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青春之歌
作者:杨春林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的教育之旅匆匆而逝,但埋藏在心底的那深的感动、铁的记忆,却刻骨铭心,不能忘怀。
记得在岗时有幸参加了全省师德模范事迹报告会,事迹报告栩栩如生,生动感人。其中一位特殊报告人的特殊报告,令与会人员惊叹不已。那次报告团的成员都是一线在岗教师,而他却是一位区教育局长,所报告的事迹也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老师,一位七十三岁的退休老教师。当主持人宣布下面的报告人是某区局长的时候,台下有的人惊诧,有的人窃窃私语。但随着局长动情的讲述,听众的神情严肃起来。当局长报告结束时,全场不约而同起立,敬礼。
报告里的主人公叫高青春,是一位极平凡的乡村教师,极普通的农村党员,可他却用爱演绎出不平凡、不普通的生命交响曲。高老师出生在解放前夕松花江畔的一个小村庄,三岁失父,五岁而孤,是孤身寡人的李奶奶收留了他。因为民风淳朴,高老师和李奶奶得到了村民的接济与照顾,可以说是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长大的。在李奶奶和好心人的帮助下,高青春不负众望上了师专。他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家乡沃土,没有忘记帮他助他的父老乡亲,毕业了,他没有留在灯红酒绿的都市,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穷乡僻壤的山村。废弃的大庙是他的营房,两间教室是他的战场。没有桌椅,他就地取材,将原木锯断成木板,放在自制的土坯上,就成了没有膛子的桌子,没有腿子的椅子。教学缺少帮手,他就搞复式。环境虽然艰苦,可乡娃们在这里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自力更生、因陋就简是他当时的主张,因为他深知祖国刚解放,需要建设的地方太多了,要做到不给国家添乱,不向政府伸手。缺少办公用品,他自掏腰包购置;对于买不起书的孩子,他二话不说,慷慨解囊。他给自己定下了规矩,每月都要拿出部分工资款来资助贫困生,这个决定他整整坚持了一生。救助了多少贫困生,他记不清,帮助了多少失学者,他记不得。他只知道,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决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人们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大人们忙着农耕生产,无暇照顾孩子,高老师一边教学,一边护送孩子放学。有时家长没有时间管,学生就寄宿他家,他就欣然承担了师长与家长的双重责任。那时的道路十分不便,孩子们上学要路过一个大壕,每当雨季来临,高老师总是要亲自护送孩子们过壕,无数次的背着一个个孩子趟水过壕。大壕水映衬着高老师那高大的身影,也透视着他爱生如子的拳拳之心。有一年春天跑淘沟水,由于冬天雪下的大,整个大壕被雪覆盖,表面看去雪壳坚硬,其实中间雪已松动,大壕之底更是暗流涌动。高老师带领学生们过壕,他在前面探路,当他走在大壕中间时,看似坚实的雪壳突然塌陷,高老师掉进水中,冰冷的水浸透他的衣服,刺骨的凉,他全然不顾,用他的脊背擎起一个个娃子。后来,高老师得了风湿病,腿瘸了,腰弯了,可他坚持护送学生,从来没有间断。
几十年如一日,高老师始终坚守在教育的第一线,用他的青春与热血为他的乡娃、也为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尽他的绵薄之力。退休年龄到了,可高老师仍不停歇。捐资助学,一如既往;辅导学生,始终如一。成立校外活动站,义务为乡邻家的娃子辅导功课,为留守儿童提供便利。应教育机构邀请,为几所学校的学生义务讲解传统经典、红色故事。
几天前,高老师接到了参加师德模范事迹报告会的通知,就在高老师准备报告材料的时候,大雨导致山洪暴发,大坝决口了,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他不顾劝阻,挺身而出,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打桩、传沙袋,面对一个个惊天巨浪,他坚如磐石。几个小时过去了,在抗洪人员的努力下,大坝的决口被堵住了,可我们亲爱的高老师却在这次抢险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乡亲们闻讯赶来了,主动为他搭起了灵棚。一位老爷爷颤巍巍地来到灵前失声痛哭:青春啊,我们的主心骨,你怎么就这样走了?几位老奶奶泪流满面的讲述着高老师对乡亲们的种种帮衬;一群村娃们更是泣不成声,因为他们的校外活动站失去了义务为他们辅导功课、讲红色故事的良师益友;那些当年被资助、远在城里的孩子们回来了,他们要向高老师汇报他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正在高校就读的学子们回来了,他们要向敬爱的高老师表达他们的心声;得到高老师真传和资助的现任区教育局长赶来了,他在高老师的灵柩前久跪不起,悲痛万分。他暗下决心:替高老师做一次宣讲,让高老师的事迹传遍白山松水,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篇区教育局长登台演讲的那一幕。
十几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当年参会的情景,依然会情不自禁,这就是高老师的青春之歌对我的影响吧。
杨春林,退休高级教师。吉林省舒兰市作家协会会员,细鳞河诗词协会副会长,雪柳诗社会员。其散文、诗歌发表于《江城日报》《细鳞文学》《三角洲》及多家网络平台。作品《三梁賦》获“三道梁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魅力舒兰》获“新元杯”“创全国文明城市,建美丽幸福舒兰”教育系统文学大奖赛一等奖,《肃州賦》获全国賦赛优秀奖,其作品刊发于《中华辞賦》二0二二第九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