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个一工程”
陈德宝
似乎是一转眼的工夫,我已成了一个退休老人。退休之后的这几年,除了外出旅游或短期旅居,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静静地待在家里。我这个人身懒怕动,平时很少走亲访友,只喜欢静静地待着。我之所以能静静地待在家里而不急不躁,其实全仰赖了我居家生活的“五个一”工程。
一盆花
清晨一睁开眼睛,我就看见了床头柜上的那盆松树盆景。这是一盆袖珍迷你型的小盆景,淡青色的瓷盘里,是一株舒枝展叶风姿绰约的小松树,树根部装点着山石青苔。这盆松树小盆景,置放床头柜上已经三四年了。我买盆景的时候,卖花的小伙儿就对我说,这种小盆景很好侍弄,只须每星期注入一杯清水即可。我这样做了,盆景一直长得很好,每天都给我带来赏心悦目的享受。
我穿好衣服走进客厅,客厅里摆放着铁树、榕树、兰花、芦荟、长寿花、猪耳掌等十几种花花草草。一盆放在花架上的蟹爪兰正在开花,火红的花朵鲜艳夺目,盛开怒放,顺着叶片垂吊在花盆周围,显得生机勃勃,红红火火,使得寂寞的客厅一下子生动起来。
这些花草平时是置放于阳台上的。入冬之后,天气渐冷,我就陆陆续续地把它们移放回了客厅里。每年冬天搬回来,春暖花开时又移出去。有的花盆太大太重,还得我和妻子通力合作才能移动。平时,侍花弄草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任务之一。虽然我们所养的都是些极好侍弄的普通花种,只要定期浇水,偶然施点花肥即可。可有了这些具有生命力的花花草草,心里就多了一份牵挂。夏天天气燥热,水分蒸发较快,稍不留神,花盆里的水就干了。如果外出三五天,心里便不由人地牵挂着那些有生命的尤物儿,总怕有什么闪失,想着早一天回家来给它们浇点水。
其实,我们侍花弄草由来已久,至少也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当年在我们老家县上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养了夹竹桃、四季果等木本花草。这种木本花草好管理,长得快,三五年时间就长成了一株小树的模样。夹竹桃花儿灼灼夺目,艳如桃花,十分惹人爱怜。四季果每到春天,就开满了白色黄蕊的小花朵,接着便有小青果炒豆似地蹦出来。到了秋天,小青豆变得红艳艳的,恰似一树的小灯笼。后来,我们因为工作的变迁要去青海,那几盆花草只能忍痛割爱送了朋友。我们虽说没能带走花儿,却带上浓浓的友情和朋友的祝福。
一幅画
我久久地注视着一幅画。这幅四尺三开的小画夹在镜框里,置放在我书桌的一侧。画面上有大树、窑洞、碌碡、碾盘、草垛。引人注目的是天空一轮圆月,被云彩烘托着,似在悄声地移动,吟吟地浅笑,给人一种静谧安恬的感觉。
这是我的画家朋友安鸿翔,为我的散文集《乡村的月亮》创作的封面画。画面清新淡雅,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作品的主题,营构出了一种如诗如画的乡村月夜的文学情境。
我自小就有对于书画的强烈爱好。入学读一年级的那一天,老师给我发了崭新的语文和算术课本。看着语文书上的文字和画面,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赶忙对老师说:“老师,我只要这一本”。我傻乎乎的一句话,把老师和同学们都惹笑了。
就是那一刻,书、画、文字,就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后来我虽然干了一辈子文字工作,书与画却一直没有与我远离。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着我的书法爱好,也交往了一批书画朋友。或许,老天为了弥补我不会画画的缺失,让我的妻子喜爱上了画画。二十多年断断续续地画下来,也能画出牡丹、葫芦、丝瓜、寿桃、菊花、百合等五六种花鸟画。我们的朋友、同学家里,很多都悬挂着我们的书画作品。
至于我们家里,简直就成了书画展览馆。一百多平米的小小空间里,墙上挂着,靠墙摆着,随意放着,大大小小计有数十幅书画作品。这些书画作品,有朋友赠送的,有花钱收藏的,也有我们自己的。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把书画作品换上一遍。每更换一次书画作品,我就觉得家里变得焕然一新。而我的心境,也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好像遇到了什么喜事一般。我常常从客厅到卧室,从卧室到书房,一幅幅地观看这些书画作品,一看就是半天,常常如痴如醉。虽然这些书画并非名人名作,也不值什么钱,可这和对于书画的喜爱又有什么关系呢?有时外出一段时间,没有书画作品相伴,我的心里就会空落落地若有所失。有时临出门前,我还会站在客厅的门口,把墙上的书画再看一眼。然后,才依依不舍地关门离去。
我曾和妻子开玩笑说,我活着,这些书画作品就活着。如果我死了,这些书画也就死了。
或许,我的话有点严重了。
一杯茶
午睡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杯茶。
茶是绿茶。具体一点说,是汉中仙毫。汉中的茶过去分有午子仙毫、汉水银梭、宁强雀舌等品类,后来统一整合成了汉中仙毫。
我所泡的茶就是过去的午子仙毫,是我今年春天从汉中西乡的堰口镇茶厂购回的明前茶。我看着规整的叶片在玻璃茶杯中飘浮游动,继而徐徐地沉落。于是,白开水就被泡染成了淡淡的绿色,飘散出了清雅的香气。
我喜欢紫砂工艺,收藏了几十把型制不同的紫砂壶。但泡绿茶时,我却喜欢泡在玻璃茶杯中,欣赏茶叶在水中的游动变化。这已成了我多年的饮茶习惯。茶道中有一种闻香杯的茶具,表演中先闻茶香而后品茶。而我,却是先赏茶色然后饮用。这是属于我自己的“茶道”。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排在最后,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茶有清心、消食、祛火、解毒等多种功效。唐朝的陆羽写过《茶经》,宋朝时有了官办的茶坊,专为宫廷制茶。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中的蔡襄,就做过为宫廷制茶的官员。自唐宋以来关于茶的诗文,更是多如牛毛。苏东坡好茶。他说:“从来佳茗似佳人”。把好茶与美女相提并论。
四十岁之前,我对茶没有什么认识,只是乱喝一气。不管花茶、红茶、绿茶,什么茶都喝,也不管新茶陈茶。后来,我渐渐喜欢上了绿茶,四川竹叶青,湖南碧螺春,西湖龙井,好多绿茶我都喝过。
我对绿茶的认识是从紫阳毛尖开始的。我有个在铁路系统工作的朋友,在西康铁路建设中长驻安康。他每年都要给我寄二斤上好的明前紫阳毛尖。这明前紫阳毛尖,使我感受到了新茶与陈茶之间的极大差别。从此绿茶再不喝陈茶,也对陕南的茶叶有了初步了解。除了紫阳毛尖,我更钟情于汉中的几种茶,无论汉中银梭、宁强雀舌还是午子仙毫,都有着片形规整、茶色清淡、香气惹人的特点。观其形,看其色,品其味,真是品味生活,享受人生。
退休之后,有了大把的时间。每年清明前后,我都要和朋友驱车陕南游山玩水,品茶购茶。我多次去过安康的平利和紫阳,汉中的西乡和勉县,一次购得的茶叶足够喝一年。为了储茶方便,保证茶叶质量,我还买了一个小冰箱,专门存放绿茶。
说话间,一杯绿茶早就喝得淡而无味了。当第二杯新茶泡上时,我已经从午睡的状态中完全清醒。于是便想,是不是该干点正事了?
一盏酒
好酒之人,把酒视若美丽娇娘,恨不能终日拥抱入怀。恶酒之人,将酒看作洪水猛兽,巴不得把酒厂全都关闭了才好。
李白喜酒,每酒必诗。在酒精地催化下,他做了那么多的好诗。诚如杜甫所言:“李白斗酒诗百篇”。其实酒的作用在于凑兴。庆功宴上,美酒敬英雄。朋友聚会,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有人说:“无酒不成宴”。
我之于酒,谈不上特别爱好。十天半月不喝,也想不起来要喝酒。朋友聚会喝上那么一点,也会有欣然之感。
我在青海生活和工作了将近六年时间。青海人除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之外,大都有饮酒习惯。而且酒风极盛,几乎到了无酒不成饭的程度,一端起饭碗就想到了饮酒。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培养了我对酒的喜好。后来回了陕西,有几年身体毛病甚多,实在不适宜饮酒。于时有十几年时间,我几乎滴酒不沾。即使朋友拿珍藏多年的茅台相诱惑,我也不为所动
不过话说回来,酒毕竟与我多年为友。久违了的老朋友一旦重新聚首,便会往事历历在目,仍然亲密无间。当我的身体允许我能少量喝一点酒的时候,我便不自觉地又喝上了。特别是与肝胆相照彼此都能喝上一点的朋友相聚时,不喝一点酒便似乎有点见外了。
因了对酒的喜爱,我也在家里喝酒藏酒。这几年年岁稍长,心脏又不太好,妻子怕我在外喝酒“拿不住”,经常劝我在外边不要喝酒,要喝就在家里少喝一点。每当我有了兴致的时候,便在家里喝上两杯。喝酒没有对手,自然也喝不了多少,但隔三差五地总会喝上两口。
有位大夫朋友,深知我的病情。她知道我常喝酒,就劝我最好别喝,说喝了酒对身体不好。劝罢又笑着说:“我真不明白,为啥非要喝酒呢?”
我也笑着说:“生活太缺乏色彩了,喝点酒,会让生活多一点色彩吧”。
我这样说了,可我真不知道这是不是我要喝酒的理由。
一本书
读了大半辈子书,却未及书林之万一。写了几十年文章,又敢说哪一篇是好文章!不过,读书写作对我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生活的常态。越到老年,似乎越离不开书。甚至,文章可以少写或不写。书,却不能不读。
在我退休后的居家生活中,尤其是当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书,便成了我最好的陪伴。如果有一本我喜欢的书在手,那么,三五天不出房门,我都是办得到的。
在我退休之后的这几年里,零零碎碎地每年总会读上七八成十本书。当然,我也外出旅游,也和朋友聚会,偶尔也喝茶打牌。而一旦闲下来,我总忘不了以书为友。这期间,有两个时段读书读得比较集中,简直成了我的“读书月”或“ 读书年”。
我刚退休的当年,和妻子到北京为大女儿陈曲照看孩子。女儿是一所大学的老师,发了500元书报费。为了花完这笔书报费,我和女儿去书店卖了一大堆文学书籍。大半年时间,我集中阅读了十多本中外小说,其中有小仲马的《茶花女》、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张爱玲的《小团圆》、肖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当然,也有当代作家贾平凹、苏童等人的一些作品。在阅读中,我深深地感到,虽然同为作家,但作品之间的差距是多么之大。真是不怕不识货,单怕货比货。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
有一年春节前,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秦隶书法家李甫运先生,送了我一套八册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陕西名家名作。李老师的学生在出版社当社长,常有新书赠给先生。这个正月没有过完,这八本长篇我就读完了。可以说,这是我对陕西作家的一次检阅。因为我从来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集中阅读过陕西作家这么多的作品。
我的读书,完全是一种习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目的。如果为了功利而读书,那么,读书之趣就消失殆尽了。
作者简介:陈德宝,陕西《咸阳日报》退休编辑,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散文、小说、杂谈、通讯百万余字。结集出版散文集《故乡风景》、《心语》、《乡村的月亮》,评论杂谈集《坐而论道》。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