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圣陶的“未厌居”
朱亚夫
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书斋名曰“未厌居”。就像他的为人一样,书斋的名字体现了主人积极进取而又谨慎率直的美德。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出身江苏苏州市。他从小喜好读书。中学时期读了不少外国小说,并开始接触文艺。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同年即用文言写小说,“五四”后改用白话写作。1921年元旦,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文学为人生”的主张。他成名虽早,书斋名一直沿用“未厌居”。
“未厌居”是什么意思呢?他在短篇小说集《未厌集》中,曾经在书前作过自我解剖,甚是率直,全文不长,不妨照录:
“厌,厌足也。作小说虽不定是甚胜甚盛的事,也总得作像个样儿。自家一篇一篇地作,作罢重复看过,往往不像个样儿。因此未能厌足。愿以后多多修炼,万一有教自家尝味到厌足的喜悦的时候吧。又,厌,厌憎也。有人说我是厌世家,自家检查过后,似乎尚未。不欲去自杀,这世如何能厌?自家是作如是想的,几篇小说集拢来付刊,就用‘未厌’两字题之。”

这是叶圣陶在1928年10月所写的文字,是年34岁,两年后他因《倪焕之》名扬海内。但他还是“未能厌足”,不停步地探索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1935年12月他编印了一本散文集,题名为《未厌居习作》。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了一段很有见地的话。他认为,凡有志于文艺的人,无论爱好什么流派,或者预备开创什么流派,都应把写散文,看作绘画中的木炭素描,总得从这里入手而不断地练习才是。所以他在“未厌居”之后,又添加“习作”两字。
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童话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受到许多青少年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普通的故事背后蕴含深意是讽刺了那种骄傲自大、脱离群众的人,并强调了平等与团结的重要性。
叶圣陶为文严谨.为人谦和,解放前,他以自己“未厌”的道德文章,从小学、中学教员,一直做到大学教授,还当过编辑,编过《中学生》、《妇女杂志》、《小说月刊》等刊物;解放后,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历任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叶先生1988年逝世,据其子叶至诚说:“叶老最近一两年间,对于不正之风深为愤慨,心绪不安……但又因病无力与之斗争,气结于胸,致使病情加剧。”可见他的“未厌”之志至死不渝。
叶圣陶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这里曾是叶圣陶工作过的地方。我倘僮于纪念馆中,眼前仿佛浮现出叶老“未厌”的模样。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