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80期 总第741期


亲亲的昆明雨
作者 张家贵
主播 一 萍
前不久,朋友通过微信,给我转发了一篇名家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对于散文,我自跨入学堂起,便情有独钟。诸如朱自清、杨朔,刘白羽等等以及本土的名家李广田老先生写的散文, 拿到手中,我都爱不释手 ,反复拜读,一些华丽的词藻和耐人寻味的名句,我都会背下来,在我所写的拙文中引用。比如杨朔先生赞美春城的佳句:“久在异国他乡,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在颂扬家乡的笔下就常常出现这个“醉”字,好一个"醉"字了得!它就像老昆明人爱喝迄今早已退市了的“玖瑰老鹵”酒一样 ,美了舌尖,暖了脾胃,醉了情致。
而在当下,当我重新拜读了汪老《昆明的雨》一文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昆明人,我的心,也随着那“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的滋润万物的下下停停,停停下下的昆明雨“醉”了。是啊,昆明的雨,正如汪老定义的那样,是山珍萌发,缅桂飘香,杨梅甜唇 的营养剂、催化剂。听着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雨声奏出的小曲,品一盘猪头肉,嚼几颗脆花生米,呡一口老鹵酒,谈几句思乡愁 ,是多么的惬意啊!
昆明的雨一下,再出几天太阳, 汪老笔下记录的和没有记录的牛肝菌 ,青头菌,鸡枞菌,干巴菌,铜绿菌,鸡油菌,谷熟菌,松茸,羊肚菌,松露等等美不胜收的菌子便接二连三地纷纷登场上市了。为了方便好这口的昆明人采买,政府还专门设置了野生菌交易巿场。 菌子既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高价位菜肴消费的 标志了。汪老当年吃菌的价格,早已成为今日之天方夜谭了。人们为了舌尖上的享受,也会驱车百里,到价格较低的州、县去品尝这受季节限制的美味。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便捷的交通,云南盛产的菌子,也会畅销省外,为山乡农户的脱贫致富 ,打通一条新路子。
昆明的雨,就像昆明四季如春的性格那样, 温温柔柔,很少有来势凶猛的狂风暴雨,也没有江南那样绵长的黄梅雨。昆明的雨,在我看来,它更像立在天地间的一架竪琴, 千条雨丝化作的琴弦,弹奏出的是一首悦耳动听的小夜曲。它也像一个不言不语的时光导游,带你去回忆那一段段亲历而难忘的往事。
我记不起是什么时候了 ,大约也是菌子上市的那个季节吧,我去昆明老街购买我学习书法的文房四宝,去时天空湛蓝,离时却飘起了细雨,我又没带挡雨的伞具,只好在街檐下躲避。由于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实在站不住了,我就走进一间商铺,对老板说,我来躲躲雨行吗?老板笑着回答,可以可以,还端了一个凳子给我坐着。昆明素有“一雨便成冬”之说 ,我面对雨也生出几丝寒意 ,但老板的言行举止,却让我暖意融融 。雨这时也小了些,我便谢过离店,但没走多远,雨滴又大了起来,我只好迈着疼痛的双腿坚持向下一个目的地走去。突然,我感到雨滴似乎没有淋到我的头上和身上。回首一看,是一个年纪跟我孙子差不多的年轻人,把他的伞用来为我遮雨,一直送我到要去的地方,分别时还说要把雨伞留给我,我婉言谢绝了,他的深情厚谊我却领在心里了。
一场昆明雨,一段文明情。汪老笔下的昆明雨,留给他难忘的情结是 抗战时期昆明的市井生活,是小街小店浊酒和路边的木香花,是陈园园随吴三桂到云南出家,暮年自尽于莲花池的历史往事。而我今天遇到的昆明雨,是友爱,是暖意,是文明,是根根雨丝编织的人间真情。我也像汪老一样思念昆明的雨,思念为我抬凳的老板和举伞的年轻人。
啊,昆明雨!轻轻的昆明雨,清清的昆明雨,亲亲的一一昆明雨!
图片来自网络
~~~ ~~~ ~~~
~~~ ~~~
主编 曹立萍
作者 张家贵
主播 一 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