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流成河
刘海山
转眼间,女儿的学业到了小学最后一年。女儿经常诉说着老师的好,看来,老师的言行和教导已经在她不很壮阔的心里掀起了微澜,种下了希望。它们将如涓涓细流,汇成女儿一生的辽远长河。
由此,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小学和初中的老师们,想起了她们在日常教学中寻常的一句话、普通的一件事,以及这些小事在我身上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我的人生路并不精彩,也不壮观,甚至谈不上稍微的满意,但这些点点滴滴却如同待日晞之朝露,滋润蓬勃生发的幼苗;又像三月的不寒杨柳风,轻轻拂过日渐成熟的脸颊,在我的生命里时隐时现,终成为记忆深处的一抹亮色。
小学,五年级。新来了一位语文老师,她是师范中专毕业,怀孕后,在我们村的娘家暂住,临时给我们代上语文课。印象中,她留着短发,圆脸庞,笑起来有好看的酒窝。
她一改我们之前普通的上课方式,经常想办法启发学生思考。
曾经,有一节课,她让我们每个学生按照座次,说一句名人名言,说不上来的要表演一个节目。名人名言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听来的,甚至可以是自己说的,只要语句通顺,有一定的含义即可。最后说不上来,也自己编不出来的,甚至可以学一种动物的叫声作为惩罚,更是作为活跃课堂的一种方法。第一轮,大部分同学都能说的上来。后来逐渐的,由于农村学生没有课外书可读,大多知识贫乏,班里只剩下此起彼伏、腔调各异的各种动物的叫声了。到最后,只有我们两三个学生,在老师肯定和殷切的目光鼓励下,搜肠刮肚地自胡编乱造了一些名言出来。但是,现在想起来,诸如“墙底的砖头就是沉默的父亲,支撑着我们家的生活”,“希望如同田地里的草,春风一来就绿铺满地了”等等,这不就是在培养我们诗的意象吗?在八十年代的农村,能够有一位老师,在一间漏风的教室里,跳出课本的窠臼,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我们进入诗的殿堂,是何其之幸!
还有一次,记得是在学习《草原》一课。其中有一段,描写辽阔的大草原的边际线和湛蓝天空的边缘融汇为一条线的美景,老师让我们自己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展现这幅大草原的图画,同样是每个同学依次展现,等大家说完以后,老师指着我和建军说,全班同学,只有他们两位经过认真的思考,读懂了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时,能得到老师这样的肯定,在我的心中除了感动,就是增长了自信。后来,我和建军都考上了大学,成了我们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建军在大连某局就职,经常见他在朋友圈里指导他女儿写诗,这时,不知道他是否会和我一样想起当年的王老师,想起老师课堂上那些点滴的细节。
初中,就读于我们乡级初中。学校学风很差,学生成绩不好,每年考上高中的学生全校不过三五个,其余都复读或者耕田。但,幸运的是,经历的两个语文老师,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一初二的语文课朱老师,不苟言笑,经常沉默,若有所思的样子,教课中规中矩,波澜不惊。但老师比较有思想。当时热播《渴望》,有一节课,他给我们分析剧中男主王沪生的性格和人生的关系。具体细节已经忘记了,但那一堂课,我懂得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课后,还写了一篇关于王沪生的命题作文,其中有了一些对人生的思考,有了对自己的分析。有时候,让一个孩子好好学习,努力向上,树立榜样,并不定是耳提面命的说教,而是某一次偶然的点上的心灵契合,仿佛忽然打通任督二脉,剩下的,就要靠自己去悟,去思考。
某一天,一节语文课,老师没有带任何课本。径直走入教室,仍旧面无表情地开始上课,第一句话就是“很遗憾,根据学校调整,这是我带你们的最后一节课,我想给你们说点什么”,然后,他悠悠地讲起了他的童年,他的上学过程和他的老师。老师家庭贫困,学习也不特别优秀,上学过程很艰难,但是他没有放弃,一个人努力挣扎,尤其在高中时,复课多次才考上小师范,成为摆脱农门的一名老师。其中,他说的最重要的是他的努力,毅力和不屈的信心,朝着目标百折不挠的奋斗。那节课,他第一次拖堂,也是最后一次拖堂。后来,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他成为了我们这个初中的校长,再后来,他使这个一直垫底的学校成绩有了质的飞跃。
朱老师不是我的班主任,甚至我都已经淡忘了他在学习上给予的帮助,但他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并不多的几次针对全班同学的谈心,却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田,他没有太多的辞藻,谈话真实,就像一面镜子,擦干净了让我们看他真实的自己,也让我们看清我们自己,让我们找出异同,进行比较,总结人生,找出前进的方向,树立正确的志向,并努力奋斗下去。他的谈话,总让我时时想起,终身受益。
初三时,面临毕业,也意味着大部分同学面临学习生涯的结束。同学们都心不在焉,潦草地混着日子,上课没有正形,一到下午大都昏昏欲睡。纯然没有现在这种面临中考的紧张气氛,学校没有办法,只好把我们全校大约十多个学习较好的同学单独考试,记得当时,一到考试的时候,包括我在内的四五个同学经常蹲在讲台上,在小板凳上做题,受到老师的特殊监督。
这时,教我们语文的是冯老师,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我们做猜谜的游戏,他编了一些谜语,谜底是我们班所有同学的名字,比如“一只羊在敬礼——杨学军”等等,全班经常哄堂大笑。冯老师还经常读几首他写的现代诗,当时也没有觉得多精彩,但他是一个喜欢文学的老师,并跟我们说一定要敢于去写,突破自己。退休后,冯老师成为了我们县作协副主席,现在仍经常在文学杂志和网络上发表诗歌。
人生就是一条流向大海的河流,潺潺小溪在人生不同阶段不断汇入,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和不经意的思想提携就是那些缤纷的水花和明快的水流叮咚声,我们在这些浅吟低唱里一往直前,且行且珍惜。(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