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思念
作者/李阳
播音/风中醉荷
红色的七月里有母亲的生日,她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同年同月,仅仅相差了7天。母亲一生最爱唱红歌,每当听到那些熟悉的旋律,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过生日时,她老人家高歌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情景……

我的母亲李淑君,1921年7月8日出生在重庆市云阳县硐村乡麦地村。学生时代,她刻苦读书,勤工俭学,被四川省教育厅保送到了国立北平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参军、参干。1949年3月,身为共青团员的母亲,毅然中断了学业,参加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组织的南下工作团,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母亲南下广西工作两年后,组织上安排她到柳州发电厂当厂办秘书。在那里,同我的军人父亲相识,组成了革命家庭。后来,随军去了河南安阳,在安阳市政府工作。
1958年,党中央决定发展军垦农场,中央军委动员十万复转官兵参加生产建设。我的父母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预备师成建制移师黑龙江北大荒。父亲在合江农垦局政治部工作,母亲在党委办公室当秘书。
1960年,母亲创办了合江农垦局子弟学校,担任了学校首任校长。从此,母亲开始了长达22年的教育职业生涯,为北大荒培养了整整两代人。1982年,母亲光荣离休了。我经常在家听母亲讲她过去的事情,耳熟能详,铭记在心。
1968年6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东北农垦总局撤销,原东总机关及事业单位干部被分批下放到农场。1969年秋天,母亲被下放到宝泉岭农场。
年少的我看见母亲处在人生的低谷,感受到了她心中的忧郁与苦恼。在举家搬迁到农场的那一天,我们站在佳木斯火车站的广场上,望着一路之隔的农垦大院楼房,母亲的泪水无声无息的从眼角滑落,轻声地说出了藏在她心里的话: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许多人和家庭都经历了苦难。我所遭受的这点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母亲的这一番话,让我一生难忘。
老党员的母亲以一颗平常之心,投入了新的工作。她在到宝泉岭农场生产队劳动两年,后调到农场小学校当校长。有一年,鹤岗市煤矿小学乒乓球队来农场小学,开展两校乒乓球友谊赛。煤矿小学师生一行十几人,在农场招待所食宿两天。当年财务规定,农场以下科级单位没有招待费,学校财务无法处理这两天的费用。母亲作为学校第一负责人,必须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她毫无怨言,用自己一个多月的工资,支付了这笔无法处理的招待费用。
1978年,组织上恢复了母亲的政治荣誉,落实了政策,她又回到了亲手创办的学校,继续任校长。母亲用她在北京师范大学所学的教育专业知识,把学校办成了在农垦系统和佳木斯市享有盛名的一所学校,现为佳木斯市实验中学。
1979年夏季,学校举办运动会,为期一天,圆满完成了各项比赛。在总结会上,一位校领导建议,教师们为筹备运动会、组织比赛当裁判员,忙了几天很辛苦,应该慰劳一下大家。母亲首先肯定了运动会取得的成绩,感谢大家辛苦的付出,同意在校内搞一个简单的晚宴。
当天晚上,教师办公室桌子合并变成了餐桌,桌上摆放着上街买来的熟食饮品。母亲和学校的甄国相书记相继举起酒杯,感谢大家为运动会所付出的辛劳。荧光灯下,一阵阵欢声笑语,透过窗户,传遍了校园。
在那个年代,科级单位的学校没有公款消费科目。母亲和上次一样,用自己的工资,和甄国相书记一起,两人解决了聚餐的费用,学校领导公而忘私的行为,感动着每一位教职员工。
母亲“私款公用”的往事,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深深感受到老一辈党员心底无私的品格和高尚的思想境界。虽然这两件小事母亲从未对外人讲过,但却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以小见大,这就是北大荒精神的一个真实写照。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里,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她一生与党同行72年,终身不渝坚守入党的誓言。即使她身处逆境,仍然信念坚定,毫不动摇,跟着党走,忠诚事业,甘于奉献。
走进红色的七月,母亲的生日来临。母亲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她的谆谆教诲在耳边响起。儿女为母亲的生日敬献一首歌《把一切献给党》。这首歌曲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其中的歌词这样写到,“我迈着那坚定的脚步走在你身后,为你捧出火红的青春一路去追求,为你抛洒滚烫的热血奉献我所有”。
母爱无疆,永驻心间,献首红歌,寄托深情。在每一个音符中,带着儿女的思念,回荡在七月火红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