这下出门可就方便多了,地里的粮食、苹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不再担心送不出去了。”乡亲们打心里称赞他做了一件惠及桑梓的大好事。
诗书传家,严谨有度。小时候,父亲教育我们、督促我们学习,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孜孜不倦。他的耐心和韧性应该是子孙们学习的典范。为了我们兄妹成长、成人、成才他熬尽了心血,用足了智慧。哥哥的成才之路就能说明一切。因哥哥年长我们几岁,又处于学习的关键期,故他的学习状况就特别受父亲的关注。只要他从公社休假回家,我们几个就开始紧张了起来。晚上,等各自完成了作业,父亲要对每人的作业仔细检查后,又分别对近期学过的课程再询问、再了解,如出现差错立即纠错,并要嘱咐再三,然后留下大哥予以强化训练。在我的记忆中,当时的父亲就是我们兄妹课外严厉的辅导员。有年大哥要升高中,父亲突然给他转学了,转至上宋人民公社上高中去了,那儿是父亲的工作地,听说那里是我县西南端塬下的一个镇间,离我们家老远老远的了。大哥临走时我哭了,他也哭了。这一走我们兄弟再见面可就难了。
幸好翌年的暑假,父亲专程回家接我去上宋人民公社所在地,说是那儿有位老中医,可治我出盗汗的疾病。一听此话甭提心里有多么的兴奋,这下终于能见到哥哥了。但是,我们这儿距上宋公社约七十华里,一天仅有的一趟班车坐在降帐车站,光车票一个人就要八角钱,然后,还要步行近十多华里的土路,无奈间,父亲蹬着那辆老掉牙的破自行车带着我,抄小路走捷径,一路上行驶得十分艰难。一会儿的工夫就见父亲大汗淋漓,这辆烂散的自行车在坑坑凹凹的土路上,颠簸了老半天才到了目的地,下车后我双腿发麻,小屁股疼得厉害,站都站不稳。突然,听见哥哥叫我的名字,抬头一看我俩都笑了,笑得十分开心。我上下打量着哥哥。人看上去黑了、瘦了、但沉稳了。心想他肯定在学习上下苦功夫了。掠过他的背影,我暗暗地在想,我俩将要在堂堂的上宋人民公社,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晚上,父亲私下对我说:“你哥哥很聪明,脑子灵,反应快,学习好,班主任老师已表扬他多次了,你要向他好好学习才对。”我默默地向父亲点着头。
和哥哥在一起我感到轻松多了,每天做作业也不显得那么枯燥,我俩一块学习一块玩耍,多么的痛快呀。父亲依然认真地检查着我们每天的作业,即使他工作再忙、下班时间再晚,检查我们的作业可从没有落下过。父亲自身强大的力量、潜在的毅力,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令人肃然起敬,我和哥哥打心眼里敬重他、钦佩他。他数十年如一日,不仅帮助督促我们的学习,空闲时我常常看到他怀里端着一本厚厚的书,目不转睛,全神贯注,时不时地做着笔记,谁也干扰不了他。前些天我们房间的灯好几个整夜都在亮着,父亲只要是挑灯夜战,公社里注定是有重要事的。在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亲切更温馨的地方,我和哥哥十分愉快地度过了一个美好、难忘的暑假期。
时间过得也真是快,转眼,一个假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要结束了。明天父亲就要送我回家,晚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整夜和哥哥说着悄悄话,他几次劝我:“弟弟别说了,明天还要赶路呢,快睡吧。”可我一点儿也睡不着,就是舍不得离开,就想和哥哥在一起。
早晨,天还蒙蒙亮父亲就喊上了:“快起床,快起床,公社去降帐车站这段路不好走,我得早去早回,公社还有事呢。”于是,我和父亲早饭都没顾上吃,便急匆匆地上路了,离开了这个不愿离开的地方。
约有大半个时辰,就到了降帐车站。车站西头的国营食堂开着门,父亲放下车子直接进了食堂大厅,我疑惑地跟在后面。只听他对服务员说:“给我上一碗米饭,再炒一盘荤菜,快点,赶时间呢。”好一阵子了,米饭和菜才端了上来。一碗雪白的米饭和一盘香气扑鼻的荤菜令人垂涎。父亲让我快吃,说吃了还要赶班车呢。这下我就顾不了一切了,狼吞虎咽般地就开吃了。无意间一抬头父亲咋不见了,一会儿,他从门外进来问我:“吃好了没有?”我说:“好了,“那就快到气东站坐班车去”。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闷闷不乐,且百思不得其解。父亲为何在吃饭时要突然地离开,是他吃过饭了?那儿能呢,早上一起床我俩人就动身了,那么是外边转去了?不可能他催得那么紧,那他为啥要回避呢?噢,我终于明白了,其实这饭菜父亲只买了一份,是专留给我吃的,他怕坐在一旁使我受到影响才躲开的,正是为了让我安心地吃饭。其实父亲的用意是有原因的,那个时候,我们家的日子过得十分窘迫,全家老小仅靠父亲一人在支撑着生活,他常常要做的就是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宁愿自己饿着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吃饱肚子。此时此刻,我瞬间崩溃了,双眼溢满了苦涩的泪水,心里五味杂陈。几十年过去了,这一情景久久地烙在心里,萦绕脑际,自始至终挥之不去,常常想起就暗自落泪……
一晃三年了,哥哥高中已毕业。他毕业时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在德、智、体方面表现突出。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切皆成枉然。当年的应届毕业生不分良莠均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贫下中农代表审查推荐,方可进入令人羡慕的高校大门,凡是贫下中农的子弟则优先推荐。我们家属于中农,想要被推荐上大学前途渺茫,因村里的贫下中农子弟多着呢,再加之一个大队每年仅有一个指标,哪儿能轮得上哥哥呀!
自哥哥回乡,父亲常常苦口婆心地告诉他:“坚 持学习,不敢怠慢,更不要气馁。你要相信国家今后的发展和建设,就一个人来说是需要知识的,就一个国家来说更需要人才的,你只有好好复习才可能有出路,否则不进则退。”哥哥十分认真聆听着父亲的教诲,并敬重地对父亲说:“爸爸,我记下了。”回乡后的哥哥也真够争气,他第二年就入了党,接着又担任了大队革委会副主任,还参加了县上组织的社教整组工作。由于他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多次被建和人民公社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依然默默地咬紧牙关在坚持着、努力着。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从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这个令人激动、使人振奋的重大消息,千百万莘莘学子为之欢呼雀跃,欣喜若狂。但当冷静下来深思,学子们回乡从农数年有余,学业荒误程度难以预料。高考本身很残酷、竞争同样更激烈。百万学子过独木桥,过去的寥寥无几,落榜者数量可想而知。那段日子,乐观幽默的哥哥前后判若两人,整天愁眉紧锁从不与人交流,看得出心理压力有多么大。
真乃天不遂人愿,哥哥第一年高考是以失利而告终。第二年复习后再考依旧落榜,连续两年的沉重打击,对他而言伤害不小,人瘦了一圈,年方弱冠白发已掩埋了青丝,情绪十分的低落。他对再次参加复考已彻底地失去了信心,并一蹶不振。然而,父亲却依然没有放弃,他对哥哥始终抱有一定的希望,相信他会成功的。所以,便不知疲倦地继续做哥哥的思想工作,哥哥却依然无动于衷。在无奈之下,父亲须臾眼前一亮,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手掌猜字经典故事之启发,便以此种形式来鼓励激发哥哥高考的上进心。
父亲坐下来和颜悦色地对哥哥讲:“人常说事不过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第三次做某件事时,成功的几率最高,而你却偏偏要放弃。那是这样吧,今天咱现场搞一个小测试,让你猜猜自己今年高考的运气吧。”哥哥凝视着父亲没有表态。这时,父亲手里拿起一支笔对哥哥说:“你看,我给自己两只手掌各写一字,一手掌写“上”字,另一手掌写“下”字,然后握拳让你猜,若猜到“上”字就是考上,猜到“下”字就是放弃。你看怎样?哥哥的眼睛来神了,他脱口就说“行,试试。”父亲问:“你要猜哪只手?”哥哥犹豫了一下便鼓足勇气说:”左手。”当父亲把握着的左手缓缓伸开后,果然看见的是一个“上”字。父亲喜形于色地说:“是上字,今年高考成了。”在如此的氛围下,哥哥的脑子也突然清醒了许多,他嘴里重复念着:“上字起身”,自语道:“这是最后的一搏了!”
每年的高考结束后,大约在暑假期间,县人民政府大门两侧的墙壁上,将张榜公布被录取考生的名字。这一天,县城内特别热闹,一个不够宽敞的街道人潮涌动,居住在东南西北不同方位的父老乡亲,熙熙攘攘相聚县城,专为观榜而来。记得那天我在单位上班,有人说政府大门上贴红榜了,快去看吧。我身不由己地走出单位,飞快地朝县城西关跑去了。
到了县城中街,老远就能看见人群里的父亲,他满面春风,喜出望外,轻快的步伐犹如从水面上飘过来似的。俩人相遇我忙问:“爸爸,榜上有我哥吗?”他底气十足地回答:“有!咋能没有,考上了!”明明父亲说考上了,但我仍想亲眼看到红榜上哥哥的名字。
哥哥名字是真的上红榜了,一时间,家里人知道了,左邻右舍知道了,方圆的父老乡亲也知道了,全家人一身轻松,喜不自禁。不容易呀,父亲多年压在心里的那块巨石今天终于落地了。
那天,当哥哥兴奋地接到高校入学通知书后,父亲才将激励他复考的细节和盘托出。他当着全家人的面说:“其实,让他猜字时我的左右手掌写的都是上字,此时此刻,全家人无不为父亲的智慧而赞叹。”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数十年过去了,年逾九旬的父亲雄风犹存,学习不止。《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他至今倒背如流,讲起历史来头头是道,记忆力的超强令人折服。他一生笔耕不辍,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为子孙后代们做出了榜样。每当孙子们前来看他,他从不问吃喝之事,一见面就问学习咋样?取得了什么成绩?有什么进步?所谈内容全是职称晋升、职务提高,知识储存方面的事。刚刚上幼儿园大班的小曾孙,今年五一节随家人回故乡看望他老人家,小家伙一见到曾祖爷爷,现场就背诵了岳飞《满江红·写怀》,毛泽东《沁园春·雪》等名诗名句。小曾孙口齿伶俐,老人家听了非常高兴,逢人就夸。前几年,他为鞭策鼓励子孙们学有所成,还亲自撰写了一首《望子成龙》诗:“刻苦攻读功无妄,胸怀锦绣能文章。从容应试操胜券,金榜题名天下扬。”孙子史一页?远赴海南师范大学报到时,他执笔赠言:“抓住时机,刻苦攻读,木逢海水,必成大果。”他用实际行动、以毕生心血为子孙后代树起了学习的标杆,架起了通往知识海洋的风帆。就连他临终的当日也要提笔写字,我搀扶着父亲来到桌前,他左手伏案,右手颤颤巍巍地挥毫泼墨,当写到第二十个字时,突然笔落脚下,身子一斜,慢慢地依偎在我的怀里,脸上看不出一丝痛苦,静静地远去了……他走得那么自若、那么从然超逸,令人十分惊奇。就连下葬的当天也机缘于《父亲节》。我隐隐约约地感到,父亲早已给自己选择好了良辰吉日。
父亲去世后,儿女们潜心撰写挽联、诗词,深表对先父的追忆和祈福:
长子
名利淡泊卷笔不释,披肝执守怀瑜瑾;
孝悌立身诗书传家,呕心子孙称贤良。
恩 德 可 范
次子
远游吟
仲夏晚风携甘瀮,乔山瑞气入祥云。
长虹跨月通九霄,严父从然赴天宫。
九秩曾一人间少,德高尚存照汗青。
名利淡泊精神正,火烬薪传承宗亲。
蓬莱圣洁温馨在,安居仙境度新生。
公元二〇二四年七月六日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