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华石鼓园(连载六/青铜器上看文明)
●作者:邹新社(陕西宝鸡)
来源公号/甘棠遗爱

青铜器上看文明
青铜铸文明,周礼润华夏。对文物的理解,就是对先人的理解。一位宝鸡文物界的资深人士曾对我讲,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作用可概括为“三堂”,即祠堂、课堂、艺术殿堂,导游就是游客与文物之间的桥梁,但导游讲的比较专业,如果没有知识储备,普通的游客第一次听,往往是一头雾水,我的想法就是把高冷的青铜器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便于宝鸡人加深对青铜文化的了解,从而给外地人更好地讲好宝鸡青铜器故事,通过青铜器让外地朋友更好地了解宝鸡周秦文化的辉煌史。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前身是1956年在金台观内设立的宝鸡市文物历史陈列室,1958年更名为宝鸡市博物馆。1991年宝鸡市人民政府确定在人民公园南路西侧新修。1998年9月8日迁到公园南路,并更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成为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公园南路的展馆采用西安冶金建筑设计院张勃教授“平台五鼎”方案,主体建筑四层、局部五层,取材于青铜器中的“铜禁”,五鼎则取材于西周列鼎制度。
随着公园面路展馆逐渐被高层建筑所包围,加之,2003年后陆续发现了眉县杨家村等青铜器窖藏和墓地,为改善保管和陈列条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宝鸡周秦文明发祥地和“青铜器之乡”的文化品牌,2006年宝鸡市决定整合文物资源,在“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出土地石鼓山上建设青铜器博物院。青铜器博物院由宝鸡第二建筑公司承建,2008年9月6日开工,2010年9月28日落成并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以收藏、研究和展示青铜文化为主的专题博物院。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三楼陈列厅面积1.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475314件(其中古钱币46.3万件)。收藏全国禁止出国的青铜器3件,一级文物102件、二级文物342件、三级文物2793件。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在三层,主题为“青铜铸文明”。围绕中间的圆柱形多功能厅顺时针由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四个展厅组成。今年计划对基本陈列进行升级改造,期待中。
二层设有《器·鉴——宝鸡周秦廉政文化展》《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大户人家——宝鸡市渭滨区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地发掘十周年特别展》。四层设有“对镜贴花黄”“陶语诉春秋”“明月照琼琚”等专题展览。

多功能厅内侧有《乡愁——散失的宝鸡青铜器》图片展,从“难觅的踪迹——消失在古文献里的宝鸡青铜器”“如烟的往事——流散青铜器里的世家大族”“飘泊的游子——流失海外的宝鸡青铜器”三个方面讲述了散落在国内外“宝鸡籍”青铜器的命运,特别是流失海外的青铜器,使人痛感“民族弱则文物失”,盼归是一种痛,它时刻警醒我们:昭昭前世,惕惕后人。渭水之殇,吾辈自强。流失海外的青铜器主要在美国、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主要是晚清及民国时期扶风上康村、任家村和宝鸡县戴家湾出土的青铜器。多功能厅还出售青铜器仿制器、青铜器书籍、青铜器文创产品等。

被国内著名博物馆收藏的宝鸡出土的青铜器约300余件。精品不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师鼎、善夫山鼎、梁其壶,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盂鼎、禹鼎、驹尊、虢季子白盘,天津博物馆的克镈,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散氏盘等。
位于石鼓山上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依石鼓山东隅自然地形,设计采用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华的“高台门阕,青铜厚土”的五层建筑方案。在造型上把石鼓与铜镜巧妙结合——以石鼓为基座,以铜镜为顶面,饰以典型的西周凤鸟纹,它的用意就在于突出周秦之风、金石之韵。在石鼓山巅,这面巨大的铜镜迎接宝鸡每一天第一缕曙光。整个建筑外墙采用福建绣石装饰,内室中央采用倾斜状的青铜器蟠螭纹饰圆柱,大气上档次。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17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中的最高等级,目前全国共130家,陕西省有9家。2023年“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百强榜单”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荣列第55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榜,不仅体现了其在青铜器收藏、研究和展示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彰显了宝鸡作为“青铜器之乡”在全球的广泛影响力和知名度。
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手机扫码免费参观。如果想留点纪念,可30元购文创印章——通关文牒一份,或可在印刷品上免费盖一次“中国”印。导游是收费的,也有免费的义务导游。
搞清楚为什么宝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宝鸡出土的重量级青铜器有哪些特点,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带客人参观并向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宝鸡青铜器博物,让客人感受到宝鸡文化之丰厚,文明之悠久。
宝鸡之所以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是因为宝鸡是我国出土周秦时期青铜器重要地点之一。宝鸡出土的青铜器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范围广,以窖藏为主,墓葬次之。除1961年从汉中调整过来的凤县,其它11个县(区)都出土过青铜器,尤以扶风、岐山、眉县、金台、渭滨出土的最多。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极少见的。
周原附近的扶风、岐山、眉县以窖藏为主。西周后期,国人暴动、厉王奔彘,犬戎入侵,逃难的贵族们来不及带走这些宝器,只好就地掩埋等以后再取,可周室东迁,竟成了他们对周原的永别。于是,就留下了星罗棋布的窖藏。金台、渭滨及陇县以墓葬为主,主要出土的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据不完全统计,宝鸡百年来共发现周秦时期青铜器窖藏150多个,宝鸡出土青铜器大量源于窖藏,占全国窖藏出土铜器的78%。
1890年、1940年扶风任家村发现的窖藏(大克鼎、善夫梁其簋)是膳夫克家族、梁其家族留存的,1933年扶风上康村发现的窖藏(函皇父簋)是函皇父家族留存的,1975年岐山董家村发现的窖藏(五祀卫鼎)为裘卫氏家族留存的,1976年扶风庄白村发现的窖藏(史墙盘)是微氏家族留存的,2003年眉县杨家村发现的窖藏是单氏家族留存的,2006年扶风五郡发现的窖藏(五年琱生尊)是召公家族留存的。据统计任家村窖藏两次出土的青铜器,流失国外的96件,国内馆藏的71件。
比较著名的青铜器墓地有:金台区戴家湾墓地。1927~1928年军阀党玉琨在现金台区戴家湾盗墓50余座,共挖出青铜器上千件,流失海外的共186件组(含1901年出土青铜器),大多为商末周初的青铜礼器。比较著名的青铜器有:周公东征方鼎、鲁侯熙鬲、鸟纹卣等。西凤酒最早记录就是周公东征方鼎上的铭文“秦饮”。
渭滨区渔国墓地。1974年到1981年,渔国墓地共清理发掘墓葬27座,出土青铜器1358件。出土的男相女相铜人,让专家们第一时间联想到了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有专家推测渔国是古蜀国的延续。宝鸡纸坊头、竹园沟、茹家庄3处早晚不同的渔国墓地,在西周绵延了一百余年,它的发掘揭示了商周时期不同部族在宝鸡地区文化上的融合。渭滨区石鼓山墓地。陈仓区太公庙先秦墓地,1978年5件青铜钟和3件青铜镈。也有零星单独发现的,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何尊。

隔河相望,出土相关90余年的戴家湾墓地与石鼓山墓地,两处墓葬青铜器风格、器物组合高度一致,说明两处青铜器在铸造时间和文化属性上有一致性,似乎在告诉我们他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专家们称制作人为渭水土著——姜戎家族。
新中国建立后,宝鸡特别重视青铜器的保护和挖掘工作,据统计从2003年至2012年,眉县、金台、陈仓、扶风、金台、太白、陇县、岐山、凤翔、高新等10个县区25批、近百余村民发现文物后,主动报告政府,协助挖掘,并受到奖励。也发生了个别不法分子偷盗青铜器的痛心案件。

第二,数量大,级别高,种类全。历史上,北宋吕大临《考古图》中,有出土地点可考者达90余器,半数以上出自陕西,其中有10器以上出自岐山、扶风。从1820年到1949年,100多年间宝鸡出土西周青铜器达数百件。据统计,仅周原遗址,汉代以来,已出土西周青铜礼器千余件,是著名的丰镐遗址的3倍。约占陕西省西周青铜器数量的三分之二左右。解放后的37年间(1949~1985年),陕西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约3400余件,其中宝鸡地区出土青铜器达2500多件,约占73.5℅,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目前宝鸡市(含县区)馆藏青铜器计15000多件,经 2006年国家文物数据库建设初步鉴定,属国家珍贵文物多达10719,约占青铜器总数的71℅,其中一级374件、二级文物1303件、三级文物9042件。这在国内是其它博物馆无法相比的。这也是2015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把台阶前铜标志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改为“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原因吧,为的是扩大宣传。但这个名字未经报批认定。
宝鸡有史记载发现的第一件青铜器为西汉神爵四年(前58年)美阳县(今扶风县)出土的尸臣鼎。宋代宝鸡出土了师鱼父盨、东宫鼎、兴鼎、伯克壶、弭仲簋、弭仲匜等。晚清自道光年间起,青铜器出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如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毛公鼎以及大克鼎、天亡簋等。上世纪50年代出土了外叔鼎、驹尊;60年代出土了何尊;70年代出土了禹鼎、旟鼎、胡簋、朕匜、卫鼎、卫盉、墙盘、秦公镈,21世纪初出土了逨盘、逨鼎、逨盉等国宝重器。其中,天亡簋、墙盘和逨盘是比较著名的断代器和标准器。在利簋未出土前,天亡簋是唯一的1件断代器。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第一批禁止出国文物。根据铭文“甲子日昧爽”“岁星”等记录,天文学家计算出武王灭商的准确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即周武王在位第四年的正月初一。

青铜器所有的种类,宝鸡都有,尤以礼器最多。青铜禁至今全国只有宝鸡出土了6件。1901年戴家湾村民王奎在村北坡地挖出了30多件青铜器,其中的1件青铜禁(现存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全国首次发现,党玉琨盗墓时,又挖出了3件禁,2件不知去向,剩余1件现存天津博物馆,周王才能使用的庙堂重器“禁”在戴家湾连续出土,有可能说明这里有与“周邑”贵族墓地相适应的周庙。2012年在与戴家湾隔河相望的石鼓山墓地发现了2件禁,现存渭滨区博物馆。
第三,精品多,铭文多,价值大。全国禁止出国文物公布了三批,共195件,宝鸡13件,占6.7%,其中青铜器8件。13件中存放在宝鸡的有7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3件(何尊、胡簋、逨盘),周原博物馆(扶风县)1件(墙盘),法门博物馆(扶风县)3件(银花双轮十二环锡仗、八重宝函、铜浮屠)。其余6件,国家博物馆存放4件(大盂鼎、虢季子白盘、西周天亡簋、网纹船型壶),故宫博物院1件(战国石鼓)、上海博物馆1件(大克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有铭文的近70%。陈仓区贾村镇出土的何尊、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折觥、渭滨区渔国墓地出土的伯各卣、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的逨盉、石鼓山墓地出土的户方彝等因造型精美,被复制作为礼品出售。
只有把宝鸡出土的级别高、特精美、价值大的何尊、胡簋、逨盘、逨盉、户方彝、刖人守门方鼎、筒形直棱纹提梁卣、朕匜、带盘夔足鼎、四耳乳钉兽面簋、貘尊、秦公镈等青铜器基本特点搞清楚,看“青铜铸文明”主题展才得心应手。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除大厅陈列的欢迎大鼎——大克鼎及第一展厅“青铜器之乡”陈列的“晚清四大国宝”——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大盂鼎等5件为复制品外,其它都是真品。

大克鼎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是目前国内收藏的最大的三足圆鼎,由新兴贵族——师华父家族制作。大克鼎造型古朴,气魄雄浑,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大克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环绕全器一周。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2007年12月20日矗立在宝鸡行政中心一号楼北广场的仿制铜锡合金大克鼎,由陕西东岭工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捐铸。口径6.35米,腹深3.35米,重47吨。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分别讲述了大克鼎的价值及苏州望族潘家守护大克鼎的传奇故事。扶风人任致远是大克鼎的发现人,曾孙任周方后来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担任过宝鸡市文物局局长。


晚清四大名器。清乾隆(1821~1850)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府的散氏盘是散国制作的,也叫夨人盘。铭文记录了夨国侵犯了散国领地,付土地给散国的土地赔偿契约。它是最早的土地契约。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今太白县嘴头镇)的虢季子白盘是王室贵胄——虢季氏家族制作的,是目前体量最大的盘,铭文记述周宣王十二年,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匈奴先祖猃狁,杀敌五百,俘虏五十,虢季子白制盘纪念,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毛公鼎出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岐山县京当镇董家村,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毛公鼎铭文499字,是周宣王时代一个完整的册命,有抵得一篇尚书之誉,至今保持着出土青铜器铭文最长记录。大盂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出土于宝鸡岐山县,是周康王时开国元勋——南宫氏家族盂做的祭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铭文主要记述周康王对盂的训诰和赏赐,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

何尊是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兼具艺术与史料价值,是西周青铜器代表作之一。1963年宝鸡县(今陈仓区)贾村镇贾村陈堆晚上在自家后院土崖上发现何尊,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1965年其兄陈胡因生活所迫把何尊卖到龙泉巷金台人民公社废品收购站得30元钱,收购价1斤废铜1元多一点。同年9月,宝鸡市博物馆文物员佟太放在废品收购站发现何尊。何尊是宝鸡市博物馆自1958年成立以来征集的第1件青铜器,回购入馆后,因尊底锈蚀未发现铭文,按器纹起名为饕餮纹青铜尊。何尊,造型优美,口圆体方,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何尊通体四道透雕扉棱,自上而下以动物为主题,作为沟通天地的媒介,口沿以下以芭蕉叶和蛇点缀,中部为高浮雕饕餮纹,瞠目咧口,粗大的卷角翘出器外,有一种腾跃欲食的动感,下部为浅浮雕兽面纹,以云雷纹垫底,疏密有致,凝重而富有变化,是西周早期一件豪华典雅的青铜酒器。
1975年国家文物局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何尊被借调北京。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受命参与筹备展出,在清理尊底锈蚀时,发现了器底12行122字铭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的重大事件,何尊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发现文物中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这一发现当即轰动学术界,使何尊身价倍增。这里的“中国”意思是“国家的中心”,体现出西周时期人们认为首都要建在国家中心位置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人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体现。铭文表明这件器物是贵族“何”铸造的,遂改名为何尊。

金文的“中”字的口代表的是人们居住的城邦,竖代表的是旗杆,四个横代表旗杆上面的旗帜,意为旌旗在氏族部落中央飘扬,是氏族的族旗、标旗,也是氏族成员外出归家的方向。中国邮政标志“中”的设计,选取了何尊铭文中的“中”字。“国”字的左边代表人们居住的城邦,右边是兵器戈,象征军队。古人认为没有百姓、城邦、军队就不能称之为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何尊曾以3000万美金的保价,多次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展览。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64件文物,何尊名列其中,不得出境外展。1982年,何尊还曾登上了中国文物特种邮票,更是闻名海内外。2024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国家宝藏(启蒙奠基)金银纪念币一套5枚,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就是何尊。

宝鸡是中华文明的根,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发源地,为宣传宝鸡、推介宝鸡,2018年宝鸡城市形象全域宣传推广语“看中国,来宝鸡”,以及何尊的自荐语“何以为尊,我有中国”,一语双关,简洁明快,使人耳目一新,很快为大众所接受。

目前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簋——㝬(胡)簋于1978年5月出土于扶风县法门镇齐村,号称“簋王”,㝬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重60公斤,是一件断代的标准器,铭文记载周厉王勤勉实干,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周厉王。因修水利设施被推土机刨出时已成一堆青铜碎片。经文物专家罗西章鉴定、修复才复原。
2003年,宝鸡眉县杨家村五位村民在砖厂取土时有了惊世发现,出土了27件全部有铭文的青铜器,铭文共计4022字。27件青铜器属于西周时期和王室关系密切的高级贵族单氏家族。这些铭文几乎打开了一部完整的西周历史,被誉为21世纪中国第一次重大考古发现,其中逨盘、逨鼎、逨盉这些精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2004年7月2日,原中共中央江泽民总书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宝后,留下“青铜器之乡”的墨宝。

逨盘,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 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为盛水器,铭文记叙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君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征战、理政、管理林泽的丰功伟绩。列出了西周从文王到宣王的世系谱,被誉为青铜史书,中华第一盘。四十二年逨鼎铭文记述逨来奉命出征。周宣王四十二年受到天子册命与赏赐,是西周时期完整的册命书,也是研究西周历法的重要资料。四十三年逨鼎铭文记述周宣王四十三年,天子再次册命封赏单逨,并对其进行了廉政训诫,是一份完整的册封档案,反映了西周预防腐败的吏治思想,说明廉政是西周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评判官员的基本标准。

逨盉被称为艺术珍品。造型独特,构思奇妙,通高48厘米,重12公斤。器身呈扁圆形,两面以龙纹装饰,盖首为凤鸟,凤首高昂,展翅欲飞,形象逼真。盖与器身连接处,是一只老虎,它歪着头向上攀爬,悠闲自得的样子却不失兽中之王的威严。盉的鋬手是吞云吐雾的龙首,好像在空中遨游,呼风唤雨。12厘米长而直的管状流,像是一条舞动身躯的长龙,正张着嘴准备吐出美酒。整个器身由四个龙首支撑而起,灵动稳健。逨盉以威风凛凛的老虎连接着刚强雄健的龙与柔美仁善的凤,烘托出一种龙腾虎跃凤呈祥的吉祥画面。龙与凤、刚与柔、动与静相互烘托,彼此呼应,和谐统一。

户方彝2013年6月22日出土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向南不到500米的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四组,是目前发现商周方彝中体型最大的一件。户方彝为庑殿式屋顶盖,长方形敛口,宽平沿,直腹平底,高圈足。扉棱有意识地增大,并多置勾叉,呈现出奢华、豪放、张扬的色彩。反映了周人在灭商之后,获取了充足的青铜原料,利用殷墟工匠的技艺,彰显胜利者神采飞扬的时代风貌。

刖人守门方鼎1976年12月出土于扶风庄白一号窖藏。通高18厘米,重1.75公斤,是一件温食用的器具,类似于今天的保温锅。鼎上层是双耳敞口的矩形容器,可以用来煮食物,矩形四角各有一条升龙,卷尾细身,两支长长的龙角很像蜗牛的角,又有点像天线宝宝。升龙嘴巴向着鼎外,乍一看还以为冲你笑呢,甚是可爱。鼎下层不是三足,而是一所房子,有门有窗,房子四角是圆耳、尖嘴的隼鸟,它们下垂的长尾构成方鼎的四足,可谓构思巧妙。门闩右侧的守门人是没有左脚和右手的奴隶,看守的是动物园的门。正是因为守门人是受到刖刑的人,所以此鼎名叫“刖人守门鼎”。整件器物设计独具匠心,纹饰逼真,生动形象,集实用性、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观赏性为一体。

筒形直棱纹提梁卣1980年出土于竹园沟墓地。通高33.3厘米、重3.33千克。外形看似像现在饭盒、保温壶,其实,它叫卣,为盛酒器,周身呈直棱状纹饰,周身围绕一周凤鸟纹相互呼应。这样筒形的卣体是比较少见的。

朕匜1979年出土于岐山董家村,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牧牛和其上司之间的一场官司,再现了西周王朝的刑法和狱讼盟誓制度。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刑事判决书。被誉为“青铜法典”。

带盘夔足鼎1974年12月出土于渭滨区益门公社茹家庄墓地,重0.85千克。这件带盘夔足鼎则是器型极为独特的一件,考古学者称之为浅腹扁足碳盘式鼎,流行于西周早期到中期前段。它上层为圆鼎,下层为圜形浅盘,在其上有十字镂孔,三组。足为3条扁体夔龙,仰手承盘,以爪托盘,卷尾触地。带盘夔足鼎为温器,它以盘中炭火使鼎中食物在人们进食过程中一直保持所需要的温度。

牛首乳纹钉四耳簋2013年出土于宝鸡石鼓山墓地。簋高29.7厘米、口径35厘米,圆体深腹,口沿外折。四只簋耳分铸在簋体腹部,颈至下腹饰有精美条纹。共饰有28个牛头,192枚乳钉。讲解员亲切地称为28头牛簋。簋耳的正面、侧面以及背面,分别饰有形态各异的牛头造型,簋耳上端的浮雕牛头更是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出土现场的一位专家说,凑近牛耳,仿佛可以听见牛鼻喘出的粗气。这是一件典型的分铸法青铜器,带长珥的耳和扉棱均为先铸,在铸造簋身时合为一体。

貘尊:1975年出土于茹家庄墓地。该器物似羊非羊,似猪非猪,身体肥胖,兽头微微昂起,双目凶光闪烁。在它的背上站着一只小小的老虎,小老虎四肢强健,行走自如,一副兽中之王的模样。貘是一种热带奇蹄目哺乳动物,与马和犀牛是近亲。以前生活在世界各地,如今现存的貘只有四种,拜尔德貘、山貘、巴西貘和马来貘。这种动物目前在我国已经绝迹,但是古鱼国墓地有此器物出土,说明三千多年前宝鸡一带炎热多雨,森林茂密,水草肥美,自然环境宜人,青铜艺术正是远古生活的真实再现。而貘与老虎的和谐相处,互不侵犯,则反映了大自然奇妙的和谐与平衡。

秦公镈1978年出土于宝鸡县(现陈仓区)太公庙村。共3件,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鎛造型别致,透雕的蟠龙和凤鸟,轻灵有致,华丽精美,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秦公鎛的鼓部各有一篇铭文,颂扬了秦公先祖的功德和秦武公自己励精图治、勤于国政的事迹。

政绩,汉语词语,意为施政的成绩,出自《后汉书·虞延传》”。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宝鸡市历届领导,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经过20余年建设,用中华石鼓园过硬的政绩工程赢得老百姓的口碑和夸奖,胜似获得金杯银杯。

参考资料:
1.《金石铭周秦》 翟惠萍 编著
2.《石鼓文诠释》 官波舟 著
3.《石鼓文研究文集》 归之春 著
4.《中华石鼓园》 李耀虎 主编
5.《石嘴头村村史影像》 家史摄影创始人王杰 编著
6.《渭滨区乡村“一村一册”丛书》 渭滨区乡村“一村一册”丛书编纂委员会
7.《渭滨区志(1991-2010)》 宝鸡市渭滨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8.《听我讲宝鸡》 宝鸡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9.《石鼓阁说石鼓》 张亚炜 编著
10.《石鼓阁赏对联》 蒙卫国 编著
11.《追寻陈仓古国》 辛怡华
12.《青铜器与宝鸡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 张润棠

作者简介:邹新社,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扶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从军26年,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5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参谋,现供职于宝鸡市政府机关。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散文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