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友《诵读实践是检验押韵的唯一标准》留言选
编者按:
郭培友《诵读实践是检验押韵的唯一标准》经《九华诗社》刊登后,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见后,立即安排转载,并在第六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上的讲话中,对论文的观点进行了肯定。
周文彰会长讲话:“今天早上读到郭培友的文章:“诵读实践是检验用韵的唯一标准”,是郭顺敏推荐给我的,我立刻推荐给“中华诗词学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予以转载,文章讲出了我们今天应当使用《中华通韵》的最充分的理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重新确立这个“唯一标准”的权威,才有了我们走出教条、走出僵化、走向改革开放、走向发展壮大的思想动力和理论原因。”
全国各地诗家读者纷纷在文后留言探讨,现摘录部分留言分享给大家。
赵玉华:
品读郭培友老师《诵读实践是检验押韵的唯一标准》为首倡的全新的观念,我由衷赞成,在我心灵深处已经形成共识。
首先为郭老师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精神点赞!诗韵问题早已存在一直争论不休,郭老师站在哲思哲悟的高度一针见血指出来。开门见山用一首诗作为事实论据、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指出用平水韵创作诗词绝对没有问题,但多少年来有些人把平水韵中不押韵的字放到韵脚上影响音韵美就成了问题,让当代的读者读着别扭才是真正的诗病。
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而是继承传统诗词的思想精髓、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的家国情怀,绝不是继承古音韵。所以在当前诗词创作中亟待需要扭转方向,我非常认同郭老师的主张。
郭老师引用明代音韵学家陈第所言作为理论论据:“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鲜明地指出因为时代在变,语言也在变,韵书是固化的,而读音则是变化的。当代人写诗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清代赵翼《论诗》诗。“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主张诗文要与时俱进,日日创新,反对盲目拟古,诗文必须反映时代精神,诗韵改革是必然趋势。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用新声韵写诗填词,用最真实感情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我坚信真正的好诗取决意境美、而不是用什么韵来决定。
郭老师此篇诗论引读者共鸣,用新声韵写诗填词是未来诗词的发展方向,实现古诗词与时代发展特征完美的结合具有前瞻性,指导性、方向明确。支持转发!
王开炎:
真知灼见,值得点赞!
郭通海:
郭培友老师讲的好,“诵读实践是检验用韵的唯一标准”,这个观点非常正确,非常有道理,“诵读就是实践,诵读就是最好的检验。”推广新韵应该从中华诗词学会做起,这杆大旗也只有中华诗词学会举起来。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而诗词界还在固守旧韵不变,这不符合时代潮流。创新很难,守旧更没有前途。如果古人得知今人还在延续他们两千年之前的旧韵,一定会耻笑我们的。旧韵不能丢,但更不能提倡和推广。个见。
何树华:
论述精当,成功力作!赞成你的观点!
张慧杰:
郭老师的剖析非常好!真正的“活了”!
高建明:
七绝·赞郭培友老师【诵读实践是检验押韵的唯一标准】(新韵)
高建明(杭州)
入理入文尤有锋,提升诗势更惊鸿。
妙言草上逐飞鹿,执笔掣开天地弓。
白云:
郭培友先生的精论,在当今诗坛有引航之力。超过前人,后来更居上。反复深入学习后,如醍醐灌顶,顿觉被平水韵禁固而影响好诗出炉之困无影无踪。致敬老师!
用写出喜闻禾见的好诗词来回馈!
黑土地的人:
品读中国文苑郭总编新的用心之作,受益匪浅。该文短小精悍,无衬托炫耀之语,一针见血,直击要害,简要易懂。尤其例证鲜明,令人信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思想与认识上的统一。二是传统与创新的统一。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从写作手法,诵读,审美,实现古诗词与时代发展特征完美的结合,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灵活性和现实性。读者俱有共鸣。建议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性创新发展。
南海先生:
郭培友先生的观点不但正确,而且迫切需要执行,不要因为老人守旧而害了青少年一代。
应该大力提倡使用汉语拼音读音的新韵写作格律诗词和古体诗词。理由不说了,多得很,有脑子的人都应该明白。
同时建议格律诗词写作学习现代诗,永远重视诗词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写出时代风采和人民喜欢的诗。
杨帆:
“诵读实践是检验押韵的唯一标准”。押不押韵应放到诵读实践中去判断,而不应死板地依据古书本。
略翁:
非常赞同。时代在变,诗词用韵方面也该与时俱进了。如果一首诗诵读起来感到不押韵,如:支移吹,乎趋,灰哀,袁昆,等等,那么,尽管你强调使用的古韵,也听起来不押韵,即是不合时宜的,不能被大众认可的。还有,本来该是同韵的字,如东与冬,鱼与虞,先与删,等等。只因古人的诗作中,没有将他们用在同一首诗做韵脚,就被人为地划分为不同韵部,岂不在是故弄玄虚。在实行普通话的今天,以普通话的发音来界定押韵与否,才是合乎诗词创作的现代标准。
枫树王:
非常赞同此观点!
即使用平水韵创作也要努力做到“押韵”,这样读起来才顺溜。
我在创作中即使使用新韵通韵,也力争做到既押韵又“合辙”。这样读起来才“顺溜”。
非常敬佩郭老师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新韵通韵是发展方向,
一方沃土:
郭老师对诗词深刻的剖析,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老姜:
郭老师开门见山,以诵读一首诗来检验是否押韵,说明在唐代押韵,现代不押韵的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并主张可以用平水韵作诗,但不要只管符合平水韵,还要兼顾诵读的韵味,避开读起来不押韵的字。是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而是继承、发展。我非常赞同郭老师的主张!。
波特:
近些年来,我们把“重字”“撞韵”“挤韵”等这都属于“技”而不是“律”的问题,都提拔成诗病,却对“把读起来已不押韵的字放到韵脚上”这种真正的诗病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十分中肯,真知灼见,值得借鉴。
浪淘沙:
“我们写诗不是给古人读的,而是给今人、给后人读的。”说的真好。为郭老师点大赞!
知音:
赞同郭老师的观点!我一般读诗写诗都是用通韵和新韵,因为不想麻烦去查韵书。自己读古诗尽量做到用古音古韵。诵读当代名家的诗当然就用普通话了。
清江居士:
郭培友老师的《诵读实践是检验押韵的唯一标准》观点鲜明,论证充分,目前押韵的标准已存在“平水韵”、“中华新韵”、“中华通韵”等,郭老师提出诵读实践这一标准而是“唯一”的,很有新意,很有时代气息。
荒漠苍狼:
问题早已存在,而没人敢说出来,为老师大胆点赞!
李天星:
诗为当代写,非供古人读。
音韵应时美,摆脱旧框缚。
——李天星赏读《诵读实践是检验押韵的唯一标准》感言
艺云文海:
绘画中有句话“笔墨当随时代”,论读音,我们也该说“语言当随时代”。非常赞同郭老师观点,真是用心了
神剑:
文笔精炼优美,情感纯粹真挚!意境清新高远!准确深刻透彻!好文,应该真情好评、点赞、分享转发!
诚峰:
郭老师在佳作结论中明确指出:用平水韵进行创作时,不能只管符合平水韵就万事大吉,而不在乎它的诵读不诵读,韵味不韵味。应当避开读起来已不押韵的字,选用现在读起来仍押韵的字。
这个结论很重要,直接决定了写诗人的写作态度。你是写给今人看,还是写给古人看,你是写给广大读者看 ,还是写给个别读者看,你是个当代人,还是个古代人。你清楚了以上三点,才算一个活得明白的诗人 ,否则你就是个糊涂作者,你就是个对广大读者不负责任的作者。
郭成才:
看了郭培友论诗词:诵读实践是检验押韵的唯一标准,我赞同。
明代音韵学家陈第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说明了这个道理,就是字的语音发生了变化,
当我们还在争论四声八病、撞韵、挤韵等影响音韵美的时候,怎么就没注意到,用读起来已不押韵的字放到韵脚上,更影响音韵美这一问题呢?
这一问直击诗者心灵深处,这一问问出了无数诗者的无奈。平水韵固然好,但它仍然存在很多瑕疵,仍须后来者推陈出新。平水韵只是一个工具,全凭诗者怎么运用,你若生搬硬套它就回头走向古代,你若与时俱进它就向往未来走向重生!为郭培友老师致力于诗词革新点赞!
培:
如果我们用中华通韵去写作,然后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去念,诗词的平仄押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需要过多考虑平水韵韵部的字能否押韵吗?当然就不需要啦!
肖学利:
我们写诗是给当代人看的,李白、杜甫是不会读的,必须照顾当代人的阅读体验。赞成郭老师的观点!
神采奕奕:
郭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赞赏!尤其他的“现在作诗是给今人看的”是金句名言。
我想,大多数爱好写诗词的人,都遇到这样的情况:韵脚没有出韵,但读起来却不朗朗上口,听着别扭。
我在写作时的做法是,尽量在一个韵部中选择韵音一致的。
而今,郭先生的此文是应该大力推广和宣传!郭先生有很多在实践中总结的心得,值得我们认真领悟与学习的。尤其他的勤奋与严谨,更是令我敬佩与尊重!
为郭先生的智慧点赞!郭老师说得非常对,我有同感。既然古今音韵大有区别,那诗词应该逐步过度为今天的音韵,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为郭老师点赞!
傲雪凌霜:
赞同郭培友老师的观点,只有诵读朗朗上口,听起来才舒适。是不是可以来一个大改革。考虑去除平水韵,而一律改用新韵。
陈子春:
深得我心,为老师点赞!
早就这样想了,只碍于才艺短浅声名不显,不敢恣意显丑。
感激老师,写出了我的心里话。
邱若悟:
是否押韵应该以现代汉语读音为标准。郭老师的精辟论述对今后的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消除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长期徘徊不定。
培:
小议诗词写作与读音
有的方家说,我们不能用普通话读古诗词,因为普通话不符合古人的音韵规则(标准),那么我想问,现代人谁懂得用古音韵读古诗词呢?有吗?有几个?我个人认为既然古诗词我们不能用国家规定的普通话念,那么,我们就不能用平水韵写诗词,只有用中华新韵写诗词,才能准确读出诗词的平仄音韵。故此,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改革诗词的教学与写作。要不然,用平水韵写出的诗词,读得不好听,没有音乐性,我们还有传承和改革创新古诗词的意义吗?毋容置疑,显然是没有的。
平水韵和通韵是两套诗词写作系统,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读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古人用平水韵写作,用平水韵读音,顺理成章。现代人用通韵写作,用普通话读音也理所当然。但如果现代人用平水韵写作,又用平水韵语音读诗词就比较难,因为我们的语言发音现在跟古代的语言发音已经有很大的变化,甚至相去甚远,现代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要做到跟古人一致更是不可能,而用现在的普通话读古诗词又不押韵,不好听,倒不如用现代的通韵去写作和用普通话朗读,更符合诗词形式与读音的一致性,同时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这样有什么不好?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