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稼打轧
高廷伦
旧时使用的打轧场多是几家子合伙的,场的选址,一般是在村头,地势要高,四周透风,没啥遮挡。多有一亩地大小。
早在麦子收割前先要杠场,杠场前先要清除场内杂草、杂树、杂物,并整平。再用牛拉抿耙将场地耙松,再用牛拉耢将场地耢平,再用牛拉石碌碡,并在石碌碡后边拴上一大草把拖着,将场地干轧-遍,使之无坷垃,更平整,更光滑,这叫砘场。
然后用人工担水将场地泼水洇湿,再铺上厚厚的麦秸草,用牛拉石碌碡将场地轧实轧平,这叫矼场,使打麦场即平整又坚硬,又光滑,耐人踩,耐水冲,便于和适合麦子的摊晒和打轧。
麦个子运到场里后,必须抓紧打轧,收到囤里才算保险。打轧时先把麦个子解腰子摊晒,摊晒时要用双手把成捆打缕的麦子彻底抖擞开,使之蓬松透光透风,中间还要用大木杈翻上几次,如遇上好天气,蓝蓝的天上万里无云,火辣辣的太阳照射大地,地皮都被晒得发烫,到中午麦子就晒干了。
约午饭后下午两点左右,麦子已被晒得酥脆,是轧麦的最好时段,人们便套一牛或二牛拉了石碌碡开轧。使牛轧麦子是个技术活,并不简单。使牛轧场时,要给牛戴上铁丝编或柳编的牛笼嘴,以防牛贪吃不老实干活。手下还要备好一个盆子,一个粪箕子,牛轧场时好撒尿,就得用盆子接尿,牛拉粪时还得用粪箕子接粪,不使粪尿撒落到麦子上。
轧麦场有要领,人站在场中心,手牵牛缰绳,让牛逆时针转,把鞭子一扬,照牛后屁股上一兜,喊声“驾”两头牛就小跑般地转起来。用鞭子打牛要打屁股,不要打头部,也不要打当腰;手牵缰绳长短要均匀,不要忽长忽短,轧近处的就紧紧缰绳,要轧远处的就松松缰绳;前边看牛走,后边看碌碡跑,要一碌碡挨一碌碡地往前赶轧;轧场要轧好边沿,边沿轧好了,场就轧好了。
轧过第一遍后,人们还要用大木杈翻场,即一杈挨一杈地把全场麦子都要把上面翻到下面去,下面翻到上面来,再轧第二遍。第二遍轧好后,把牛和石碌碡都停放于场园边上,人们便齐上拾掇场。

拾掇场时,先用大木杈挑走长麦秸,垛于场园边上,用大扫帚扫偎麦场边后,再用多股木排杈拾掇次长麦秸,要一杈挨一杈地拾掇,木排杈和木排杈之间不准留有空档,即排杈靠排杈,不然,次长麦秸就拾掇不干净,就不利落,人们常说的“这人说话不靠排杈”的俗语就源于此。用木排杈把次长麦秸拾掇完后,再用竹耙子或木耙一耙挨-耙地把更短一些的麦秸搂起来用排杈挑走,这时场上剩下的只有麦糠和麦粒,人们再用长把推板和双把推板把麦糠和麦粒聚成堆,用大扫帚把把场扫净,麦糠和麦粒堆堆后待扬。
扬麦子,俗说叫扬场。扬场时都用木把木头的扬锨,多是几个人扬场,一个人挥持大扫帚漫场,不失时机地在麦粒上来回轻扫掠过,把那些分量略重,不易和麦粒分开的杂物轻轻扫去。扬场时要看风大或风小,并看好风向。丢锨要顶风出,迎风抛出一个弧度,和风向成九十度角,把粮食从锨角上丢出去,撇出去,不能平锨撒出去,要撇出一条线,不能撒出一大片。麦糠和麦粒撇出撒向空中,麦糠被风吹走,麦粒便落地成堆,糠粒分清。有时撒出的麦糠麦粒一大片,就会弄得麦粒和麦糠分不开;有时一锨扔出老远,只弄得满场都是麦粒,满场都有糠。要扔一锨,准一锨,有一锨扔不准,前边扬好的麦就都要重新再扬。扬好扬净的麦粒还要趁好阳光在场上摊晒两天,麦粒干透后方可装袋,旧时的装麦袋都是家织粗线布袋,一布袋装百十斤,多用人工扛回家入仓屋或仓囤储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