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卢氏县作家协会主席董彦礼在《卢氏部落》卢氏作家周刊“抗战”特刊发表了小说《复仇记》。我一口气读完万余字的作品,连呼“过瘾”,又觉得这部小说远远不只是小说那么简单。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已浅陋的思考。
其一,精选时机,把小说写成了宣言
“七七事变”的残痛历史,是警醒国人的洪钟;“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恶,是国恨家仇的铁证。日本军国主义亡我中华的狼子野心从未减弱,屡次篡改中小学教材,加紧对我国教辅资料的疯狂渗透就说明了这一切。甚至有关网络流传小日子坏我秦岭龙脉的种种说法,虽不足全信,也绝对是中华民族抗日情绪的一种传递。历史不容抹杀,罪恶难以抵赖。小日子不配称人,国耻不能谈忘。7月7日发表这部抗战小说,本身就是作家的一种态度: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其二,巧运镜头,把小说写成了电影
《复仇记》开篇这段仅26字,却以极强的画面感给人360°环绕屏的视觉盛宴。“南山的树叶依旧红,天依旧蓝,云依旧白,大雁连成人字,徐徐南飞。”如此唯美的画面,文中多次出现。“残阳如血,红叶似花。当年的乱葬坟,如今成了南山革命烈士公墓,前来献花祭电奠的人络绎不绝。”这些描绘,既是小说重要的环境描写,又传达出作者文字里的温度与态度,同时对推进情节打下了伏笔,的确给人艺术的享受。
其三,妙设情节,把小说写成了喜剧
读到宝蛋爷孙俩给稻单人穿上小日子军服,巧妙连环绝杀这一段,我忍不住捧腹大笑。而且是笑了又读,读了又笑。回味再三,脑海里又浮现出现《举起手来》中小鬼子被牛顶飞的开心画面。闲话少叙,请读者一起感受——
追撵杠蹦子的小鬼子在一处缓坡上停下了脚步。这时,小鬼子发现了比杠蹦子更让他们感兴趣的目标——不远处,有两个草人穿着跟他们身上一模一样的军装,两只手举得高高的,做着投降的动作。看到这两个草人身上的军装,这几个小鬼子不由得想起了前几天夜里被杀的哨兵。小鬼子嘴里呜里哇啦骂着,眼里喷射出仇恨的火焰,那火焰烧得他们急于要除掉那两个草人——这简直是大日本皇军的耻辱!只见其中一个军官模样的拔出军刀举过头顶,发疯似地跑到草人跟前,一边喊着:“八嘎!”一边朝草人砍将过去。几个士兵紧随其后,也朝着草人聚拢过去。就在这时,只听“噗通”一声,那个举着军刀和两个紧随其后的鬼子突然跌落下去,后边的几个鬼子连连后退几步。当这几个鬼子反应过来之后,看到跌落下去的那三个鬼子已经被尖利的木橛穿透身子,一片血肉模糊。这几个小鬼子吓得魂飞魄散,四散而逃,没跑出几步,一个一个就捉住脚蹲在地上呲牙咧嘴、狼嚎鬼哭起来——原来,他们被铁夹子夹住了脚脖子,鲜血直流。这其中,有一个鬼子运气最好,既没有落陷阱,也没有被夹住。当一双双求救的眼睛投向他的时候,他没有过去帮他们弄开夹子,而是选择了向树林里面逃命。刚逃出不远,只见一张大网将他牢牢罩住,哧溜哧溜几下,他就被吊到了半空里。
这段杀狼绝技,堪称整部小说的"华彩乐章" ,给人以酣畅淋漓的快感,让一切痛恨小日子的爱国者拍手称快。
其四,善用同感,把小说写成了诗歌
“那年秋,不知咋回事,南山的树叶子格外红,红得鲜艳,红得耀眼。当时,只知一门心思钻山沟采药打猎的杠蹦子,并不去多思谋这些,直到后来南山里发生了天大的变故,他才灵醒过来——原来,这血红血红的树叶子,是南山几百口子人的血给染的!”红叶是人民的鲜血染成的,这悲壮在抗日战争时期岂止发生在南山?日冠铁蹄所到之处,山河破碎、生灵深炭,这是中华民族血与火的记忆。这血红的树叶子在读者的心目中汇聚成一首众志成城的战斗进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其五,借用对话,把小说写成了寓言
《愚公移山》里曾有“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矣”。《复仇记》的结尾,也有这样异曲同工的对话——
“爷爷,还有我呢!”孙女看出了爷爷的心思。“是啊,孙子,孙女,还有孙子孙女,无穷无尽啊……”宝蛋欣慰地笑笑,深情地环视那一座座无言的墓碑……
是的,对于一切妄图侵略中华的敌人来说,迎接他们的不止猎枪,还有新时代突飞猛进的国防军工人制造出的不落后于任何国家的导弹、航母、战斗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复仇记》发表后,众多文友点赞留评,文友“春意盎然”之观点深合我意。“《复仇记》是活像小说的优秀散文!……读完方知初衷再现。文字老辣,比当年《最后的村庄》更自然。而《向春天》里之主人公杨春又如鲜花印记一般。看《复仇记》,如读当年老经典……风光旋旎,春色无限!”作家本人也留言“谨以此文献给为抗击日倭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中国军民!”可看作是对自己创作动机的再次阐明。
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品读《复仇记》,我读到的是铿锵宣言、唯美画面、精彩喜剧、含蓄诗歌、时代寓言,也读出了一位作协主席的引领与担当,读出了文学的责任与使命。有这样大写的人领军卢氏文坛,以文学创作讴歌时代、礼赞人民,卢氏文学事业的繁荣昌盛毫无疑问将水到渠成。
祝愿作家董彦礼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将一如既往细读深思。
(2024年7月8日于云蒙山下)
注:本文首发公众号《卢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