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咏扇子
蔡同德
扇子轻摇风即来,
可消暑热抒情怀。
山行一首意高远,
纸上梅花四季开。

作者简介:蔡同德,原籍高青县,1952年生于博山,1976年从山东师范学院毕业后在沂源一中任教,后又在沂源县统计局、造纸厂工作,其间取得山东省高教自考统计本科毕业证书,最后在淄博电子工程学校工作,职称为中专数学高级讲师。退休后自学诗词书法,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沂源县诗词学会会员,淄博市书协会员,红叶诗社社长。昵称沧海一粟。
( 以上两幅字系蔡同德涂鸦 )
后记: 我的《咏扇子》在都市头条上发表后,便注意评论区,发现大学同学姜玉武酬和了一首,遂补充如下:
素纸轻推凉意来,
寒梅点点寄情怀。
悠然细品诗中味,
不待东风花自开。
姜玉武是菏泽市鄄城县人,1945年生,1966年文革开始的前夜高中毕业,积极准备高考。因为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他自信能跃过龙门,离开贫瘠的黄土地,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然而,万万想不到,文革开始后大学不招生了。他只好失望地回家务农,同时兼任民办教师。他这时已经21岁,思想很成熟了,有独立思考能力,对这场风暴感到好困惑,所以持观望态度,不积极参加,因此1971和1972两届工农兵大学生没他的份儿。因为这两届不考试,只看政治表现,大学招生名额分配到县级教育局,再由各基层单位推荐政治上的积极分子,由教育局和招生学校进行遴选。这个办法显然是荒唐的,因为政治表现无法量化,难以衡量学生的优劣,只有靠领导拍板。于是那些获得重大荣誉的劳模们和领导干部的子女哪怕只是小学毕业也可以上大学。结果,试了两年根本行不通,于是从1973年开始便采取折中的办法,首先政治可靠,由工作单位推荐入围,然后进行文化课考试,只考初中的课本知识。可能那些政治上的红人成绩太差,招生名额有余,姜玉武才上了大学。他的总分在鄄城位居第一,中国科技大学准备录取他,但体检查出他是色盲,不适合科研,于是就改为山东师范学院数学系,即现在的山师大。大学三年中,我是班里的团支部宣传委员,每个重大节日前总要组稿办墙报,他总是献上一两首古典诗词,而我和其他爱好文学的同学只能写所谓的现代诗,其实也算不上诗,于是我对他很佩服。他毕业后被分配到菏泽师专,即现在的菏泽学院,退休前是数学教授。据他说,至今已写诗词四千多首。后来有了智能手机,受了他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旧体诗,因此可以说他是我的诗词启蒙老师。他让我必须先把《唐诗三百首》熟读,不要先急于硬凑诗句。优秀的遗传基因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他上大学前就已经定情而未结婚的村姑生的两个儿子都非常有出息,一个是博士,一个是博士后,一个研究计算机,一个研究核物理。他的妻子后来虽转为城镇户口,但已超龄,当工人也没门,只能给当代的“一门三进士”服务。我没见过这位嫂子,但我相信她必然是温良贤淑的,否则姜教授没有时间和心情写这么多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