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毛主席的故事】一张饱含人民情怀的照片
在毛主席纪念堂毛泽东革命业绩纪念室里,陈列着一张泛黄的历史照片,记录下一幕温暖亲切的场景。1939年5月下旬的一天,毛主席外出时在杨家岭沟口石崖前碰上了收工回来的村民杨再忠、郭方成、冯登科等,便停下来与他们亲切交谈,询问天旱不旱,庄稼锄了几遍,各家各户都有什么困难。恰在此遇到延安电影团的同志陪同苏联著名电影记者罗曼·卡尔曼来访,便拍下这个镜头。卡尔曼在之后的笔记中这样写道:“一群刚从田地收工的农民,像朋友一样跟毛泽东打招呼,停下来跟他说话。而毛泽东也自然而然地向农民询问一些事,并给他们出主意。农民们的脸上毫无惊讶的表情……大家都聚精会神地交谈着,经常爆发出阵阵愉快笑声。他们与毛泽东告别时和见面时一样随随便便,然后扛起铁锹,继续赶路。”伟大领袖与群众的鱼水之情就这样在卡尔曼的镜头中被真实地展现出来。
延安时期,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毛主席身穿粗布制服出现在延安街头,他神态松弛、亲切自然,和老乡唠家常,谈笑风生。他曾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的态度,看你是想和老百姓做朋友,还是站在老百姓的头上压迫他们,只要和他们接近,和他们打成一片,他们自然相信你。虽然当时毛主席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时刻惦记着群众,最喜欢到群众中听他们反映疾苦,向他们了解情况,虚心倾听群众意见,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天正下着大雨,会议室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事后,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毛主席听说后不仅制止了保卫部门处理骂他的农民,而且深刻反思工作中到底有哪些失误和过错。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是征收公粮太多,老百姓负担很重,因而产生了不满。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毛主席指示边区政府减征公粮,号召积极开展以农业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正是采取了一系列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边区经济得以发展,民生得以改善,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党的领袖。1943年的大年初一,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到枣园与中央领导共度春节,他们提着米酒,捧着油馍、油炸糕,蒸了白面大寿桃,并缝制了一面“小红旗”,上面写着“为民谋利”四个大字,把这些作为礼物献给了毛主席,表达边区人民对领袖的深深爱戴。
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生活的13年里,毛主席扎根群众、情系百姓,把自己的感情融进了这片土地,融进这里的老百姓中。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次大会正式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将其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今,这张照片静静地陈列在纪念室里,生动诠释了伟大领袖与人民的深厚感情。从毛泽东到习近平,这份深厚的人民情怀早已融入我们党的精神和血脉中,一代代传承,汇聚起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深刻指出的,“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