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道红军不了情
作者:郑国平
岁月将哀牢山余脉雕翎山,拆卸的斑驳流离,一条古老残缺的石板路,高高低低地由东向西延申着,道路的尽头,除了山还是山。
滇西,迤西古道有“九关十八铺”重重关卡。
2021年阳春3月,我走进迤西古道,道旁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或杂草丛生的山箐,又或是一段残墙断壁中,与归隐在古籍里的古关、古宅、古井、古巷、古道中赵普关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赵普关,是滇西迤西古道上的第七关。《康熙广通县志》曰:“县东十五里原设楚雄卫左所,土军镇守御。”《云南通志》云:“赵普关,县东十五里。”我跟楞跘倒坠入云雾,古籍为何惜字如金。
查阅其他资料,终窥全貌。
赵普关,居广通县(1958年合并禄丰县)蒙七铺,距县城东约8公里,洪武十五年设关,元朝武将赵也先不花(蒙古族),在广通聚兵接济明军,从征大理有功,授楚雄卫左所士军镇抚,从五品,管领土军,镇守御赵普关,共9代承袭,康熙年间改士归流裁革,赵普关历吋308年。
赵普关下有铺,铺乃古时官兵驻屯的“关、哨、铺”兵营之一。曰:蒙七铺,《康熙广通县志》曰:“县东二十五里,铺兵十名,有冷饭田,不支工食。”它西起赵普关,东至黑苴铺。蒙七铺西有雕翎山,是滇中著名土匪窝,土匪常年啸聚山林扰民。据楚雄党史网介绍:解放初期,还有以杨永寿为首的300余土匪占山为王,经常下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50年7月才被消灭。东是黑苴铺和勒马关。
公元742-756年,南诏国与大唐的“天宝战争”,南诏王皮罗阁借九关十八铺险要拱卫都城,打出了“汉血成川,积尸雍水,三军溃败,元帅沉江”的载史辉煌。阁罗凤乘胜利虎威,令长子凤加异帅军,经赵普关一路东征,在鄯阐建拓东城,号令滇东。
只缘尘世的烟火生长繁华,岁月之失,镜像中,赵普关已不复当年“滇迤锁钥”的雄姿,倾废为一片废墟,成为了怀旧之人的凭今吊古、故城神游、疗愈情怀之地。
惟雕翎山与风月相生,蒙七铺演化为村,潜伏旧吟在开化坡下。
翻开古关旧梦,一页繁华,从公元前汉朝始,乌蛮人就栖居于此。
经历了烽火洗礼的古关,城堞、马蹄窝……,这些斑驳遗迹,依然透出内在的文化魅力,诉说着当年诸葛亮征南中,明惠帝落难骠国,状元郎扬慎经这里,林则徐滇西平乱的故事,诉说着无数商贾、挑夫、客商、赶马人的悲欢离合。
塘坊坡、烟墩坡、久征坡、开化坡。蒙七铺村东,一条不到五百米的盘山古道,从元朝到民国,四次更名,名字下装着沉甸甸古老的故事。短短的一条古坡道,见证着迤西古道1000多年的兴衰史。
岁月雕刻在红砂石板上的痕迹,斑斑点点的凸凹记得,常被土匪侵扰的蒙七铺村,1936年4月14日,一支扛着枪,背着大刀,头戴八角帽,服装不整,但精气神十足,打着镰刀斧头红旗的队伍,从舍子驿经开化坡到蒙七铺。平时在乡里作威作福的国民党民团杨升,杨团总,早就收拾细软,逃离蒙七村。村民看着一望无际的人流,也是惊吓得魂飞魄散,慌忙拖儿带女地拉羊,吆牛,带着被盖卷,躲进山野。
“老乡,老表们,我们是红军,是打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土匪的穷人队伍……”
一次,二次,三次……
看着一望无际的人流,没有停止的迹象,村里有两个小孩忍不住饥饿,回家找吃的。
“红军叔叔不杀人,不放火,不抢东西,还给我们甘蔗吃。”
当大人悔恨,自责,忧愁,满山遍野寻找小孩时,两个孩子屁颠屁颠回来告诉大人。
大人们开始小心翼翼回到村边,看见红军和蔼地笑着向他们招手,一时不敢上前,后来才慢慢向他们走去。回到家一看,家里掩藏的粮食和物品与走前原模原样,没有变化,这才相信小孩没有说谎,相信了红军。
当天,红军用银元买了村民杨中庆家的一口猪,杀了分给村民打牙祭,晚上联欢,向大家宣传共产党,红军政策,动员村民加入红军队伍,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第二天,红军向村民买了一些粮食西去。
翻开《红二方面军长征日记》,有这样记载:
十二日, 五师到古城,二军团直属队和四师、六师到猫街及其附近。六军团经乐古村、大落地、五朵朵到罗茨(次)县城附近宿营。罗茨(次)城未占。
十三日, 二军团先头五师攻禄丰县城未克。军团直属队和六师到柯家(科甲)村。四师到中村。六军团经七排,到秧草地、戴古老村(武定县属)。
十四日,五师到黑苗(黑苴)街,军团直属队及四师到舍资。六师到一皮郎(一平浪)。六军团经大营哨、草溪井,到元永井;前卫部队消灭该地地主武装,缴获步枪三十余支,俘虏三十余人。
十五日,二军团先头四师袭楚雄县城,当晚五时占领……
这就是红军长征过禄丰的原始记录。简单,波澜不惊。
然而禄丰人民记得,1936年4月12日,红二六军团从富民县到禄丰罗次,在住宿的五朵朵、上村等村寨留下许多红军历史文物,在“滇西锁钥”禄丰播下了革命火种。
1936年4月13日清晨,红2军团直属机关队伍来到禄丰县科甲村,并设立了总部。贺龙总指挥邀请了科甲小学师生代表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当地情况,为村民赠送了红军读物。
1936年4月14日,肖克、王震带领的红6军团经中村乡山前、马高鲁、草溪井到达元永井盐矿。没收了大土豪李多三、段达生等家隐藏的枪枝,并把没收的银元、粮食、食盐和衣服分给矿工、贫苦群众,还抓了两个民愤极大的土豪戴高帽游街示众。
矿工们亲眼看到红军是穷苦百姓的队伍后,纷纷报名参加红军。在此地,红6军团吸收了新战士500余人,随后连同在草溪井、阿陋井、黑井等地吸收的人共千余人员在黑井编成了一个新兵补充团,为长征中的红军增添了新的血液,壮大了革命力量。
禄丰这些参加红军的工农群众和贫苦青年,在党的教育下,不少人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草溪井的李玉林参加红军后,在红军队伍里成长很快,第二年春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班长、排长;又如草溪井的王有才(又名杨应鳌)参加红军后,于193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再如舍资马高鲁村的杨有才、草溪井的杨芸生,参加红军后,分别于1936年底和1937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转战南北,身经百战,曾多次立功受奖。他们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当年,红二、六军团经过了禄丰(由1958年由罗次、禄丰、广通、盐兴4县合并成)的390个村寨,行程350公里,到处打击土豪劣绅恶霸,救助穷苦百姓,开监放人,开仓放粮、放盐,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向群众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和政策,以严明的纪律树立了正义之师、仁义之师的形象,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深远影响。
古关隘下的历史,如淙淙溪流,进入我的心扉。我像听雕翎山的心跳,像听彝家三弦轻吟,像听梦中大地的原诗。
伟人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关于对长征的精辟论述,穿越90个春秋,今天读来依然魅力无穷。
我徒步在迤西古道,一路拾遗着逝去的记忆,在蒙七村下街,我被一块高80公分,宽80公分,刻有“红军坡”的石碑吸引。石碑按照中国传统墓碑样式雕刻,两边一副对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横批:“万古流传”,碑中竖刻“红军坡”三字格外醒目,左边几行小字:“根据村里世代流传,坡名多次改动,元朝塘坊坡、烟墩坡,明朝久征坡,清朝开化安坡。一九三六年红军长征经我村路过,为纪念红军,现改名为‘红军坡’。左边落款:“下街敬立,二oo九年三月。”乡民告知,此碑是村民杨国恩夫妇个人捐资竖立的。笔者走过云南全境,也到过国内多省旅游,从天安门英雄纪念碑,到全国大大小小烈士陵园纪念碑,都是由政府,国家出面建设的,从没有听说有老百姓个人为红军竖碑立传的。难道杨国恩是大款?国家干部或是红军烈属?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蒙七村下街杨国恩的家。
令人吃惊的是杨国恩,他并非是大款、国家干部或是红军烈属,而是一个88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他一头花白的头发,脸上被岁月雕琢出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深陷的眼睛里充满了慈祥。我找到他,他一手拿着一份稿纸,一手拿着一盒粉笔,说要去出纪念“三八”妇女节的黑板报。从他的口中得知,老人和85岁的老党员杨琼仙夫妻俩,一生育有三男一女四个子女,现在已经成家,只有大儿子李永祥患有精神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和杨国恩夫妇俩住在一起。老人曾经在蒙七大队当过大队文书,现在每月能够领取198元的生活补助。老两口在村中开了一小卖铺。大队文书补助和微薄的经营收入,这就是杨国恩老人一家的主要生活来源。
然而,就是凭着这微薄的收入,老人却十分关心、支持村上的公益事业。长期以来,用自己省吃俭用、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1986年,为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他拿出1000元钱修起一座水泥桥——“五姓桥”; 2002年,蒙七村实施电网改造时,他拿出380元钱购买了一套广播器材,无偿提供给蒙七铺村作为宣传工具;村里有一位五保老人叫杨发喜,一直靠村民轮流供养,看到这些情况后,杨国恩与家里人商量,主动将杨发喜老人接到自己家中生活居住,一住就是14年;2009年出资1000元钱在村里修建了红军坡纪念碑;2012年2月,他又出资3500元钱建起了村史纪念碑。为活跃农村文化,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35年来,不计报酬义务书写黑板报350多期,编写并组织演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文艺节目420多个……
我问老人,自己的收入那么少,为什么还要捐那么多钱去帮助他人?老人默默地看着我,最后眼中充满泪花说:“当年红军不远万里来我们云南,在战场上英勇顽强,作战牺牲,我们村杨忠秀,杨忠莲两人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风险,为红军带路。他们为了啥?”沉默一会儿,然后又自问自答地说:“他们不就是为让天下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嘛!我现在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宣传红军,就是要让大家记住红军,牢记红军精神,不忘初心,把我们国家建设好。”
看着穿着朴素,因为牙齿脱落说话不关风的杨国恩,与拘搂着伸不直腰的杨琼仙两位老人,听着他们朴素的言语,我的眼睛湿润,模糊了。
2021年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时说:“希望老同志们继续发光发热,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站在红军坡,我思绪万千,身居云贵高原大山皱褶中的杨国恩夫妻俩人,犹如古道旁傲风挺立的青松,他们不一定能及时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凭着老干部,老党员对党的忠诚,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
赵普关一行,我感到,红军并没有走远,杨国恩夫妻俩的无私奉献,让古道重生光彩;红军精神,在古老的迤西古道,承载着大山彝民的中国梦和诗的远方,泽润着这方厚土苍生,让这方烟火人间,有了流水一样生生不息的绵亘。
作者:郑国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基本建设经济专业,爱好文学,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省楚雄州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