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征,副编审,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任《环球企业家》杂志、作家出版社编辑。
北京胡同有条河
王征 /文
有段时间,我经常是兜里揣上个卡片机,在胡同里漫无目的的闲逛。我喜欢感受胡同里那些还残留着的“京味儿”。我也会随手拍一些带有胡同记忆的照片留作纪念。我还会停在某处,回想一下这里以前的样子。比如某条胡同的拐角处,以前是个带着窗户板的三开间的油盐店,每每走过,都会闻到一股浓浓的酱香味儿;现在小店连同周边的几户人家都拆了,建了个四合院,高台阶,大红门,看上去有些俗气⋯⋯
老北京人爱把“东四、西单、鼓楼前”挂在嘴上。一来是说,东四、西单和鼓楼一带是老北京有名的繁华之地;再有是说,这几个地方特别能代表老北京的风貌——胡同连着胡同,几百年的人间烟火生生不息,把老京城的民俗民风,传承得淋漓尽致。
我住家就在东四,一住几十年,所以对北京胡同里的旧俗和老北京的人情事故情有独钟,对胡同里发生的大事小情也特别留意。
那天出门办事,骑车沿平安大街向西,刚过南锣鼓巷,忽然发现路北的胡同里,出现一排特别扎眼的汉白玉桥栏。这让我很是吃惊:这胡同里难道有河吗?我停下车走近一看:没错,是河。让我更加纳闷的是,我在这一带生活了几十年,从不知道这胡同里还有河!
于是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专程来到这里,走进胡同去探究这条河。
这胡同叫“东不压桥”,原来很不起眼,现在胡同里流淌着一条河,来看河的人也就多了起来。一进胡同,见河的西岸立有一块碑石,碑文细密,把这条河的来历说了个大概。
这条河叫“玉河”,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通惠河流经城内的一段河道,元代修建,起于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的万宁桥,穿几条胡同,又经皇城根、正义路、崇文门东,出东便门与朝阳区的通惠河故道衔接,全长近8公里,现考古发掘出了地处东城区的部分玉河故道,长约1.1公里,以东不压桥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北区自地安门外大街的万宁桥至东不压桥,长约500米。南区自东不压桥往南,过平安大街,从东板桥街北口到北河胡同东口,长约600米。
我所在的是玉河故道北区,河道宽处足有十多米,河水清澈,水中菖蒲茂盛,两岸绿树成荫,还建有几处过水桥和观景平台。我沿着河道,从出土的东不压桥遗址,先是向北又向西,一直顶到地安门外大街的万宁桥,河水穿过万宁桥流入桥西的什刹海水域。我又循着河岸往回走时,遇到一位当地的老住户,大高个儿,推着一辆老旧自行车,十分健谈,典型的北京爷们儿,姓宋,已退休多年。老宋和我聊起了这条河。他说以前曾听老人提到过这条河,说五十年代旧城改造时给填了盖起了民房,前几年又听胡同里吵吵说要挖河了,先是来人在胡同里测量,接着就是动员河道上的居民搬迁,没两年的工夫就挖出了老河床。老宋说他亲眼看见被填埋了几十年的东不压桥和桥头两侧的大条石被挖了出来。他说这话时一脸的得意,向南指着不远处新出土的东不压桥和两侧的几块硕大的条石。
听老宋这么一说才知道,这胡同叫“东不压桥”是取名于这座重见天日的古桥。
都说南方小镇才会是小桥流水人家,而北京的胡同里出现了一条水流涓涓的河,总让我感到新奇,就开始查阅资料,看看这河究竟是怎样的来历。
结果却出乎意料,这河还大有来头!
首先要说这玉河的岁数。北京是著名皇城,引以为傲的当属故宫。但故宫的历史也不过600年,而玉河已有700岁高龄,显然是爷爷辈儿的!因此老北京有这样的说法,说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建筑,包括600年前建故宫,所用的石材木料,都是从这条玉河运上来的,所以说,北京城是从玉河上漂来的。也有的说:先有玉河道,后有北京城。
再有,中国历史上有两大古迹堪称世界文化遗产之最,一是蜿蜒在重山峻岭之巅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延续时间最久、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京杭大运河。而在北京胡同里流淌着的玉河,竟然是这条伟大河流重要的一部分,这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玉河还有一个更值得骄傲的地方:主持修建这条河的是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大名鼎鼎的郭守敬!
郭守敬,元代太史令,精通算学、天文、历法、水利,还能制造各种仪器,因他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和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崇高地位,国际天文学会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国际小行星中心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我国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就是这么一个牛人,主持修建了这条后来被称作玉河的漕运河。我们可以想象,700年前郭守敬站在万宁桥头,手里拿着一把他自己制作的仪器,面向东,仔细测量着远处河道的某个关键位置⋯⋯
要说这条河对当时的大都城有多大影响,查阅资料时,看到这样一段描述,说通惠河动工时声势极其浩大,尤其是玉河段的修建,不但有民工挖河,连朝廷的官员都跑来参加劳动。上上下下齐上阵,真可谓“大干快上”,工程在第二年入冬前就全部竣工了。
什刹海分三片水域,前海、后海和西海。西海也叫积水潭,河道开通后,这里便成为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码头。又有文字这样描述:通航后,自江南来的粮船在积水潭东北岸挤得满满当当,河道上每有浩浩荡荡的排船驶来,城里人便拥向河岸争相观看,还热烈欢呼,犹如节日一般;当时正赶上元世祖忽必烈从上京回来途经此地,在万宁桥上看到水面上往来的大小船只——史料记载,忽必烈“过积水潭,见舻舳蔽水,大悦”,就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
还有一段描述更为可信,说自通惠河开通后,漕运船只可以直接开到大都城的积水潭码头。因此,什刹海一带连同鼓楼大街便热闹非凡,尤其是后来被叫作“烟袋斜街”的巷子,从河岸到街巷,旅馆、酒楼、饭馆、茶肆及大小商店遍布,成为大都城内最为热闹的地界。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北宋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同时,那什刹海的荷塘美景,与玉河之上的船只往来,加之两岸店铺比邻,傍晚渔火与灯光交相辉映,宛如秦淮⋯⋯如此美丽,使清代文人留下这样的诗句:柳塘莲蒲路迢迢,小憩浑然溽暑消。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
后来我又不止一次的去看这条胡同里的河,有时也去南区走一走。
南区的河道,水浅且窄,已经看不出昔日漕运河流的模样。有专家考证,元代时玉河水面宽有三四十米,两岸多有码头,明清两代河面逐渐变窄,以致失去了漕运功能,成为一条城内观赏河流。
南区的河道虽不宽却独具特色,尽显林园水韵。两岸多有粗大的垂柳,郁郁葱葱。最显眼的是,河的西岸长长的观景台上,镶嵌着多块大型浮雕,为这古老河道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浮雕为红铜铸造,厚重而古朴,取名“京杭大运河风物图”,内容是千里运河上,北起白浮泉,南到钱塘江的多处历史景观。我很快在一块浮雕上找到了玉河段景观:宽阔的河面上有几只漕船,两岸古树参天、民宅掩映、店铺林立,街巷里人来人往⋯⋯这让人联想到当年玉河的美丽景色——
那时候定是蓝天白云,清清玉河之上,漕运船只往来,船夫或撑船或摇橹,岸边码头有赤着背的劳工在装卸货物,岸上有身着布衣的市民在观望,不远处会有三五赤脚的孩童,在水边青草地上追捕蜻蜓……
自打喜欢上这玉河,北京的胡同在我心中又多了几分美丽。最近,在一次偶然的翻看中,看到一篇赞美北京胡同的文章,文中有一小段文字:2023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揭晓,东不压桥胡同榜上有名。显然,这荣誉与这条古老又重生的玉河有关。
我在想,这条有着700年历史的古老河流得以重见天日,能看出政府在皆尽全力、想着法儿的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文明,更加美丽。细想,这背后也蕴含着人们开始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产生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