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总有一些地方,如同是一块块伤疤,深深烙在了老南京人心里,他们不愿去碰触,甚至有那么一片区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南京人宁愿选择遗忘,都不愿意去开发。在他们的心里,那里的河流,流淌的不是清澈的河水,而是鲜红的血水;每一片泥土,都是沉重的悲痛与无尽的哀思;翻起的每一寸土地下都是累累白骨。它就是江东门,如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是当年的“万人坑”。这是中国历史的惨剧,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在一个万里无云的炎热夏日,我还是踏上了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走进了那段沉重的历史,去见证那最残酷的事实。那是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心中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痕。

踏上那条路,仿佛是在用脚步触摸那曾经的伤痛,每走一步都是在与他们悄然对话。在这段沉重的历史记忆中,我们更应该记住一个名字——张纯如。“她以一人之力对抗一国,却无人护她周全”。如果没有她的《南京大屠杀》,也许那段历史只是中国人口耳相传的历史,正是因为她的著作,让整个西方世界都震撼于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南京大屠杀”罪行,这些罪行比“纳粹大屠杀”、“亚美尼亚大屠杀”更要惨无人寰,灭绝人性。
她原本过着平静而安逸的生活,因无意间看到几张触目惊心的大屠杀照片,她立刻被残酷的景象震惊了,然而,更让她震惊的是,西方世界对这段历史竟然一无所知。于是她作了一个勇敢而坚定的决定,要把这段历史昭示于世,“作为中国人的后裔,写出它是我的责任”。
从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这样同那段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她的文字如同一把锐利的剑,刺破了西方国家对二战中“大屠杀”这段历史的无知和漠视,让人们重新开始审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知道了日本军国主义曾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知道了中国人民曾遭受到的苦难。
然而,她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36岁。2004,她在自己的车内饮弹自尽,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她是因为长期写作那段历史而患上抑郁症。但历史终于还是还给她一个公正,她正是因为揭露了那段历史事实,而遭受到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度仇恨。他们对她进行了无休止的恐吓,跟踪,骚扰,使她无法正常生活,企图让她屈服于他们的势力,而她始终坚持历史的事实,终于心力交瘁,而无法承受。
随着岁月流逝,幸存者越来越少,或许日本政府正在等待他们死亡,等待活证据的一一消失。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历史不可以轻易遗忘,更不能够随意掩盖。让日本政府正视那段历史,是幸存者和我们共同的责任。面对历史,才能面对未来。
而是一个人 加一个人 加一个人 再加一个人……”
展馆的入口是一座高高的雕塑,受辱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无助的抬头望向天空: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的妻子”

雕塑的背后,水流逆向涌动,宛如电影胶片的倒带,将一幕幕沉痛的记忆重现眼前。那是一个个逃难的人群,一个个家庭的悲惨经历。他们一个个瘦骨嶙峋,努力地伸出手呻吟,求救,却无人可帮助他们,但即便如此,不屈的中国人民,还是在日军的屠刀下努力的反抗着。黑暗中,是整整齐齐的书墙,一本本书就是一个名字,密密地排列着。人们常说,生命如繁星,星空下,遇难者的照片挂满其中。每隔12秒就有一颗流星从高空坠落,缓缓呈现又消失,那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姓名——寓意着在短短的几周内,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消失。
大厅中央放着一圈砖石,那是大屠杀之后染血的城砖,砖石坑坑洼洼,斑斑血迹已然变黑。最让我触目的是一排陈列着的用玻璃罐装着的泥土,那是南京城各处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或集体屠杀遗址的泥土,那里面可是有无数同胞的血和肉……
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幅幅手绘地图,一页页记录,无一不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历史的沉重与艰辛。有一面墙,清晰地展示了当时中日双方军事、国力各方面的对比。从这些数字来看,中国的军事实力在制空权,制海权上与日军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也并非不堪一击,何至于让日军肆无忌惮地长驱直入,让中国人民遭受如此灾难,让每一座城市都笼罩在血与火的阴影之下?
然而,中国人民的不屈,早已刻在骨髓之中。苏州河畔的“八百勇士”;雨花台上,中华儿女更是用生命铸就了不屈的抵抗;即便是在日军的猛烈炮火下,中华门依然矗立不倒,以至于日军指挥官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最终只能无奈地绕过中华门。那中华门之上,虽有凹凸不平的弹痕,但永远屹立,不正是一具中华民族不屈的风骨吗?城门下的英魂无愧于历史和民族,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家园的尊严。
和平广场内的水池,平静如镜,吹响胜利军号的战士雕塑挺立在旁,胜利了,和平了。30米高的“和平女神”,寓意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雕塑底座共有九级台阶,祈愿人类走向持久和平。
广场上的和平钟,无不警示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可重演!
读懂了它,才能理解它,铭记历史,不是记住屠杀。铭记历史,是为了还原事实,缅怀同胞,警醒世人珍爱和平!如果读懂了:
请牢记我的名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但不能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但不能称“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南京最繁华的新街口,孙中山的热闹的十字路口。静静地凝望着这座城市昔铜像屹立在市中心最日所承受的苦难,和如今的生机与活力。和平,是全世界共同的心声,正如同展馆结尾,法国知名油画家帕赫,用他的画笔,勾勒出了南京曾经受到的摧残与伤痛,也勾画出了南京的新生与希望。就像他说的“南京是一座坚韧而顽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