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庐一瞥
文/李中合
圃庐,是别署琴心的张玉琴的住宅,也是她书法创作学习的蜗居之处。走进圃庐,一让人吃惊,二让人叹服。吃惊她对书法的痴迷痴情,叹服她竟然于此下了少有人下的功夫。人不负书,天不负人。
她客厅右边窗下有一张老饭桌,铺了的毛毡黑乎乎的,是她平日里调节状态时的简易工作台;左边是电视,电视两端竖满了和电视同样高的书法习作,这些习作全部写在奶盒子、水果盒子的背面,字迹密密麻麻,一张接一张拼成两摞。细细欣赏,字字精妙,不仅让人赏心悦目,更觉得她好似墨痴,竟然如此之用心和用功。琴心说:纸盒子背面很好写,当废纸卖了可惜,写在上面等自己看到不爱看的时候再卖掉!这怎么可以?虽然是不经意写的,但却都是一些难得的上乘佳作,是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耳”的字。我们笑着说:到你不想看不想要时我们上门高价收购,以作为典藏。
坐在茶几前,右边是纸箱子,里边同样塞满习作,翻开看,全是临习过的《圣教序》和米芾的作品,很少有不到位或败笔篇什。正面墙上,悬挂着琴心创作的双层四条屏,下面是早年装裱好的《岳阳楼记》;上面是新近的作业。还不曾见过别人把新写的,覆盖在原来正式作品之上,也许是为了在远处检查字的毛病才那样整的。多年来,我们明白琴心的字在基因上的来龙去脉,她上承魏晋二王,下接以后历史上的欧阳询、苏东坡、米襄阳诸多朝代名流,元素丰富,功夫深厚,文雅闲静,端庄大气,虽出于女人之手,却无女人之纤弱与脂粉气,自是高标高格。
客厅也是她作为释放情绪的地方。独自无聊时,除了电视愉悦,便舒展腰肢,翩翩起舞,婀娜多姿起来。琴心出身演员,当过小生,出演的都是主角。凡唱做念打、弹跳歌舞一套,是其老本行,其舞以芭蕾舞为基础,跳起来入规中矩。看过客厅,不由人惊叹琴心对书法具有刻骨铭心的酷爱和敬畏、也惊叹她的少有的慧心和勤谨。
走进她创作室,那是她书法上的闺房,充溢并弥漫着文气古调,估计能欣赏到的人并不多。我们也难得一见。大凡一个书斋或个人工作室的摆放形成,自然是居住的核心,无疑倾注了个人爱好上的一切,可以折射出主人公的爱好追求、性情性趣以及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水平高度。
看了圃庐书斋,文房四宝齐备,就知道琴心在文化艺术上的知性闲雅,以及她修养上的全面程度,应该说她的勤奋和成就是成正比的。书案上是一张压着一张的字,墙上挂的也是字,门背后贴的是快要掉下来的字,窗子玻璃上也是字,后边长条沙发上同样是字,无处不放字,无处不摆字……真的是“字画满墙,墨宝盈室”了。所有这些,再一次加深了我们的印象。记得《聊斋》中有一位爱花的婴宁姑娘,她手里握的花,头上簪的花,门前种的花,后院植的花,包括窗口上开的,全是花,成了花的海洋,婴宁对花的痴迷,无疑让她成为了一位花神。而琴心对字的钟爱,有如婴宁般的痴迷,她或许成为书法中的女神,也未可知。
再细看,除了书柜满满当当的书,余下的是她喜欢的小摆件。书柜中,多是一些关于戏剧理论和演技方面的。书案墙头上,有一尊南无阿弥陀佛画像,那是琴心心中的佛,也是她心灵上希求书法有成的寄托。每天清早奉一杯水,敬一炉香,念一句佛,方才心无旁骛地投入书法功课。以此看去,琴心的生活很简单,就是由书法学习、敬佛,跳舞,会友构成,再也心外无物。
看完了圃庐,我得出一个结论:琴心于书法之至爱,常怀敬畏之心,把自己全部的心思、精力和时光,都投入在这一艺术上。如此之人,能不成“家”吗?老天忍吗!
如今的琴心,风姿不减,状态依旧,书法脚步依然前行,可她早已经是商洛地方在书道上称得起“家”的人了。
20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