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味 解 乡 愁
文/王银学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人体阳气旺盛,易出现心烦气躁,食欲不振等问题。于是,人们在想着法子消暑降温。吹风扇、空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温解暑,但降得了外温,却降不了内火;喝冷饮、吃西瓜,都不如嗦碗晶莹剔透,清凉爽口,香辣过瘾,光滑柔软的凉粉神奇有效。
说到了凉粉,不由让我想起了家乡韦庄的铜刀凉粉。它可是乡亲们所喜食的、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风味美食之一。
铜刀凉粉的创始者——林祥瑞老人,当年以制作凉粉,挑着凉粉担担赶乡会、走街串巷售卖为生。或在街边,或在巷道,担担一放,四面八方的食客就围了过来,你一碗,我一碗,食客吃的津津有味,卖家忙的不亦乐乎。因为切凉粉使用的是一把铜刀,时间长了,大家都叫它铜刀凉粉。

凉粉采用当地的优质纯红薯淀粉为原料,其制作过程与打搅团相似,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将淀粉按照一定比例与水混合,经过过滤、加热、搅拌、出锅盛盘、晾凉等多道工序制成粉坨,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制售者的心血和智慧。切凉粉是个技术活,铜刀凉粉的切法堪称一绝。将刀斜置,手刀配合,由上至下,刀刀相连,看似一片,调料一拌,自然分离成条状。手法娴熟老练,刀功出神入化。面对络绎不绝的食客,操刀者不慌不忙,熟练的动作从头到尾一气呵成。

铜刀凉粉之所以受到乡亲们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除凉粉口味地道纯正外,其所用的调味品也是一流。它以酸辣味出头,将切成长条的凉粉装入碗中,根据食客的不同要求,浇上寺前的米醋,拌上地道的秦椒油泼辣子,调上蒜水,撒上食盐,滴上生抽,再配以秘制的芥末等,就这样,调制出一碗色香味俱全、一方食客离不开的老味道。用筷子一搅,凉粉的香辣酸味一下子就窜了出来,使人立刻馋了起来,垂涎三尺,恨不得立刻来上一碗,食指大动,大快朵颐。
改革开放后,林祥瑞老人便固定在韦庄火车站附近的十字街口摆摊卖凉粉。几十年来,儿女们在帮中学,学中帮,耳濡目染,相继获得了父亲制作凉粉的手艺,使得铜刀凉粉得以薪火相传。如今林的儿子、二女婿及外孙在韦庄镇都有售卖铜刀凉粉的固定门店,三家店铺相距不过百米,出了韦庄火车站即可看到;其小女儿曾在澄城县城售卖铜刀凉粉多年;孙子则在大荔县城经营铜刀凉粉,无论走到那里,食客都高朋满座,生意红红火火。

铜刀凉粉的魅力,源于其传承和发扬。作为第二代传承人,林的二女婿范百高,出于对铜刀凉粉的热爱和坚守,在韦庄火车站前摆摊经营凉粉,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使得具有百年历史的这款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他不仅继承了前辈的手艺,更是在实践中有所创新,使铜刀凉粉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一道忒色小吃,如今成为澄城县的一张美食名片。进店消费的客人,时有慕名者,多是回头客。先后荣获澄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省名小吃等荣誉称号。
味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凉粉是传统小吃,既可以凉拌,也可以热炒、烩汤等。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或邻村过乡会,就有挑着担担卖凉粉的。那时物质匮乏,人们的生活普遍清苦,但东西比较便宜,钱很值钱,五分钱就可以卖到一碗凉粉或炒粉。有时母亲也会Suo些凉粉,给全家换换口味。能吃到母亲做的凉粉,或者缠着父母讨得五分钱,买碗凉粉吃,简直是太幸福了,既高兴又解馋。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那时那情那景、那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对于每个身在异地他乡的游子来说,每当听到家乡的话就倍感亲切,每当看到家乡的美食就会垂涎三尺。乡愁乡味总关情。乡愁离不开乡味,乡味也离不开乡愁,乡味与乡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乡愁、乡味和乡情,就是听乡音,品乡味,话乡情。对乡味的眷恋是每个人逃脱不掉的食欲枷锁,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能品赏到故乡的美食,就仿佛回到了那片熟悉而深情的土地。

乡味,无形无影,却深深地烙印在每个游子的心里。这种别样的乡愁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走过了人生四季,赏尽了人间美味,但永远赏不够的还是那故乡之味、妈妈之味,这也许就是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家的味道,是浇拌了乡愁乡味乡情等佐料,最具有生命力的精神佳肴吧!
美食无言,足以萦怀。铜刀凉粉,家乡的味道,母亲的味道。美味在口,情怀在心。


作者简介
王银学(装甲人),陕西省澄城县人,一九五七年出生,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曾经的战士、学员、教员,直至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