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新四军老战士朱步法同志
王永标
弱冠报国岀高庄,放下牛鞭扛起枪。
抗日五年穿战火,挨刀一度塞柔肠。
硝烟夺去同胞弟,雁信瞒过白发娘。
剿匪吉林无昼夜,歼顽辽沈有炎凉。
平津鼓角初停息,云贵旌旗又卷扬。
海岛残兵已龟缩,华南流寇尚嚣张。
拔牙虎口平三越,捣穴龙潭镇九江。
体内截留为弹片,胸前佩戴是勋章。
不言戎马关山渡,但把功名柜匣藏。
建设老区非作客,眷思故土未还乡。
京都邀请群英聚,敬礼人民大会堂。
注:朱步法同志(1919一1993)江苏阜宁县芦蒲镇高杨村人。1941年入伍,为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战士,参加了盐阜区全面抗日战争。陈集战斗中被日寇挑出肚肠,仍将敌杀死。抗战胜利后,转战东北,曾任吉林乾安县公安大队指导员于深山老林剿匪,又先后参加四平、锦州等战役。由其带出抗日的胞弟朱步六烈士即于四平战斗中牺牲。东北解放后,历经平津、渡江战役,直至解放大西南。曾任华南军官学校学员指导员,旋又参加鄱阳湖剿匪。一生身经百战,曾获解放东北、华北、华中南等七枚纪念章。建国后介入江西九江地区建设工作,至病故未回故乡。1958年参加首都全国英模大会。关于其英雄事迹,家乡鲜有人知。此次编撰乡志,方从乾安县博物馆及黄克诚女儿黄楠、周子昆女儿周民相关三师后代寻根团的材料中得知。
这首《纪念新四军老战士朱步法同志》由王永标所作,深情追忆了朱步法同志从青年时期投身革命到一生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朱步法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建设中的卓越贡献和高尚品质。以下是诗歌的结构分析和解读:
1. **投身革命**:
- “弱冠报国岀高庄,放下牛鞭扛起枪。”描绘了朱步法同志年轻时毅然决然离开家乡,投身革命的壮举,展现了他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
2. **抗日战争**:
- 详细记录了朱步法同志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包括在陈集战斗中负伤仍坚持战斗的情景,体现了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3. **解放战争与建设**:
- 描写了朱步法同志在解放战争期间辗转东北、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过程,以及战后投身江西九江地区建设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他不仅是一名英勇的战士,也是一位优秀的建设者。
4. **荣誉与谦逊**:
- 提及朱步法同志获得的多枚勋章,以及他将功名深藏不露的谦逊品质,反映了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
5. **怀念与追忆**:
- 最后提及朱步法同志去世后,其英雄事迹才逐渐为人所知,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英雄的深深怀念和对英雄事迹发掘的重要性的强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历史细节,勾勒出朱步法同志一生的英雄形象,不仅是一次对个人英雄事迹的缅怀,也是对那一时代无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革命前辈们的集体致敬。这样的诗歌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能够激发当代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激励人们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