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初一的饺子
赵东华
在过去,饺子可是好东西,“好吃不过饺子”,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现在,生活好了,饺子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只要你愿意,天天吃都可以。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饺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代表了财运、团结、平安。
今天是农历六月初一,母亲说是吃饺子的日子。据说,六月初一为“半年节”,要按照正月初一的习俗准备食物,当过年,祈福。在民国《阳武县志》中记载,“民国初人灾大,谓过新年则灾免,即于初一日食馄饨过年,遂沿为风”。还有说法是六月初一为新麦节。民国《济宁县志》称:“六月一日食馒头,以新麦面为之,占来岁麦丰歉”,后来就演变成吃饺子了,庆祝丰收。
今天,父亲回乡下老家了,小儿子跟妻子去上班了。家里只有母亲,我和大儿子。母亲和面,我调馅,猪肉白菜馅。选肥瘦相间的前腿肉,用刀先切成丝,然后手舞钢刀,将肉丝剁成肉馅。据说用刀剁的肉馅比绞肉机绞得好吃,我不知道真假,也许是在这个机器泛滥的时代,手工的东西可能更质朴纯真吧!剁好之后,然后放秘制大料粉,盐,味精,姜粉,胡椒粉,红烧酱料……然后再按一个方向使劲搅拌,搅啊搅啊搅……
面醒好了,肉馅和各种调料也差不多完全融合了,开工!
母亲揪剂子,擀皮;我负责包,儿子是学徒工,学包饺子。母亲七十多岁了,擀皮的速度一点也不慢,不一会面板上就叠放了一堆面皮。我给儿子做示范,左手拿皮,右手用抹子挖了肉馅,放在皮子正中。然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把皮子对折后的中部边沿使劲一捏,然后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快速的从左边依次向中部把边沿捏紧,然后换手,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把皮子从右边依次向中部把边沿捏紧。手指演奏,饺子跳舞,一个好看的饺子完工了。这个时候要注意,对折后饺子皮像两个重叠的半圆形,得把靠自己的那个半圆弄成小扇形(钝角),把和它贴着的那个半圆弄成大扇形(优角),把后面的皮子均匀地打上褶,再捏紧,这样才能包成元宝形。
儿子一看就说,“会啦”,可是包完之后就是一个长长的饺子。“你这不是元宝,像金条。”我打趣道,儿子哈哈大笑。约摸过了四十多分钟,已经包好了四个合盘的饺子,两个合盘放到冰箱里冷冻。看那饺子就心生好笑,一排排的饺子像是困极了士兵,都睡着了。我包的饺子,像是老兵,守规矩,都是侧卧状睡姿;儿子包的饺子则像是新兵蛋子,睡姿万千,有的趴着,有的躺着,还有的一条腿蜷着一条腿伸着……
肉馅快包完的时候,母亲用小碗盛了些白糖,拌上少许面,准备包些白糖馅的饺子。母亲说,现在的生活好了,好东西吃得太多了,吃啥都不香了。饺子也不是啥稀罕的了,可白糖还是甜的,吃饺子就是让生活有点甜!我怔住了,母亲没念过几年书,却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来。我想,是啊,饺子真的不稀罕了,可是饺子的意义一点也不减。“起脚饺子落脚面”,吃的是祝福,是心愿。今天六月初一,我和母亲,还有儿子围坐在一起,传着面皮,也传着幸福。包的也不仅仅是饺子,是美满,是和谐,是团圆;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摆在面前的也绝不仅仅是饺子,那是希望,是期盼,是生活的热辣滚烫……
作者:赵东华,山东济宁人,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感,描绘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