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成胜势 天理是良媒
---在《天府大儒魏了翁》读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李德安(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改革开放刚开始,全国上下激情澎湃。我因公出差,搭乘一辆破旧“峨眉牌”客车到川北。梓潼到剑阁古道数百公里,蜿蜒盘山公路穿插在古柏林荫古驿道旁边。其“张飞柏”虬枝盘曲,古老沧桑。
车到剑门关小憩。我站在一座怪石嶙峋的山上,遥望群山逶迤,乱云飞渡的远处,油然而生,耳边响起烽火连天马蹄声声,吟出宋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门关》词:“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这首词,我钟爱几十年,每每听李元华用古典音乐弹唱,让人浮想联翩,置身于八百年前战火纷飞的南宋……那年,公元1219年,有着“岭南儒宗”崔侍郎与之走遍四川山山水水,结识文化名人,举贤抚士,安边治蜀;蜀中宁谧,财库充盈,政绩斐然。
那年,1218年,知泸州魏了翁生母谯氏病逝,请求解官回乡守制。在蒲江为母守制期,了翁教育救国而振作精神,办“鹤山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授课,这期间,崔与之在成都府任上及管理四川治置使上,吊唁了翁生母,及他俩在职务联系外的又一次相会。遥想当年,“天府大儒”魏了翁与“岭南儒宗”崔与之初次相见时,相见恨晚。两人与儒学结缘,爱国情愫一致。故而“知音知己志相投,忧国忧民何解愁?杯中释情满肚诗,蜀山岭南金瓯守。”
1222年,魏了翁在川业绩被朝廷认可,潼川府任上调离赴京,吏部司封郎中。出川之时,魏了翁在成都拜见四川制置使崔与之。惺惺相惜,免不了觞杯酒言,崔与之把酒言欢,送别魏了翁赴京上任,并吟诗赋词作纪念。此时的魏了翁不为进京仕途高兴,大好河山南北相隔,内忧外患悲愤。收复失地何止血洒疆场,同样,后方的建设和巩固是光复大宋朝的保障。若准备不足,遭致失败和沉重打击,而那些吵吵嚷嚷、大喊大叫的所谓“爱国”的人,今天要攻,明天要打,裹挟朝廷出兵开战,使国家更加分裂,南宋亡国。山河破碎,忧心忡忡,为答谢崔侍郎与之,了翁赠诗二首,(一):“昔岁阽危日,烦公匹马来。人心成胜势,天理是良媒。抖擞精神集,扶持气脉回。黄宫才一点,有许到葭灰。”
国家危难之日,崔与之受命前来治理蜀地,时间紧迫,不顾年事已高,未抬轿坐车,快马加鞭驰骋赴任。受蜀人尊崇,了翁百般感慨。只有勤政的人,才能争分夺秒,只有体恤民情的人,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民心凝聚,社会稳定,库银累积,何愁不能北伐?收复中原,指望可待。“人心成胜势,天理是良媒。”民心不可违,得民心得天下。
崔与之读解了魏了翁赠诗含义。魏了翁是当朝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学识渊博,办的“鹤山书院”名扬四方;他把理学传播发扬光大,独树一帜,为人尊崇。治理地方,眉州、泸州、潼川府等地,为官一任,口碑传颂。了翁正当壮年,为社稷志高气盛,纵有祸事,毕是前程似锦。唉,廉颇老矣,老朽已过花甲,虽壮心不死,还能为国出力多久?崔侍郎感叹,心潮起伏,诵出《水调歌头·题剑阁》词:“……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荫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梦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这一别,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见:这一别,祖国山河何时才统一了翁此东去,我戍西。为国为民,翁与之多次向朝廷建言献策,但却遭冷落,惹火烧身,是一片丹心啊!“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矣。“人心”“民心”“国兴”,皇上知道吗?崔侍郎仰天长叹,又告诚:“了翁啊,你年小我二十,正气盛旺,还得提防那帮谄媚奸佞之小人,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稍有不慎,遭致迫害。做官要想得开,放得下,建功立勋未就,只当一身闲。”
魏了翁听了崔与之一番忠言,知道他苦心,理解并致谢,即又挥毫写出第二首诗:“轧轧度空明,怀人梦不成。蜀天随处见,卮酒与谁倾。多事鬓毛改,长途髀骨生。随流浑未定,鼻息满船鸣。”
车轮滚滚,年复一年,为国尽忠,踌躇满志。倘若有被君王不明时,我会思念蜀山蜀水,做梦不成,拔乌云,他乡是我乡,“蜀天随处见”,阳光终明媚。魏了翁积极人生观,豁达开朗曰:“催侍郎啊,遇事要坚挺着,我还要与你举杯和诗呢。不然,‘卮酒与谁倾’?多事之秋,你老年高,我虽年低,也鬓开始毛白了。我俩还为国为民操劳奔走。今日国家危难,有人真心爱国,说出真话,皇上不爱听,斥为叛逆。水浑不清,明哲保身,随波逐流,而更多人在装睡,‘鼻息满船鸣’啊!”
以文会友,酒交心,魏了翁与崔与之见面一别,相隔数千里。这一别不同的命运降在他俩身上。崔与之在四川期间,“任内安边积财、举贤抚士,使蜀中宁谧。”嘉定十七年(1224),他因看破朝廷昏暗,奸佞称道,爱国人士被打压,辞官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家乡一梅岭。这一年,魏了翁在京城任“迁秘书监”,为皇上的言行记录,打理公文。
身在皇宫,心系民,若知要事,总会向身边皇上禀报。宁宗去世,理宗继位,史弥远辅政。朝廷明争暗斗激烈,了翁避免卷入政治斗争游涡,以患病为由辞职,未批,又重新被任名“起居郎”官职。第二年,因抨击史弥远专权,遭致迫害,流放边远靖州。
辞官远在岭南的崔与之,闲暇梅岭,“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期间,闻之魏了翁被贬靖州,鸣不平,大呼:魏鹤山之国家栋梁啊……其后,除端平元年(1234)为平摧锋军变而暂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外,终不出仕。1239年,崔与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致仕。数月后病逝,年八十三,累赠太师、南海郡公。
魏了翁刚正不阿,贬靖州六年,不颓废,精神振作,传授理学,办“靖州鹤山书院”,培养大批爱国学子,同时,文章墨宝颇丰,有《提刑提举帖》《李肩吾为许成大书乡党内则》《邛州白鹤山营造记》《渠阳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等著作,还为靖州留下宝贵遗产,写了《靖州鹤山书院记》。
1236年,魏了翁受命督视京湖军马兼督视江淮军马,率领宋军抵抗蒙元铁骑,操劳过度,于1237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以疾辞免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知福州、福建路安抚使之后,此日病故在平安府,葬苏州吴县。魏了翁逝世,朝野上下动哀,理宗震悼,“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苏州,累赠‘秦国公’”。
两年后,南海郡公崔与之与魏了翁驾鹤仙去,同是宋朝臣,同在天堂逢。有曰:“煮酒吟诗谈古今,惟有大江滚滚流。不变人心谁能知,鹤山梅岭两邂逅。”又曰:“人心成胜势,天理是良媒,断了巫山云,涸竭何来苇。”
2024·6·17
蒲江县史志办严老师 发言文:
对《天府大儒魏了翁》选文的阅读感受就谈到这里。希望这些挂一漏万的解说,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大家去品读了翁诗词文的兴趣。顺带说一个想法,为了更好普及了翁文化,魏了翁研究会和史志办有一个打算,共同编著一本对魏了翁诗文的普及读物,内容包括注释、翻译、作品简析,希望能够做成这件事。
一、 从了翁诗词文中读出的大儒形象
政治家的风采(心中常念家国天下、利民之事无不为:忧民白发三千,报国丹心十二时)
教育家的眼光(化善俗为治)
理学家的睿智(实事求是)
文学家的情思(融情理与所见所为)
能从所选作品中读出政治家的风采。这一风采在选文中有两点体现得非常鲜明。
其一,在魏了翁心中,念念不忘家国天下。
从所选的文章来看,《答馆职策一道》《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论》两篇文章对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直接,也尤为充分。
《答馆职策一道》,此文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时年了翁28岁。以秘阁(省)正字(馆职)与武学博士职位,召对于翰林院,就国是上了一道对策,对策的意图落脚在反对韩诧胄悍然伐金之上,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大政纲领:“今日之势……莫若急于内修而缓于外攘。”在文末,有这样一段足以让人荡气回肠的话:“为今日之计,莫若振纪纲、定国是、一人心、作士气,使吾内治修明,国势增壮,使精神之运,固足以詟敌人之心。然后徐举而图之。”当时的南宋统治,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国势衰微,若贸然北伐,必然失败,拿魏了翁的话说,等同于“举二百年祖宗之天下,以轻试于一掷之蹔”。如何使内治修明呢?魏了翁以大无畏的勇气,从军事上将帅的任用、经济上财政的管理、司法上法制的建设等三方面提出大胆的改革措施,以求振兴王朝之治,最终实现一统河山的宏图大志。
《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论》,本文是宝庆元年,理宗即位初期所作。时了翁48岁,宫秘书监丞、起居舍人,以六不理解,及辨明邪正之事,向理宗上的一篇奏书。论“六未喻”内容为,要求理宗多接见朝臣,不要封堵老百姓的口;希望为死了的哥哥平反,以换取老百姓的谅解;希望善待忠义民兵和反金归宋的“大盗”李全,指明李全不会帮助济王夺理宗的王位;希望重用德高望重的旧臣,以免小人投机取巧;希望清理中书省政务,因为史弥远用人唯私,权力太大,指出宋朝十室九空,不要指望上天保佑。斜正之论,着重谈论辩明邪正。上书后,了翁被贬往靖州“居住”达六年之久。
这两篇文章有着丰厚的思想内涵,就算是放在今天的治国理政之上,也有着极为丰厚的借鉴价值。而就其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境界而言,用魏了翁诗《》当中的一句话做解释,再也恰当不过了:“忧民白发三千,报国丹心十二时。”
这种心系家国之思还体现在所作的诗词当中,下面以《八声甘州·偶书》为例,做一粗浅的了解。
被西风、吹不断新愁,吾归欲安归?望秦云苍憺(dàn),蜀山渺漭,楚泽平漪。鸿雁依人正急,不奈稻粱稀。独立苍茫外,数遍群飞。
多少曹苻气势,只数舟燥苇,一局枯棋。更完颜何事,花玉困重围。算眼前、未知谁恃?恃苍天千古限华夷。还须念,人谋如旧,天意难知。
这首词作于端平三年(1236)之后,已是诗人快到人生尽头之际。
尽管身处凛冽的西风当中,也吹不散心中生出的惆怅。这新愁是什么呢?答曰:“吾归欲安归?”想着要落叶归根,却又不知道归处何在。当其举目四望,看到的是“秦云苍憺惨,蜀山渺漭,楚泽平漪”(秦岭的天空,愁云惨淡;蜀国的山岭,缥缈迷茫;楚地的湖泽,水面平静),看着因为没有稻粱为食的鸿雁急着飞向远方,只能对着苍翠迷茫的原野,一遍又一遍的数着成群飞翔的大眼。这些蒙上惨淡之色的景语,恰恰就是诗人“吾归欲安归”的内心写照。到这里就要接着问一问,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惆怅,如此愁肠百结?是没有地方去吗?绝对不是!值此南宋江山狼烟四起之时,在自己身处的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在残存的半壁江山还是哀鸿遍野的时候,放弃国家危急存亡而不顾,置身事外,一走了之,这绝对不是作为一个国家重臣的想法,绝对不是一个曾肩负领兵抗蒙重任的都督做得出来的事情。到此,足以理解诗人复杂的内心:不是没有地方去,而是心念国家,心念苍生,使命在身,不容许自己离去。尽管魏了翁此前多次辞去朝廷委任的官职,请求归隐,但终于因为一颗拳拳报国之心而没有一甩衣袖走人。
既然做不到无官一身轻,那么,面对大厦将倾的南宋王朝,又该想些什么呢?往事越千年,诗人想到了与长江天堑有关的一连串历史事件:赤壁大战,曹操要灭亡孙刘,结果赤壁之战,被几只船的引火芦苇把自己的战船烧得精光;淝水之战,苻坚要灭亡东晋,结果自己的八十七万军全部瓦解,留下一局枯燥的残棋;采石矶之战,那个沉溺于鲜花玉人之中过日子的完颜亮,身陷重围,军败身死。而这一系列历史事实都有一个共同点:进攻者都因为长江天险而落败,守成者都凭借长江天险而保着了江山。正因为这一点,当时的朝廷之中,很有一部分人心存侥幸,总以为“恃苍天,终古限华夷”(从古至今,长江天险作为华夏的疆界)。然而,诗人却有着清醒的认识,想得深沉,“算眼前、未知谁恃?”(在今天,这一想法还靠得住吗,凭借长江这一自然屏障真能保住南宋半璧河山吗?)。机房如此,那该怎么办呢?“还须念,人谋如旧,天意难知。”魏了翁坚信一点,谋事在人,这道理不曾改变。天意这东西是难以琢磨的,一味地听天由命是不足取。积极进取之心,
魏了翁在被免去都督一职后,尽管对南宋之治的现状非常失望,尽管面对千疮百孔的半壁江山心在滴血,尽管在忧愤之中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却心心念念王朝安危,心心念念报效国家。这便是魏了翁作为政治家令人肃然起敬的风采。
其二,利民之事无不为
《宋史·魏了翁传》记述了魏了翁嘉定年间在眉山任上的事迹:“知眉州……简拔俊秀,朔望诣学宫,亲为讲说,诱掖指授,行乡饮酒礼以示教化,增贡士员以振文风。复蟆颐堰,筑江乡馆,利民之事,知无不为。”下面就以《天府大儒魏了翁》所选的《眉州新修蟇颐堰记》一文座椅说明。
在这片文章中,其“利民之事无不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着眼利民的长远性。蟇颐堰因为年久失修,“盖已十损其二”,加上“舂磨之家又壑之以浚其流,矶之以怒其势”,堰堤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决则堰高江卑水且尽注之江”,尤其是嘉定五年,洪水汹涌而至,洪水冲击王景堰,堰渠坝堤仅仅剩下一寻一丈,幸好还没有溃决,一旦堰岸溃决,后果是“七万亩之种将不得下”。这些情况让魏了翁意识到一点,水患不根治,农民就难以生存。正由于魏了翁心系百姓,为民办事,才心急如焚,“余来为守,访问民疾苦,多以是为言,欲为改作”;正由于魏了翁心系百姓,为民办事,才下定决心修筑蟇颐堰;正由于魏了翁心系百姓,为民办事,才在“则筑事已动”之时,带领有关人员亲临工地,考察治水工程是否妥当。
关注利民工程的现实性。魏了翁决定新修蟇颐堰时,农民面对难以承受的税收:宋仁宗时,每亩税收后还有五十钱的剩余,到了宋神宗时,每亩税收增加到一百四十二钱,米一升,这样一来,老百姓痛苦不堪。而当时眉山县臣张麟之已经动工修建水利工程,对工程所需经费做了这样的安排:“增科三十有八,且为教于民,约一年勿复敛。又节缩财用,损常年三之二,凡得钱三百万。”魏了翁深深了解农民不堪承受之苦,直接否定了县臣张麟之的做法:(按照现在办法治理水患,无法根治水患,等到工程竣工后)“算亩增繇(徭)抗(坑)民之情,将自是日极矣。”而起“今为教曰尽一年勿复敛,丞能自信矣乎?”那么,魏了翁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会行郡相与按视,始尽得其利害之要,捐钱七十万俾经始,余亦以少府二百万足成之。”如此一来,堰渠整治工程并没有没有给老百姓增加一分一文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紧扣利民工程的科学性。蟇颐堰水患治理有其很复杂的情况,按照县臣张麟之的做法:“畚(畚)běn武阳之石(20)以为堤,下邛笮之竹以为楗(21),使植根既固,虽有涨潦(22),不能侵噬。(23)”这样做,虽然解决了当前大水冲刷堰堤的问题,但是,魏了翁却深感其隐患,“是所谓随宜救弊也而长利乎?且州之水近自白虎江来,其为泒(25)二:东流直蟇颐则病堰;西流薄州溉则病城(26)。……今东流日下,吾恐武阳之山可泐(27),邛笮之林可秃,”(东面的水流直接进入蟇颐则对渠堰造成危害,西面的水流迫近灌注,则对州城造成危害。……而今东面的水流一天天地往下流,我担心武阳的山会分崩解体,邛州、笮州的树林可能会消失,)究竟该镇么办呢?魏了翁提出了科学的治理办法:考虑到“移东而西偏也,移西而东亦偏也(引导东边的水(往西面)流则对西面不利,引导西面的水(往东面)流则对东面不利。)”,便提出“截江为楗以捍东流,而洒渠于东西之两间,则城若堰将两利焉,(截断江流,用竹木石等材料做成堵塞河堤决口的柱桩,用这种方法来保护东面的流水,并且开凿河底,疏导分散水流,使河道分流于堤坝的东西两侧,就会对州城和渠堰这两者都有利啊)”。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点,所思所想都是紧扣两个字:“利民”。足以见出,“利民”二字在魏了翁心中重如泰山。治水工程竣工后,魏了翁不无感慨地説:“今惟其是,孰不我是?今而非也,安能强来者之不我非耶!况渠成,民之利也。”在魏了翁的心里,只要认定有利于百姓,就不别在意别人怎么说。一心为民,义无反顾,足以感天动地!如此之事,一生所为,不胜枚举。《宋史·魏了翁传》的记载随处可见。如讲到他差知汉州时说,“首蠲积逋二十余万”;讲到他绍定四年复职,在知泸州时说:“葺其城楼橹雉堞,增置器械……兴学校,蠲宿负,复社仓,创义冢,建养济院。”
其三,化善俗为治
“化善俗为治”,语出《宋史·魏了翁传》:“差知汉州,汉号为繁剧,了翁以化善俗为治。”意思是说把推行良好的民风民俗作为吏治的使命。这个评价凸显了魏了翁为政的风格。下面以《天府大儒魏了翁》中编选的《潼川府劝农文》为例谈一些粗浅的理解。
这是一篇封建社会里,作为地方长官每年按例举行劳劝农农活动所做的文章。尽管是例行公文,却不落官话套话的窠臼,其内容紧扣“化善俗”,从三个方面落实一个“劝”字。
一劝守礼义。作为身在底层的劳力之民,遵守孝悌之义是为守道义的根本。文章开篇就热情赞扬了农民因春旱求雨而幸运地“冀得中熟”的丰收景象。随即将农事喜人的收获归结于“尔民孝弟力田”,力图让这些底层农民明白一个道理:心存孝悌之念,才会不遗余力地致力于田耕,最后才会有农事的喜人丰收,才会“以济登于休(庥)祥”。文章还讲到,“将晦庵先生朱侍讲《示俗文》一篇刊刻,头连在前”,之所以“头连在前”,是因为突出《示俗文》是诠释儒家礼义的经典文章,不但表明自己对朱熹的崇敬之情,更重要的是表明用儒学经义净化人心,纯洁民风的为官理念。毫无疑问,这分明就是告诉人们,遵孝悌,是善俗之根本,也是为人的根本,必须努力推行,“归以告而子弟、族姻、乡党、邻里,相与遵守无斁。”不可等闲视之。如果说开篇之语是为了让百姓明白孝悌之义是做人的根本,那么文末之语就是明确提出了如何在民众中大力推行礼义教化的具体举措。
二劝守本分。身为农民的本分就是致力于田,让一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如何才能很好地劝勉农民不误农事致力于田耕呢?魏了翁巧妙地吟诵《诗经·七月》,将诗句要义同眼前光景巧妙结合起来,谆谆告诫农民:“方筑场内稼,又急治庐屋,为来年种植计。”让大家明白,值此秋收之际,两件事情切不可懈怠:一是“筑场内稼”,保证做到颗粒归仓;二是“急治庐屋”,确保能有温暖而安定的生活。基于眼前不安定的社会秩序,魏了翁深情地说出了心中的隐忧:“吾为此惧,故属尔民而申儆之者,惧汝之狃于目前而怠厥事,弃尔成如余前之所谓也。”希望大家要明白知道,“以養父母、蓄妻子”也是自己的本分,切不可懈怠了本业,同邪恶之人沆瀣一气,以至于“伤财荡产、亡身辱亲”,走上一条连后悔机会都没有的不归路。
三劝守善心。魏了翁牢牢抓住例行劳农的机会,向农民讲明应该坚守的善心,于己应心怀“孝弟力田,循理奉法”的善念,于家应知“養父母、蓄妻子”是不可丢弃的想法。告诫大家,面对“贪吏假威于州县”“奸民罔利于邑野”的败坏风气,切不可改变自己的本心,或拿了“锱铢之积”的财富跟了坏人去干非法勾当,填塞“泥沙之用”;或者“忿争嚚讼”“博弈漫游”,要知道,“福善祸淫”乃“天道”,“天道”不会纵容邪恶,“为奸为贪者,终必自败”。让大家打内心明白,惟有坚守善心,像古人一样“未尝敢一日舍穑以嬉”“孝弟力田,循理奉法”,只有“人事既尽”,才有可能“天报不爽”,实现“济登于休(庥)祥”的良好愿望。
他在《潼川府劝农文》说:“太守下车,厥既两月。诣学官,做乡饮酒礼以观孝悌;会宾友,招诸生,讲肄学业,以兴文行;坯城郭,练军实,除盗贼,以安民业。”一到任就寻访乡贤,了解民风;抓教育,推行教化;强化战备训练,保境安民;除盗贼,安定秩序,让百姓归心正业。
《宋史·魏了翁传》记载,嘉定十三年(1220年)冬,魏了翁“丁母忧,免丧,差知潼川府。约已裕民,厥绩大著。”那么,他是怎样赢得“厥绩大著”这一历史定论的呢?从他在这期间留下的《潼川府劝农文》《劳农文》中,探究一下他为政的思想和方略。
魏了翁在眉州任上,面临两种尴尬,一是农民面对难以承受的税收:宋仁宗时,每亩税收后还有五十钱的剩余,到了宋神宗时,每亩税收增加到一百四十二钱,米一升,这样一来,老百姓痛苦不堪。二是蟇颐堰因为年久失修,“盖已十损其二”,加上“舂磨之家又壑之以浚其流,矶之以怒其势”,堰堤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决则堰高江卑水且尽注之江”,如此一来,后果是“七万亩之种将不得下”。这些情况让魏了翁意识到一点,水患不根治,农民就难以生存。正由于魏了翁心系百姓,为民办事,才心急如焚,“余来为守,访问民疾苦,多以是为言,欲为改作”;正由于魏了翁心系百姓,为民办事,才下定决心修筑蟇颐堰;正由于魏了翁心系百姓,为民办事,才在“则筑事已动”之时,带领有关人员亲临工地,考察治水工程是否妥当。时的眉山县丞已经开始动工修建工作了。至此,足以见出,利民之事在魏了翁心中中如泰山!
在现场考察的讨论之中,魏了翁对于县丞关于水患治理的方案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新的改造方案。对新旧两种方案,参与考察的人员进行了讨论,好些人都不同意魏了翁提出的方案,好在魏了翁提出的治堰方案得到了一同前来踏勘考的朝廷派来的按察使支持,力排众议,实施“截江为楗”“洒渠于东西之两间”的治水方案。
结束语 魏了翁在临近生命结束之时,曾用这样概括自己坎坷而而又光辉的一生:“平生处己,澹然无营。”短短八个字,内容却十分丰富,“处己”,是说按照自己理想和抱负做人,刚直不阿,矢志不渝;“澹然无营”,是谦虚之言,说自己平平淡淡,无所作为。真的是这样吗?从《天府大儒魏了翁》所选作品中,可以读出一个耀眼的亮点:“利民之事无不为。”
二、从《天府大儒魏了翁》编选的了翁诗词文中
——读出一代大儒的本色【ppt1·】
《天府大儒魏了翁》一书收录了一定数量的魏了翁诗词文。对这些所收录的诗词文,在本书编辑当初,是经过我们编辑组老师反复研究之后做出的精心选择。能够让读者从所选的诗词文中读出魏了翁作为一个时代大儒的本色。下面就结合了本书编选的翁诗词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其一,从编选作品中,可以读出一代大儒的本色:心中常念家国天下【ppt2·1】
有一篇选文叫做《答馆职策一道》,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仅28岁的魏了翁,以秘阁(省)正字(馆职)与武学博士的身份,召对于翰林院,用这篇文章就国家大事上了一道对策,针对韩诧胄贸然伐金,提出自己的大政纲领:【ppt】“今日之势……莫若急于内修而缓于外攘。(以今天的形势,应该急于进行国内的治理,延缓一下抵御外敌)”。这道对策以大无畏的勇气,从军事上将帅的任用、经济上财政的管理、司法上法制的建设提出大胆的改革措施,以求振兴王朝之治,最终实现一统河山的宏图大志。魏了翁深知道,南宋当前已是内外交困、风雨飘摇,若在这个时候贸然北伐,等同于拿“二百年祖宗之天下”开玩笑。他不顾不上政敌的排挤,也顾不上冒犯天威,慷慨陈词:【ppt】“为今日之计,莫若振纪纲、定国是、一人心、作士气,使吾内治修明,国势增壮,使精神之运,固足以詟[zhé ]敌人之心。然后徐举而图之。(概括起来说,就是通过各方面的整治,增强国力,让自己强大之后再去对付侵略者)”可以想象,一个28岁的青年,若不是心怀家国,哪有勇气做出如此之举!
下面再以《八声甘州·偶书》为例,对此做一粗浅的了解。【ppt2·2】
被西风、吹不断新愁,吾归欲安归?望秦云苍憺(dàn),蜀山渺漭,楚泽平漪。鸿雁依人正急,不奈稻粱稀。独立苍茫外,数遍群飞。
多少曹苻气势,只数舟燥苇,一局枯棋。更完颜何事,花玉困重围。算眼前、未知谁恃?恃苍天千古限华夷。还须念,人谋如旧,天意难知。
这首词作于端平三年(1236),其时诗人已经58岁。这个时候的魏了翁,政治上遭受政敌的排挤和打压,被朝廷免去都督的官职,再也无法实现领兵抗蒙的宏图大志,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快到人生尽头。
上阙写自己身处西风当中,面对“秦云苍憺,蜀山渺漭,楚泽平漪”那一片迷茫的原野,飞去的大雁勾起他落叶归根、归隐故乡之情,无奈“吾归欲安归(想归隐却又不知道归处何在)”。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的心情呢?
下阕则是围绕这个问题,述说郁结心中的复杂感情。往事越千年,诗人想到的是与长江天堑有关的一连串历史事件:赤壁大战,孙刘联盟只用几只船的引火芦苇,便把曹操的战船烧得精光;淝水之战,谢安借长江天堑灭掉了苻坚八十七万大军;采石矶之战,骄奢淫逸的完颜亮,也因天险长江身陷重围,军败身死。诗人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呢?因为这些历史事实都有一个共同点:进攻者都因为长江天险而落败,守成者都凭借长江天险而保着了江山。正因为这一点,当时的朝廷之中,很有一部分人心存侥幸,总以为“恃苍天,终古限华夷”(从古至今,长江天险作为华夏的疆界)。然而,诗人却有着清醒的认识,想得深沉,“算眼前、未知谁恃?”(在今天,这一想法还靠得住吗,凭借长江这一自然屏障真能保住南宋半璧河山吗?)。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还须念,人谋如旧,天意难知。”魏了翁坚信一点,谋事在人,这道理不曾改变。天意这东西是难以琢磨的,一味地听天由命是不足取。
从上面一诗一文的简要介绍中,可以感受到魏了翁作为政治家令人肃然起敬的本色。这种本色,恰好可以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做概括:(【ppt 3】引导学生齐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其二,从编选作品中,可以读出一代大儒的本色:利民之事无不为
下面就以选文《眉州新修蟇颐堰记》作简要说明。在这篇文章中,体现这一思想的主要有三点。
1.利于百姓耕种。蟇颐堰因为年久失修,加上开水碾坊的人引导水流,渠堰损毁严重,尤其是嘉定五年,洪水汹涌而至,冲击其中叫王景堰的一段,堰渠坝堤仅仅剩下一寻一丈,幸好还没有溃决,一旦溃决,渠堰之水将全部注入岷江,后果是眉山青神七万亩粮田无法耕种。文中说,【ppt】“余来为守,访问民疾苦,多以是为言,欲为改作”;正因为事关七万亩粮田的耕种,魏了翁毫不犹豫决定修筑蟇颐堰。
不给百姓增加经济负担。当时眉山县臣张麟之已经动工修建水利工程,对工程所需经费做了这样的安排:【ppt】“增科三十有八,且为教于民,约一年勿复敛。又节缩财用,损常年三之二,凡得钱三百万。”对这一做法,魏了翁直接给与否定:第一,“今为教曰尽一年勿复敛,丞能自信矣乎?”(反问他,对这一做法,你能说服得了自己吗?);第二,按照现在的做法,无法根治水患,以后一出问题还要按田亩计算收税,这会成为老百姓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那么,魏了翁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ppt】“会行郡相与按视,始尽得其利害之要,捐钱七十万俾经始,余亦以少府二百万足成之。”如此一来,堰渠整治工程并没有没有给老百姓增加一分一文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不让民众受到水患威胁。蟇颐堰水患治理有其很复杂的情况,【ppt】“州之水近自白虎江来,其为[gū ]泒二:东流直蟇颐则病堰;西流薄州溉则病城”(东面的水流直接进入蟇颐则对渠堰造成危害,西面的水流迫近灌注,则对州城造成危害)。魏了翁认为县臣张麟之整治蟇颐堰水患的做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今东面的水流一天天地往下流,还有可能让武阳的山分崩解体,邛州、笮[zé]州的树林可能会消失。对此提出【ppt】“截江为楗以捍东流,而洒渠于东西之两间,则城若堰将两利焉,”(截断江流,用竹木石等材料做成堵塞河堤决口的柱桩,用这种方法来保护东面的流水,并且开凿河底,疏导分散水流,使河道分流于堤坝的东西两侧,就会对州城和渠堰这两者都有利)
就文章所反映的这三点内容,可以看出,魏了翁事事替百姓着想,处处为百姓担忧的政治家的本色,更值得一提的是,眉山青神七万亩粮田至今还享受着灌溉之利。
其三,从编选作品中,可以读出一代大儒的本色:化善俗为治
下面以《潼川府劳农文》为例作一简要说明。
文章一开头就说:【ppt】“太守下车,厥[jué ]既两月。诣学官,做乡饮酒礼以观孝悌;会宾友,招诸生,讲肄学业,以兴文行;坯[pī ]城郭,练军实,除盗贼,以安民业。”一到任所做的工作:寻访乡贤,了解民风;抓教育,推行教化;除暴安良,稳定秩序,这些工作都给“化善俗为治”紧密关联。归结起来,全文围绕“化善俗为治”从三个方面落实一个“劝”字。
一劝守礼义。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ppt】“将晦庵先生朱侍讲《示俗文》一篇刊刻,头连在前”(我就将朱熹先生《示俗文》刊刻在这篇劳农文的开头)。《示俗文》是诠释儒家礼义的经典文章,魏了翁这样做的用意就是用儒学经义净化人心,纯洁民风。而且还强调,【ppt】“归以告而子弟、族姻、乡党、邻里,相与遵守无斁(yì)。则人事既尽,天报不爽,呜呼敬哉,其毋忽!”(回家以后告诉你们的弟子、亲戚、乡亲、邻居,大家互相遵守不可懈怠)。
二劝守本分。魏了翁谆谆告诫说:【ppt】“孝弟力田,循理奉法”“以養父母、蓄妻子”。明确指出,身为农民的本分就是致力于田,让一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像古人一样“未尝敢一日舍穑以嬉”(不敢有一天嬉戏贪玩而忘了农事),实现“济登于休(庥)祥(跻身达到美好吉祥生活境界)”的良好愿望。
三劝守善心。魏了翁苦口婆心叮嘱“三个不要”。【ppt】在“贪吏假威于州县(贪官污吏在州县狐假虎威,仗势欺人)”“奸民罔利于邑野(奸诈之人在地方上为富不仁)”的败坏风气里,不要改变自己的本心;不要拿“锱铢之积(一点一点的积累)”填塞“泥沙之用(像泥沙一样的耗费)”;不要“忿争嚚[yín ]讼(不要凭意气与人争斗,顽固地与人打官司)”“博弈漫游”(搞赌博或到处游荡,),否则会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走上一条连后悔机会都没有的不归路。
由于时间关系,对《天府大儒魏了翁》选文的阅读感受就谈到这里。顺带说一个想法,为了更好普及了翁文化,魏了翁研究会和史志办有一个打算,共同编著一本对魏了翁诗文注释、翻译、简要分析的书,希望能够做成这件事。
最后,情蒲江中学同学集体朗诵魏了翁的经典诗歌《送安同知赴阙[què]》:
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
独倚长空望红日,满帘风雨燕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