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庄水系列(7)战水
——文/李彦国
我在滴水沟种有大小10块坡地,端午节放假,我去锄草,还没到地头,就望见我的地边出现了奇迹。
这里是王金庄隧道入口处,当年打隧道时,打出来的石渣,填满半道沟,形成巨大的渣滩。几天没见,这个渣滩怎么变成这个样了?
渣滩变成了广场,广场上的一些建筑正在进行。

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上的石雕,正搭架安装。基座上书“井店镇7·19洪灾纪念广场”。这个石雕让我想起了自己近60年的人生所经历的三次特大洪灾。
1964年,我年仅4岁,已经没有太多记忆。只记得我家外河滚滚的混水夹杂着巨大的石头,发出隆隆的巨响。
时间已是晚上,河水进了我家院子,父母连忙给河神爷祭上一只鸡,把鸡扔到河水里。我和哥哥吓坏了,上了土炕,在炕旯旮里贴墙站着,凝视着桌子上微微的煤油灯光,倾听着外河沟里可怕的涛声。
罪恶的洪水把我父亲的表哥,还有他的大骡子双双卷走,冲进了汪洋。
时隔50年后的1996年,又一次洪峰下来,房屋被冲毁,毛驴被冲走,幸得人无伤亡。人们说,王金庄50年一大冲。
2016年,20年后又一灾,谁说50年一大冲?这次洪灾,夺去了曹松元,李社祥两位老人的生命,不是被洪水卷走,而是被房背后的泥石流埋葬在自已的床上。
从稀泥里抱李社祥时,我控制不住哗哔的泪水,因为我和他从小一起长大。
老天爷作恶多端,给了我太多的仇恨,我从没有“敬天求富贵,贺地保平安”。
老天爷随心所欲,想下雨时,掘开天门,任凭洪水向人间倾泻,不想下雨了,又十分吝啬,给我村造成十年九旱,连吃水问题我们都无法解决。
我在西坡小学教学,学校座落在河南岸,校园里打了一个大水柜,接满一柜水,不用多长时间就吃完了,不得不从外河水池里再抽水上来。
西坡村在王金庄下游,沿河的人们洗衣洗脚洗粪桶,还有卫生室里带脓的棉球,厕所里满了,粪便也到了河里。一方面水管子往学校水柜里抽水,一方面池岸上的妇女在洗被单。看看就心烦,想想吃不下。但农谚有云:“干净不干净,吃了不生病。”
家里存水,地里也存水。王金庄的山坡上,梯田边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水窑。干渴的老鼠也来找水喝,一不小心掉下去,是常有的事。当我们去水窖里提水,碰见泡了不知多少天的老鼠,谁先发现了,捞上来,后边的人来提水,看不见了,继续提满锅。王金庄人还有农谚:“眼不见为净。”
洪水来了,不饶人。干旱来了,我们仍无力回天。人们修水池,建水库,打水窑,掘水井,为解决吃水问题,摸摸索索着走过了800年的风雨历程。直到人类社会进入了2018年的文明时期,王金庄人仍然在苦苦地摸索!
感谢组织,感谢文字和摄影工作者,感谢电影导演记者等一批文化人士,把王金庄报导了出去。2014年,王金庄农业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感人的一幕出现了。我们有了外部的支援。
我不信天,不信地,我就信中国共产党。烧香磕头求雨的历史应该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应该给共产党上柱香。


7.19洪灾广场上,正在建筑“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大型雕塑,以一挽狂澜的的气势改变着王金庄人的信仰,这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们的“庙”,我们就来这里祭祀。我分三部分拍下来,一,党员义务,二,入党誓词,三,牢记初心,不忘使命。
广场上边,正在用钢筋混凝土建筑一个容量2000立方米的大型水池,一改历史上用石头白灰建造的水池水库等漏水工程。
这等规模的工程,我们需要引进外边的技术。
外边的师傳们搭起了简易的帐篷,简单的厨房,吃住在里边,都在工地上。
有的住在王金庄的石房里,和我们拼着受苦受罪。

这项水利工程,是王金庄历史上最大的一项工程,需资金1000万。我村的张书记和镇里的李书记,去上边跑资金时,我得到了这个消息。它将从天津铁厂引水到这个池子里,再由这个中转站将水引到月亮湖里。
月亮湖,令人神往的月亮湖!巍巍太行山巅的湖!
往年,雨季来临时,湖水荡漾,人们游着小艇,带着红白相间的游泳圈,外地的那些美女、孩子拍下了一张张如同海边的照片。发在网上,天下人看了,都知道太行王金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有山有水,山水相间。
殊不知湖水漏完,摞下一片惨不忍睹的旱河滩

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耗了多少人力物力,建造了一座漏水的旱湖,四方游人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人造月亮湖,给王金庄人留下了多少悲凉,多少凄惨,我们一次次地奋斗,一次次地失望,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修筑一条大坝,连仅有的一滴水也存不住!老天爷,亡我之心不死!
毛主席说,与天斗,与地斗,王金庄人与龙王爷斗,与旱骨桩斗,不斗倒龙王不收兵,不斗倒旱魃不罢休!
今天我在施工现场,看到了四街村张书记,看到了井店镇李书记,看到涉县县委汪书记,农业局局长也来了,亲切地和我握了手。有这些人参与斗天地,王金庄人有救了。

前几天,我还怀疑这项引水工程是否会像往常的一次次失败一样,仍以失败而告终,今天,看看这个势头,我不怀疑了。我深谙梯田之韵,石头之奇,我坚信,太行东麓的王金庄将有一条黄金水道在高山上空汨汩流淌。
作者简介:
李彦国,河北省邯郸人。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善于把教学活动和社会生活诉诸文字。喜欢纯白描、无渲染的质朴文风,其散文力求接近生活、雅俗共赏、为大众所喜爱。学生作文见诸于《骊山风》、《当代青年精短小说散文荟翠》、《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涉县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