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山的林地穿行,
淅淅沥沥的雨,
如同殡仪馆告别的乐章,
敲打着送别人的心台!
人们目测烟囱的距离,
好似读懂了逝者走过的一生……
尘烟展示天堂或者地狱和炼狱。
抚慰哭泣的亲人,
在台阶在小道,
墓碑前低洼处溅起水泡,
在琴键上轻轻跳动,
演绎世间安祥低回的旋律。
雨的影子哺乳着鱼的影子。
周围的树,雨中浮动翁郁的水草,
黑色的侧柏树和龙柏,
修整过的树干裸露着新绿,
残留着稀疏潦草的胡茬,
平时只有树梢在那里抚弄着阳光。
雨停了,一条小路悄悄向我走来。
一个上午,湿漉漉的鱼鳞蜿蜒而逝。
在栏杆边,一座山坡起伏不定,
上植松柏,旁种冬青,
栉比鳞次,赖以为固。
我无法停留,转身离去,
再次回到市区的交通网上。
2024.7.7记
——《在北山公墓告别》创作手记
上了年龄,和许多老人打交道的机会比较多了,身前身后的同龄人也出现了空座位,生命中死亡的概念是不得不去思考的。人生,有了如此多的告别。那么,让文字如何介入其中,抵达这个心中敏感的区域?
一
诗歌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吗?范长江说过,人生就是“生存之维持、继续与扩张而努力,此为平淡而坚定之事实,只此平淡之事实,即为人生之本质。”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也在其中。所以,诗歌应该在呈现人生的状态和意义之上,更多的去表现出个体真实且独特的感受。
二
在殡仪馆送别的感受,除了对亲友的悼念,还有就是与死神共舞,擦肩而过的短暂感受;在墓地,一段在雨帘中湿漉漉的时光,包含对生命终结的感受。火葬场和墓地分别在两处不同的地方,但为了方便表述和理解的一致,文字山下承接感觉它们在一处。“雨停了,一条小路悄悄向我走来。”是用死神跟随的神秘感觉,写对追求生活的积极态度,是增加文字质感和内涵的诗歌技巧。在悲痛的氛围中挣扎,是一种梦幻般的抽离。
三
没有了「本我」的个体,一切都是泡影。在北山公墓最后的告别,那些紧紧挨着的墓基,墓碑一个个连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像鱼鳞一样排列着——不管生同衾,死同穴,或者陌生,或者龃龉,就在一起,永远这么挨着,接受后来进入此地的人们进行凭吊,年复一年,于是“栉比鳞次”一词,映射在脑海里,非常鲜活。
四
在墓地,在迥异于恋恋红尘的别处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到过这里,但现在我必须离去。我走入这曾经是一紫陌梯田,现在已经被树木覆盖,阴沉沉的见缝插针植着常青树或者槐树的林子,脚步像虫子一样小心翼翼地蠕动着向前移动。这就好比在现实生活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像个疽虫一样,在那个狭小逼仄的空间里转来转去,仿佛是在完成一场设定好的机器程序。和一起安葬逝者的亲友一起,感觉依然被生命裹挟其中。这一刻也许是晚辈最重要的经历,而它要结束了。
五
在火葬场烟囱下面,一时觉得恍惚,我觉得它是地狱中的炼狱。生活中你无法转身离去,跟着感觉走,和一起同去的人,又回到了去市区的交通网上。跟着感觉走,就是我们随时与周围的人校准并随时融入其中,以彼之接纳为荣, 比如好好读书,上个好大学;比如努力学习,找个好工作;比如工作稳定,赶紧买房,娶妻或者嫁夫、生子,这系列的人生大事,都有固定的流程。跟着感觉走,就是你只需要,按照流程手册,去做就可以了,是这样吗?
六
但有一种感觉,似乎依然跟随着我。满山遍野的像鱼鳞一样的墓地,在雨急如麻的墓地,仪式结束时湿漉漉的水汽,鲶鱼般滑溜逝去的尘烟,我用文字把这种感觉固定下来。“我试图回忆,试图从中穿越。却很难进入那密集的领域,那是危险的,好像我在接近死亡本身。”(特朗斯特罗姆)
七
抬头看着城市的天空,阳光从云层投射而出,如同守护天使,偶尔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她用翅膀触及到我。或者不如说,是生活美好的力量发现了我。土归土,尘归尘,不带走一丝云彩。文字的光,比伏羲掷出的金箭还要闪亮,将心中对死亡的阴霾驱逐出去。
八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她就对你笑。每一次,经过你身边发生的故事,同样是你的人生。真情的自然流露,让我们看到了别人身上的另一个自己。现在的你,不等同于以前的你,是一个完全重生的生命。只有当死亡靠近我们的那一瞬间,我们曾以为的那些纠结和困惑才得以被解开,将自己化作一滩溪流,融入到了清晰透明的世界,混沌的世界,你逐渐变得清晰。此刻,生命的激情,被一点点唤醒。
一
是高原的谷风在我的身边呼喊
故乡的房舍就在我的脚下隐现
小道蜿蜒的每一处都可以拾起
一篇童话让我不由得步履轻健
依稀缥缈的声音似在耳边悲鸣
不是天上的仙乐是人间的丧钟
悠长地回旋隐没在眼前的草丛
仔细听喧阗中还有妇孺的娇音
散慢的人群扶着灵柩走向坟茔
想必是我儿时哪位慈祥的长老
或昔日的伙伴走向未知的幽冥
晚归的游子就此为你安息祈祷
俯视炊烟初上的村庄田间小径
风中体味亲人相聚一刻的宁静
二
我看见那送葬的长列走向坟茔
披麻戴孝声嘶力竭有唢呐悲鸣
丧场后面好奇的儿童追逐暂停
纸火和爆竹辟啪不断升腾灰尘
红尘中是哪位亲人哭嚎的娇音
淹没锣鼓铜拔盖过笙簧的呜咽
墓穴前挥着铁锹的人面色沉阴
旁若无人的他们将黄土堆填平
难舍难离的须臾坟茔很快堆成
蹒跚龙钟的风扫平杂乱的脚印
湿土将生死界限区分这样分明
我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夕阳西下
人生如戏有长有短都这样尽兴
一切有形无形都归黄昏的寂静
作者简历:
李茏,甘肃天水人。研究生学历。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韵文学会理事。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书画高研班毕业。东方书画院副院长、天水书画研究院院长。2002年书法作品获文化部“全国首届西部大开发书画摄影大赛”优秀奖。2014年现代诗歌《蝴蝶与玫瑰》荣获由中华散文网、《诗潮》杂志社、华夏博学国际文交流中心主办、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协办的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诗歌《野棉花》入选《2014年中外诗歌散文精品集》(作家出版社)。1921年第三届国际东方散文奖征文大赛中《迎春花燃烧在岁末的掌心》荣获一等奖。出版著作多部,在报刊发表古琴、书法、诗歌、散文及论文三十余篇。研究和关注的方向为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现代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