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家乡致富领路人邵正喜
作者:陈传荣
播音:荷塘秋影
本文想和大家说说我的家乡——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陈甸村,有个一心一意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大路的人,他的名字叫邵正喜。
话必须从头说起:邵正喜是陈甸村(原陈钱二队)人,身材不算高大,但头脑十分精明灵活,真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孔明。
他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不久,在那个大集体年代就被本组群众一致推选为生产队农技员,主要负责农田植保工作。由于他工作负责,肯动脑筋,对小麦、水稻、棉花的农田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技术精益求精,后调到村里(当时叫生产大队)任农田技术员,在村里他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农田管理技术攀上了新的高峰,被直接调到了乡政府农业公司工作。
在乡农业公司他更是十分努力,积极工作,技术精湛,成绩优秀,很受领导们的赏识,便把他派往海南等地方考察与学习。通过学习,他对农业技术掌握得更全面了,运用上更精通了。学成回来后,他一心为民所想,为民所急,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以他所掌握的农业知识和农田管理的技术,热心地将乡亲们带上了一条致富大路。
他把在外地学习到的生产知识和经验,带领乡亲们结合本地生产、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效的生产实践,经过他的不断探索与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在本村搞成了杂交水稻的制种,并在本村及邻近乡村成片推广。由于杂交水稻制种的试验成功,极大增加了本村村民及邻村部分村民的收入。
因为杂交水稻制种的生产过程是在农历六月,天气炎热,气温太高,人工插秧量大,对插秧人来说,体力消耗太大,后来便逐步缩小了制种规模,同时加大了对小麦、水稻育种的技术推广,同样也达到了提高亩产经济效益的目的。
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们的收入,他在村里又办起了(高邮市江强家庭农场),承包了各组农户的农田,使出外打工挣钱的青壮年不仅不再因每年的夏收与秋收而两地奔波与忙碌,又保证了家里承包地的收入与在外打工的收入实现了双保险双丰收。
为了解除村民们因插秧时面朝黄土背朝天累得腰酸背痛的痛苦,他买回了很多台插秧机,培训了很多插秧机能手与骨干,极大地提高了插秧的速度与质量。当前在我的家乡种田基本上都是机械作业,飞机治虫,追肥,稻,麦收割都是机械化。省工,省力,抢得了农时,也为夏收,秋季的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员,邵正喜所做的一切,深受我村广大干群的好评与赞誉。
邵正喜办的(高邮市江强家庭农场),真正解决了我村因没有什么特殊技术工种而不能出外打工和一些年龄偏大而失业在家无收入来源的村民们的现实问题,让他们有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的机会,使他们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为了解决稻、麦两季收割时晒粮难的问题,他又购回了稻、麦烘干机,确保粮食不受损并能及时归仓入库。
现在,每当人们提到陈甸村的邵正喜,无不夸赞他是本乡致富的带头人,陈甸村村民致富的领路人。
【作者简介】
陈传荣,江苏省高邮市人,农民工。虽早已年过花甲,但酷爱文学创作的劲头愈发旺盛。打工之余,常常写一些有关乡村、乡情、乡愁类诗文,已有多篇(首)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或网刊。相信自己的文字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人生对生活的真情流露,是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情表达。
【主播简介】
荷塘秋影,宝鸡市朗诵艺术学会会员,喜爱有声文学。喜欢在朗诵艺术的海洋里徜徉,用声音传递温暖,用流淌的有声语言表达文字的优美和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