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稼收割
庄稼收割因作物不同,使用的工具和生产方式也不尽同。
收割高粱,因高粱秸粗硬,不能用一般镰刀割、要用库镰子砍,所以叫砍高粱,高粱棵砍倒后-顺头平放地上,高粱棵砍完后,再用镰刀头(未上把的镰刀)把高粱穗截下来,这叫签高粱,签下来的高粱穗一倒一竖地堆成堆,再用草绳捆绑起来,这就是高粱头。高粱棵和高粱头运走后,砍下高粱棵后留下的高粱茬,为了烧饭用,也为便于耕作,人们再用粗硬的抓钩子将高粱茬倒出来。
玉米的收割则用镰刀削,这叫削玉米,玉米削倒后亦顺头放于地上,削完后人们再从地开始逐株不拉地掰玉米穗,掰完后将掰下的玉米穗运回家,再用单根玉米秸作绳将玉米秸捆成捆运回家,也用抓钩子将玉米茬倒出来。
棉田拾摘完棉絮后,天亦深秋渐凉趋冷,人们用镰刀砍下棉花棵,棉花棵只能当柴烧,所以棉花棵又叫棉花柴,棉花茬则用老虎钳子钳出运回家,净地待耕。
谷子棵高不足一米,谷棵也不粗壮,狗尾巴状的谷穗把谷杆压得弓腰低头,谷穗未熟前呈青绿色,成熟后则呈金黄色,人们用镰刀把谷棵割下,这叫割谷子,割谷子前先要割下两缕谷子用双手拧成腰绳平铺于地上,将割倒的谷子顺头平放在腰绳上,够一捆时,叫一铺子,放满一铺子后,就再拧一腰绳平铺于地上,再放割倒的谷子在腰绳上,以此类推,只至割完谷地,并让一铺铺谷子在地过几天,这叫榻谷子,谷子榻好后,便用双手拧成的腰绳将谷杆捆成捆,成捆的谷杆捆叫谷个子,将谷个子运到场里,码成垛存放,净地后再用木把三齿将谷茬子倒出来,这叫倒谷茬。运到场里的谷个子再择日将谷穗用劁刀把谷穗削下来备轧,这叫少谷子(方言,用劁刀削谷穗)。
倒出的高粱茬、玉米茬、谷茬等,都带有泥团和土块,有牲口的人家则套上牲口用抿耙和耢把泥团和土块碾掉,再用铁耙子搂成堆,再用铁耙子将成堆的茬子反复翻砸几遍,这叫砸茬子,使之干净无土后运回家堆放待烧。无牲口的穷人则用人工用三齿将满地的带有泥团和土块的茬子头逐个敲砸,这叫砸茬子,然后再用竹耙子搂成堆,再用铁耙子将成堆的茬子反复翻砸几遍。
旧时民间不仅缺少粮食吃,也缺少柴烧,割掉豆子时,豆子茬也要拔下来,麦茬子也要用长把大抢子抢下来备烧。

麦子的收割则是农民弯腰弓背用镰刀割,右手握镰,左手抓麦,一人按一耧,即三根腿,一人前边割头镰,叫头镰手,可随手将割下的满把麦子放于脚前地上,身后有左右两人跟随割,左右两人跟随头镰割时绝不许抢割在头镰前边去,始终在头镰手后头,要和头镰手拉开一定的距离,并把割下的麦把放于头镰的麦把铺上。左边的-人割满把后须将麦把向右放于头镰麦子把铺上,此为腰把,右边的人割满把后须将麦把顺手向左放于头镰麦子把铺上,很自然,也很顺手,此为顺把。麦子割倒后便是捆麦子,捆麦子要用水泡好草腰子绳,捆麦子的人把草腰子绳把拴在自己的腰上,先弓腰把铺散在地上的麦子铺敛成个,然后从腰间抽出一根草腰子绳,将麦子个捆扎牢固,捆扎牢固的麦子个就叫麦个子,满地麦个子捆扎停当后等待拉运。旧时没有好麦种,大都种莜麦,亩产只有百十斤,成熟后,含麦粒口松,麦粒容易脱落,特别刮风时脱落更容易,刮风时麦粒脱落农民叫摇麦,农民常说麦子摇啦,倘若麦子已熟又遇刮风,麦粒子会纷纷落地,坷垃地上均匀匀洒洒满是麦粒子,又收不起来,棵上所剩无几,造成大量减产损失。所以旧时有蚕老一时,麦熟一晌之俗语,就是说,头午去看麦子还不熟,过一晌午头再看麦子已熟透,这时再割已经晚啦,收割中会许多麦粒脱落,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所以旧时对麦子又有割生不割熟之俗语。麦收季节正值雨季来临之季,旧时没有天气报,天气变化无常,又常有刮风、下雨、冰雹之灾,每遇这种情况农民便会颗粒无收,农民又家无存粮,如有一季不收便造成大饥荒,所以农民割麦酷似虎口夺粮,生活和生产节奏急速,抢收、抢割、抢运、抢打、抢轧、抢晒、抢藏、抢种、抢管,争日夺时,丝毫不敢怠慢,所以农民把过麦称为夺麦。
秋季则是雨季已过,少风无雹,除豆子熟了易炸角外,其他粮食作物几乎皆无脱粒之险,早收迟收皆无大碍,且过秋时除收、割、打、轧外还有秋耕、秋种、秋管等活路,所以农民过秋节奏较缓慢,不慌不忙,有的秋活可拖到深秋、初冬,如择棉花桃和扒棉花桃之类的活计可拖到阴历年底,所以农民把过秋称为长尾巴秋,又叫征秋。故有秋争日,麦争时,征秋夺麦之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