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电影及东方红电影院的
不解之缘
文/杜玉德
我从小喜欢看电影。对《地雷战》,《地道战》、《上甘岭》、《小兵张嘎》、《虎胆英雄》等影片中的战斗英雄无限崇拜,在看电影的过程中,随着剧情的发展,我那紧咬的牙关,攥紧的小拳头,都激起我儿时的意志:坚强起来,聪明起来,消灭敌人、战胜放人,为牺牲了的叔叔们报仇!可以说,我人生观的形成,离不开爱国影片的熏染。
我也崇拜电影放映员,他们能够把那么多那么好的英雄故事片放给我们看。我更羡慕放映员,他们不花钱,天天晚上都能看上电影,而且还能看上最新的影片。
每逢放电影的来了,我们都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帮忙抬扎挂银幕架子的杆子,从大队办公室里抬来安放电影机子的三抽(屉)桌,搬来放映员坐的凳子。这些“任务”完成后,就在电影机子前,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从电影场子周围拾些小石头围成一圈,护住地盘,等晚上和爷娘哥哥姐姐一起看一场没有遮挡的电影。这都是小时候在我们庄里看电影的事。
上世纪的七三年正月,我来到县城读高一,因为高十三级三排的崔同学他爸爸在东方红电影院工作,便有机会跟着他在下午放学后,到东方红电影院里转了一圈。
座落在县城南麻东西大街中间,一段北向的上坡上,“东方红电影院”的院门墙高高耸立,大门上方二层是放映室,进入宽阔的大门,门厅内又分左右两个进出口,进去便是影院大厅。大厅地面前低后高,有一排排固定的椅子,椅子后背上印着座号,每排第一把的椅子后背上还印着排码,椅子的座板是活动的,调皮的我们,就“呱哒!呱哒”的掀动座板,很是新奇和兴奋。我想,坐在这里看电影,风刮不着雨淋不着,一定比在庄里看露天电影舒服多了。
当时我想到电影院看一次电影,实在是一种梦想。那个时候,一毛钱一张电影票,农村孩子谁的家长舍得让你买?再说,那时学习那么紧张,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并且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都要把成绩表在班上公开念一遍,甚至还来个个别点名,谁敢耽误功课去看电影?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就成了一种奢望。
机会终于来了,东方红电影院新进了一部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电影院和学校组织我们全校师生去看了这部影片。事隔五十多年,大部分故事情节已被无情的岁月冲洗干净了,但有一个镜头至今记忆犹新:卖花姑娘在寒冷的大街上冻得瑟瑟发抖,回到店里,狠心的主人却将卖花姑娘一脚踢翻在地,将一锅滚烫的药汤浇到了卖花姑娘的脸上,卖花姑娘撕心裂肺的哭叫,痛苦得在地上打滚。从此卖花姑娘双目失明,仍在苦苦挣扎。
这场电影是在我们泪流满面失声痛哭的情况下看完的,给我留下了极其痛苦的记忆。以后,我又多次进入东方红电影院,看了《金光大道》、《瞧这一家子》、《神密的大佛》等新影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受到了鞭策和鼓舞,也得到了许多快乐。在这里,我第一次看了彩色电影,第一次看了宽银幕电影,第一次看了立体电影……。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东方红电影院走完了她辉煌的历程,已经奄奄一息毫无生机了,不用说花钱买票去影院看电影,就是电影在家门口放映,除了一些老年人外,年轻人也从不问津。那时,偏偏又在提倡让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于是电影院尝试着和县教委合作,把这一任务交给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去做。此时恰好我就在南麻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上班,组织上把试点安排在我校,这也就勾起了我年少时的电影梦,顺其自然,就托付东方红电影院的领导去临沂购买了一套放映设备。
新设备买来了,戴经理和丁主任安排我和杨老师跟着东方红电影院的老沈师傅学习放映技术。沈老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机器安装到放映、机器保养和修片等讲解演示了一遍,又手把手地纠正了我们的错误操作,一上午的学练我终于初步掌握了放映的步骤与方法,不久后我不但能独立操作,而且成了一名操作熟练的合格放映员。试点成功,我们及时总结,为县教委和电影院提供了爱国主义影片放映中的经验及教训,为全县开展学校放映工作探了路,做出了表率。
在电影院领导支持和沈老师的指导下,连续四年,我都超额完成了南麻镇中小学爱国主义影片和农村科技影片的放映任务,同时还带出了四个“徒弟”,我本人也因此获得“淄博市优秀文化工作者”称号。
那几年里,我经常出入东方红电影院,或去解决放映中遇到的问题,或去更换电影拷贝,与电影院的领导及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了不解之缘。
前些年,看到东方红电影院日渐萧条破败,电影公司的领导职工生活困难,心里很是难受。遥想过去的那些岁月,电影工作者不辞辛苦,手推独轮车,载着放映设备及铺盖卷,行走在乡村田野小道,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自制幻灯片,自编快板书,何其辛苦!电影放映事业的衰败,不仅让广大电影放映工作者在工作生活上遭遇了困苦,更是文化宣传的一大瓶颈和缺失。
曾经听人传说:现在没人看电影了,东方红电影院闲置着也是浪费,不如折除另作他用!听到这个不知真假的信息,我的心里硬是纠结起了一个大疙瘩,难道我们这块文化宣传阵地要就此丢失吗?
前几天,又听说东方红电影院在加固维修,顿觉心里舒坦了不少。心想,就算是没人再去那里看电影,也终究有一个念想,她毕竟是几代人理想的去处,她曾经热闹过,辉煌过,为时代精神贡献过。
幸喜现在国家重视,又有沂源县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沂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的大力扶持,东方红电影院一定会走出困境,恢复繁荣,重新肩负起传播文化、传播文明,传播正能量的责任,也一定会把持住文化宣传这块阵地,为弘扬新时代精神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杜玉德,68岁,历山街道西儒林村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恢复高考后首届沂源师范毕业生,先后从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工作。退休前为沂源县南麻镇成人教育学校副校长。喜欢骑行、爬山等活动。经常写作,以散文为主。沂源县红叶诗社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