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清明节、春节、端午节等等。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名爱国诗人叫屈原,他看到朝廷腐败无能,国家衰落,民众受苦,自己受到排挤,流放至汨罗,感到无能为力,当听到楚国国都被秦军攻陷时,感到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便抱起一块石头,和石头一起沉入汨罗江。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用粽叶包住糯米,用绳子系好,投到江里,避免屈原被鱼吃掉。后来,人们把投粽子的习俗渐渐地改成了吃粽子。
端午节早上,我和姐姐看奶奶包粽子,只见奶奶把两片粽叶叠在一起,卷成了漏斗的形状,再放一些糯米进去,然后把多出的粽叶盖住“漏斗”的底部,最后用绳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奶奶把粽子放进蒸锅里,倒入水,盖上盖子,看着锅里的粽子,我的口水直流。
粽子终于熟了,剪掉绳,剥掉粽叶,蘸上一点儿白糖,吃上一口,瞬间唇齿留香,味道软糯香甜,仿佛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比不上这一口粽子。吃完之后,嘴里回味无穷,还想再多吃几个。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的习俗还有赛龙舟、挂艾叶、带香包、喝雄黄酒等等。
我喜欢端午节,端午节真快乐。
钟声点评:
小作者的写作总是认真的。写出了端午节的来历,由远古屈原的故事转换到当下奶奶教孩子包粽子,语句通顺,叙事清晰,从表述中表达了小孩子眼中的端午节。能够坚持完成作文,这是值得赞赏的。但这篇作文还是有些简单化,应该由写屈原入手,写出深意。
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
小小的书包,大大的用处。每个人上学都要背书包,书包里装着他们今天要用的书和笔之类的东西。从上学时就背上我的书包,背上我的使命。
每人书包里装的东西差不多是一样的,但书包的外观、颜色却各有不同,一个班五十几个人,就有五十几种书包,它们的容量也有大有小,大的几乎所有学科的书都可以被它这个"大嘴巴"吃下。小的只能装下几本书为它填肚子。
作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就是书包,它装着我们的书、学习用具和那宝贵的知识。我的书包,有三层,最小的一层有时候就被我当成垃圾回收站了,不用的草稿,我都就塞到那一层。第二层用来装稿纸和本子。第三层就是装我的语、数、英这类的书,第三层它还有一个夹层,平时圆规,尺子都在这里装着,但有时用完之后就记不得放回去,胡乱在桌子上一放,过了一会儿,就找不到了,放学一看,它一直在书里夹着。
伴随年龄的增长,学业的提升,书包也是越来越重,老师讲的知识越多,脑袋里的知识也跟着日益增长,仿佛下一秒就要炸开。
我要感谢我那亲爱的书包和老师,感谢老师为我传授知识,感谢书包为我默默无闻地付出着。
钟声点评:
作者如果把心用上,就会写出精美的语言,如“背上我的书包,就背上我的使命”,第二自然段也不错。可是后面就不用心了。写书包不是简单地记录它的外形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它在起“工具箱”的作用时所彰显的使命和文化内涵,如果能穿插一两个关于书包的小故事,那就更加有可读性。
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