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4)——城西肆娘娘城东仨皇上(原创首发)
——洛阳白居易研究会白江永撰文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力排众议”迁都洛阳。他全面改革:立三长制,行均田制;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联姻;严厉镇压改革反对派。这一系列举措使北魏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各族人民的进一步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史称“孝文帝改革”。
独孤信(502年-557年),鲜卑族,山西大同人,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大司马,北周的太保、卫国公。北魏孝明帝元诩武泰元年(528年),别将独孤信单人单骑,擒获贼寇渔阳王袁肆周,因功任员外散骑侍郎。后任骁骑将军,镇守滏口。接着独孤信又打败洛阳元颢党羽,任安南将军,被赐爵为爰德县侯。以制改籍贯洛阳。他的妻子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清河崔氏,文化修养极高,独孤信曾留下“侧帽风流”的典故。
独孤信大闺女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就是明敬皇后。四闺女嫁给了唐国公李昞,也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渊登位后,尊父为皇帝,庙号唐世祖,追封元帝,其母追封元贞皇后。独孤伽罗(544年—602年)是最小的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杨坚。她美如“七仙女”,聪明绝顶。独孤伽罗识弓马骑射、通四书五经,不但贤惠,而且谋略超群,刚毅果敢,助夫建隋,具备政治家的特有素质,与夫并称“二圣”。隋文帝和独孤伽罗夫妻恩爱,“誓无异生之子”,共诞育五儿五女。仁寿二年(602年)八月独孤伽罗崩逝,谥曰“文献”。隋文帝不能忘情,临终前还企盼和爱妻“魂其有知,当地下相会”。独孤信六个儿子有五个封授爵位,七个女儿有三个成了皇后,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长孙晟(551年—609年),字季晟。先祖为北魏宗室拓跋氏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改籍贯洛阳,赐姓长孙。是隋朝著名军事家、外交家,任右骁卫将军。娶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为妻。育五子:长孙无乃、长孙无傲、长孙无宪、长孙无忌、长孙无逸,三女:长女、次女、三女长孙无垢。
长孙无垢(601年—636年),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了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李世民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崩逝,谥号“文德皇后”。
历史文献记载:赵弘殷,河北涿州人,官宦世家,躲祸逃难来洛,入后唐禁军,为人真诚,作战勇敢,官升校级。被乡绅杜爽员外招为袄赘婿。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十六日夜,东关甲马营八孔窑一带有红光冲天,天空好像火烧一般,赵家瑞气环绕、红光满室、赤光照街;杜氏生一子,满身金色,异香三月不散。杜爽员外给外孙起了个小名“香孩儿”。后来杜氏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有娠孕。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十月七日晚,街巷红光升腾似火,充满异香,杜氏又生一子。赵弘殷每遇无公务时,就一担两筐,一筐一儿,进洛阳城里闲逛,一次刚进东门,算命先生向着挑子急忙跪下,说:都说皇帝少,一挑俩天子。这俩孩子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后来人们便把生宋太祖的那条街命名为“火烧街”。之后,其弟赵光义又继兄为帝。故改名“双龙街”。
明朝洛阳民间有“十里直沟出皇帝”之说,福王朱常洵深信,就在沟北建造了洛阳城最大的寺院“东大寺”,崇祯皇帝题写《护国迎恩寺》匾额。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占领洛阳城。福王朱常洵长子朱由崧逃脱,于弘光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在南京城正式登基称帝,做了南明皇帝。
洛阳就有了“城西肆娘娘,城东仨皇上”(明敬皇后、元贞皇后、文献皇后、文德皇后,宋太祖、宋太宗、南明福王)的典故。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