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水那边红一角》
作者:王长顺
前些年, 江西电视台,在全国几大赛区举办的"红歌"演唱会,连续三年唱遍祖国大江南北。那催人奋进的词曲,从首都北京唱到晋冀鲁豫,闽粤赣,云贵川,陕甘宁等曾经为中国革命胜利点燃火种的革命老区。将人们的思绪引领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去。
“红歌”就是革命歌曲,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它基调向上,主旋律突出,以时代为背景,讴歌党,军队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和平建没时期所体现的不朽的精神。唱响"红歌"是一种不灭精神的回归,起到了对老年人的回忆,对青年人的教育作用。具有催人泪下的感染力,气壮山河的震撼力,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是听着红歌唱着红歌长大的。在大唱革命歌曲的年代,几乎每个人都会唱上几首“红歌"。至今还影响和鼓舞着那两代人,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从而也塑造出无数革命英雄。
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险的时候,那些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团结一致,挽救民族危亡。在国家受到外敌入侵,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唱着《大刀进行曲》鼓舞着无数的中华儿女挥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艰苦创业的火红年代,在"工人阶级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歌声中涌现出一大批大庆"王铁人"那样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模范人物。在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斗中也涌现出像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以他们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着一曲曲《英雄赞歌》。上个世纪60年代,《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传唱祖国大江南北,学习雷锋的热潮在全国各地展开,鼓舞和影响着那代人。与红歌对比,近些年出现了另一种反差及大的现象。个别演唱团体活跃在大中城市的舞台上,身着奇装异服,头上五颜六色奇特的发型,台上东串西跳,上下滚动,离奇古怪的歌名,南腔北调的旋律,胡说八道的歌词,声嘶力竭地叫喊,伴着旋晕的灯光,爆炸式地音响和台下的互动尖叫声混成一片,简直是大有炸平舞台之势,令人感到烦燥不安和紧张。更有甚者,一首歌曲竟没有一句歌词。即便是有歌词也让你一句也听不懂。用那痛苦的面目表情,四肢抽筋的动作,使出吃奶的力气一哼到底。最后谁也不明白他(她)们在台上干啥呢,被愚弄的观众目瞪口呆。
爱和情是人类固有的情感反映,把它用于歌曲中也无可非议,但是也应该讲究使用频率,要有个度。现在出的歌曲好像不谈情说爱的基本不多。也的确能感染了那些狂热追星族上下呼应。可是正能量的歌曲却少的可怜,这就是导向问题。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播出了一个实在令人费解的一幕。一个女大学生为了想零距离见一面港星刘德华,竞十三年冥思苦想,逼迫老父亲花掉了所有积蓄债台高筑,去北京,香港南北地追着刘德华看。但也没能如愿,最后老父亲终因不堪重负投河身亡了。你说这是怎么了,有谁能够说清呢?光靠情啊,爱呀的死去活来,能接过老一代传承下来的接力棒吗?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光靠情啊爱呀能实现吗?把青少年一代往什么路上领是关系到年青的一代将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问题。还是引导青少年树立对党,对社会,对人民忠心执着奋发向上的远大理想,唱歌还唱最红的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