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阿兰卓玛家家访
作者:清 泉 主播:沈虹
只有民族工艺的,才是世界的。阿兰卓玛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扉…
藏民家访已经成为阿坝最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阿坝藏族百姓在十余年时间中摸索创造出的“藏民家访”文化展演,以狂欢式展演的方法实现了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狂欢式展演方式的“藏民家访”已经成为阿坝文化旅游的标志性产品。丰富的文化片段因狂欢式展演而被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藏民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之一,在东藏阿坝地区集居较多。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我来到了这里探析,将以藏民家访为主题,介绍藏民的家庭结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神秘而有趣的民族。
在传统藏民的家庭中,一般以核心家庭为主要单位。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照顾子女和家务,传承家庭的文化传统。在农村地区,一户人家通常由多个核心家庭组成,形成一个大家庭。这种大家庭的模式能够更好地协作合作,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五彩的经幡,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在村口,我们遇到了一位热情的藏族阿兰卓玛,她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走进阿兰的家,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屋里摆满了各种藏族特色的装饰品,墙上挂着精美的唐卡,角落里摆放着传统的藏族乐器。阿兰为我们准备了酥油茶和青稞酒,还有那些香甜可口的藏族小吃。我们围坐在火塘旁,听着阿兰讲述着藏族的故事和传说,感受着那份来自高原的淳朴和温馨。阿兰告诉我们,藏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他们信仰藏传佛教,尊重自然,珍视生命。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世代相传着古老的习俗和传统,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独特的藏族文化。听着阿兰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身穿藏袍、头戴毡帽的藏族人民在草原上放牧、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畏。
在阿兰家,我们还体验了一些有趣的藏族活动。我们跟着村里的孩子们一起跳起了藏族舞蹈,虽然动作有些笨拙,但那份欢乐和纯真却让我们倍感亲切。我们还参观了村里的寺庙,了解了藏传佛教的信仰和礼仪。这些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藏族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和友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藏族村落还有一些特色的设施和亮点。村里还有一些手工艺品店,售卖着各种精美的藏族手工艺品,如藏刀、藏饰等,让人爱不释手。
阿坝,东藏,作为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藏民的生活方式,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人修行的发展。通过家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领略西藏人民淳朴的生活方式。 进入藏民的家庭,你会立刻感受到不同寻常的宁静和深度。虽然基本的居住环境朴素简陋,但家中布满了各种藏传佛教的佛像、经书和供品。这反映了藏民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无论家庭的贫富,信仰都是藏民内心坚守的一个核心。他们每天都会进行祈福和修行,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人际的和睦。
一张藏式的炕床占据了房间的中央,供全家人共同休息和聚会。这种族特有的家庭布局,使家庭成员更加紧密地相互依赖。无论是白天的家务劳动,还是晚上的故事传唱,都是围绕着炕火展开。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是藏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把家庭视为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互相扶持和互相敬重。
在家访过程中,阿兰说:生活中现在很少看到三种现象了。一是天葬舍身,秃鹫的眼睛凶狠无情;二是藏医闲聊,村里没有几个病人去看医生;三是银行少。牧民 牦牛家产 多了。 普通人家就有20头多头,富裕的家庭有50头以上。我发现藏民秉持着一种固有的生存观念,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虽然菜园和农田面积有限,但他们努力耕作,确保自己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够保护土地和水资源。他们智慧地利用陡峭山坡上的高山草场,放牧畜牛和羊群。这种养殖方式既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又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
阿兰的藏服红褐色端庄大气,头戴黑色礼帽,身缠银腰带,据说是身缠万贯的美女。我用手机不停的抓拍下,她的智慧的代言家书和消费产品的细节……

作者简介:
宗克穷,笔名,清泉,1967年生,中共党员,现已退休。曾任第六师五家渠市文明办主任,五家渠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兼职第三、四届提案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在职行政管理研究生、高级政工师,新疆、兵团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在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诗词、歌词、摄影创作方面。目前由他创作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歌词已有30余首,代表作有《啊延安》,古体和近现代诗300余首,代表作有组诗《昆仑之秋》。
主播简介:沈虹,呢称叶子,新疆兵团人,曾长期从事电视新闻编辑播音工作,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百草园书店,诗词天地,新华网<文艺创客>等多家平台主播,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