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裴育民散文集《青山依旧》
作者/杨焕亭
主编/段昭
裴育民先生的新作《青山依旧》,收录了作家近年来耕耘生活、解读生活、反映生活的散文随笔以及与文友相互砥砺的飞鸿精华。作为一位长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恪尽职守的领导干部,他的这些朴实无华而又隽永耐读的文字,字里行间涌动着对生活的执着拥抱,对时代的敏锐认知,对信仰的自觉坚守,从而与此前他的几部文集保持了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情感基线的一致性,文本风格的一致性。由此而引发我对近年来关于散文情感“纯度”的新思考。
裴育民先生散文情感的“真纯”,首先表现在作家对生命本源的赤子情怀。情感是与人类心理与生俱来的,在其心理能量的释放活动中的显形意识。它虽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然而,人对于生命本源的敬畏,始终居于基础地位。一部《青山依旧》,从对于母爱的礼赞到对于亲情的眷怀(《母亲》、《叔父》);从故乡的一草一木到故乡的土地(《故乡和荷花塘》、《回归土地》),字里行间涌动着作家对给予了自己生命的母爱的感恩和给予自己文化品格的故乡的依恋。在某种意义上,亲情是乡愁的胚胎,因为有一位“倔强的母亲”守望着故乡的土地,守望着“每当丰收季”,“左邻右舍”“从地里拉回来的玉米棒子”,守望着邻里之间相互帮衬的“人”,故乡不仅成为作家人生之旅出发点,而且浇筑成挥之不去的乡愁。那清澈甘冽的“御井”,那接天莲叶的“荷花塘”,那姹紫嫣红的“牡丹园”,丝丝缕缕牵系着作家缠绵悱恻,永无绝期的乡愁思绪。正如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所说:“故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故乡在另一层面是人。”然而,更为深刻的是,作家对于青春年月从土地走出,退休后再度回归土地给予诗性的解读,试图从“承包的一块土地”上寻找母性恩泽,寻找情感的栖息地,“虽然辛苦,心里却快乐着,换来了心灵的陶冶;满身的汗水,却让灵魂得到净化。”由此,作家认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脚下这块土地,因为土地才是我们生活的根基。”在某种意义上,乡愁是家国情怀的酵母,这样的寻根,最终在作家的笔下,被提升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无论是写于庚子岁月的一组随笔,还是流淌在日子碎片中的“人生断想”,无论是灯下笔耕而凝铸的“闲来随笔”还是咀嚼人生的“烟火人间”,对于民族,对于国家的深爱始终是作家矢志不渝的情结。由此不难看出,裴育民先生的散文世界中,始终有一个层级关联的逻辑链:这就是爱亲人必然爱故乡,爱故乡必然爱民族、爱国家。这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命运影像,一代人的审美经验,一代人的情感结晶,尤其值得今天的青年朋友们思考借鉴。
裴育民先生散文情感的“真纯”还表现在他对于时代主题的真情拥抱。作为中国民族站起来的亲历者,富起来的亲行者,强起来的亲见者,特别是作为曾经在历史文化名城咸阳长期参与决策的领导干部,对于我们这个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本质的认知。这种情感,非但没有因为退下来而淡化,反而更加浓郁,更加凝重。这种挚爱是富于质感的,《咸阳城市之变》,从市区道路的由窄变宽写到城区治理的花红树绿;从“横桥南渡”写到产业集群,立体勾勒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咸阳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使读者透过一个城市的脚步聆听到时代的涛声;这种挚爱也是富于思辨色彩的。一篇《田园如画谁筹策》,以散文的笔法,描写了地处秦岭北麓的户县实施“大地田园化建设”,“一条条新建或拓宽的大道笔直、宽敞、平坦”,“把所有河堤全部砌石护岸,河堤上修建公路,既保证了河道行洪安全,由便利了交通”的峥嵘岁月。作家在做了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客观而又真实地追忆原户县县委书记苏耀先的公仆人生。而一句“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则成为本文亮丽的“文眼”,共产党人的“政绩观”跃然纸上。然而作家并不就此止笔,而是进一步揭示公仆意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一心一意办实事”的本质内核,从而赋予作品以时代的高度。这种挚爱更是有深层开掘的。作家总是善于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去透视时代的变迁及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延安·初心·使命》就是这样一篇思绪连绵的随笔。作者追念的脚步从大巴上映入眼帘的“满目青山翠绿”写起,伴随着参观的脚步,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复活在“脑际”,然后笔锋一转,层次清晰地铺叙了“延安是共产党根本宗旨的践行地”、“延安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诞生地”,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延安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地位,尤其强调它在当代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时代价值。作为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会长,作家呼吁“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这样,延安精神就不仅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一座时代的航标,永远在时代最前沿。
裴育民先生散文的“真纯”也表现在他对于人生存在的理性自觉。这种自觉赋予他的作品以“淡远、宁静、脱尘”的品格。在作家看来,人的“此在”绽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人格架构的过程,因此人的生命价值的基础首先是《做你自己》,“做你自己,最根本的是把你的优势和潜能发挥出来”。这也就是说,“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必须建立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之上。”用欧洲现代主义思想家克尔凯郭尔的话来说,这就是人生的第一个层次“爱自己”,爱自己圣生命的价值。然而,人同时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生同时也是面对复杂社会关系的过程,因此,要“以淡定的心态看人生”,必须学会“取舍”,学会面对困境与顺境,“坦然面对,经受磨难,接受考验,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经历?”我尤其欣赏他的一组《生活随想》,那乐观的人生心态,那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那“为这个世界为他人也为自己创造着快乐”的幸福观,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无论对于今天步入人生夕阳的老同志,还是对于正在为青春理想而拼搏的年轻朋友,都不啻为一种有益的启迪。
这就是散文的力量。
早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文论家刘勰就提出“情信而辞巧”,只有赋予真情的散文才能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裴先生的文章为这种观点做了很好的注脚。
祝裴先生佳作不断,奉献社会,丰满人生。
2023年4月19日
【作者简介】杨焕亭,西安市鄠邑区人。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陕工职院客座教授,咸阳市楹联家协会名誉主席,咸阳职工创作创新工作室成员。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五届理事,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咸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国内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将600余万字。出版有《海的梦幻》、《月影人影》、《烛影墨影》、《山月照我》、《光阴》等五部文化散文集,学术专著《秦始皇与秦都咸阳》(与雷国胜合著),长篇报告文学《茂陵卧牛之谜》(与雷国胜合著)、长篇人物传记《茂陵卧牛之谜》(新版)(与雷国胜、杨波海合著)、长篇纪实文学《无定河的女儿》,长篇小说《往事如歌》、《濯心年代》,被当代评论界誉为“国内第一部反映工农兵大学生,第一部记录特殊年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长篇作品”。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全三册),被评论界称为“诗人激情与史家理性的结晶”,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推荐参加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被中央广播电视台音频客户端录制有声作品;长篇小说《武则天》(全三册)出版后,被录制有声作品;长篇历史小说《汉高祖》(全三册),以上三部,被出版界誉为“历史三部曲”,被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称为“当之无愧的当代历史小说大家。”作品入选《海峡两岸学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论文集》、《百年陕西文艺经典》、《西部散文百家》、诗歌作品入选《五月:中国的震颤之诗》、《国殇·民魂》、《不屈的国魂》,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电视诗歌散文专辑等。
获奖情况:
2009年2月:获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优秀作品奖
2012年1月:第二届“陕西文艺评论奖”三等奖
2015年2月:《汉武大帝》获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7年1月:陕西省职工文化艺术节文学评论类一等奖
2017年6月:陕西省委宣传部好故事和优秀剧本获奖
2021年5月: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诗歌获“优秀创作奖”。
2021年5月,被咸阳市秦都区评为有影响力文化名人。
【主编简介】古今、海之风,本名段昭,陕西咸阳人。曾从事教育、文化、新闻工作。曾任西部校园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世纪论坛组委会特约作家,诗联作品入编《中华经典诗篇》等数十部专著,曾获徐霞客(全国)征联一等奖,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文学最佳奖、桂冠诗词艺术家荣誉称号。编著有《园丁谱》、《丰碑颂》、《中国教育对联大观》、《魅力咸阳》等。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全国教育丛书编委会会员,当代师表文库《园丁谱》系列丛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