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习近平同志小康情怀(廿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融汇古今,联通中外,唤醒激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
(一)
总书记在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
"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此后一场力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全面展开,
巡视便是其中重要一环,浓墨重彩!
"中央巡视组由中央委派,当好钦差大臣";
"中央给巡视组尚方宝剑,就要尽职尽责";
"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是为不称职"。
总书记形象的阐释为巡视工作赋予全新特色!
"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能不必打",
总书记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引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
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
民族复兴关键时期,深化改革的路怎么走?
问题与挑战,清晰而又紧迫。
中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其背后是"谋全局者"的胸怀与战略: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
运用马克主义的观点方法,
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
2012年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首提"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就是中华民族的梦想"。
"中国梦"唤醒了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
凝聚起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当代中国坚守文化自信,
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蕴含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体现";
"坚持以我们的价值观为引领,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
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
时代新人纷纷涌现,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
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家风"。
"修身齐家"美德相传,总书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三)
透视历史深处,总书记的目光锐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他一次次回顾历史,一次次寻访传统,
传递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文化自信。
福州三坊五巷北隅的名人故居,
差一点就即将"一拆了之"。
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闻讯叫停:
"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要有珍爱之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考察遍布多个省份:
"我们建设城市应避免千城一面、千楼一貌,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殷切嘱托寄寓总书记对文脉延续的思考。
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握传承和创新关系,
"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
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基因。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72周年,
总书记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基因。
舞剧《大梦敦煌》昆剧《临川四梦》等佳作涌现,
中华文化增添了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
(四)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文明因交流而精采,因互鉴而丯盈,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
总书记的指示如醍醐灌顶,实乃真经。
西子湖的波光倒映G20峰会东方神韵,
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为引领,
推动不同文明的相惜相知,
开拓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新路径。
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
首次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
如今这一植根历史厚土的中国智慧,
为各国迎来了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
美美与共,才能实现天下大同。
总书记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利益共生,责任共担,
赢得了 共建美好世界的国家一致赞誉!
在北京"鸟巢"举行的亚洲文化嘉年华,
为亚洲文明对话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同国度的文明记忆文明图景在此汇集,
东方大国以卓越的智慧将世界文明启廸!
(五)
总书记到曲阜孔府、孔子研究院考察,
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以文化兴盛为支撑。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
传统文化中有中华民族的志气底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注一)
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凝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力量为民族复兴。
他创造性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注二)
将它同中华传统文化及价值观融会贯通。
进行具有开拓意义的理论创造,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深入人心:
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其民众观;
强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化其民族理论;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其世界历史理论;
思想的火炬,照亮了新时代前行的车轮!
注一:"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注二:"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维我中华2024年7月8日根据有关书讯改写,敬祈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