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 茶 灯
文/郭黎春
“七七冲 、台台冲 ……”黄昏时刻,村子里响起了灯仔鼓。铿锵欢快的韵律伴着鼓点钹音穿透围屋,顺着老宅的廊檐天井,以及巷道等每一处可乘之隙,飘荡在村子上空,与人间烟火的香气交织萦绕。
这鼓声,是办喜事的东家发出的邀请函:今晚有采茶灯,快到祠堂看表演啦。村里常有人办喜事,采茶灯看多了,明快的旋律就连上幼儿园的小侄子都耳熟能详,这不,闻声立刻飞到厨房,激动地拉着奶奶的衣袖,闹着要去看采茶灯了:“阿嫲——快点啦,采茶灯开始啦!”这,就是龙岩采茶灯,一曲家喻户晓、老少皆爱的民间歌舞。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采茶灯独特的魅力之一。那独具特色的锣鼓声,令人心潮澎湃;等到悠扬的采茶曲响起,人们的心情便跟着茶姑们曼妙的舞姿,情不自禁欢愉起来。当然,灵魂人物茶公茶婆圈粉最多。他们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即兴编词,“吃鸡讲鸡话,吃鸭讲鸭话”。顺溜的方言道白,诙谐生动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在我的印象中,采茶灯历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谁家有喜事,必请采茶灯队热闹一番,既是分享喜庆,也有昭告乡里之意:张三娶媳妇啦,李四添新丁啦,王五做大寿啦,李六搬新房啦……当夜幕降临,宗祠里、新宅内、大厅上,就会被前来看表演的乡亲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十多人的采茶队撑起一场精彩演出,而采茶灯是不可或缺的开场热场节目。
记得有年正月里,邻居家娶亲,白天宴请宾客,晚上请采茶灯队助兴。门口的大坪就是现成的舞台。锣鼓一响,茶公茶婆带着一群采茶姑娘来了,气氛顿时热闹起来。大坪上会摆放一排椅子,请年长者就座,青壮年大多站于长者身后,小娃儿有的则骑在父亲脖子上。总之,除了演出必要的空间,大坪上围满观众。
准备停当,茶公茶婆开始说应景话:“正月头,好日头,采茶灯跳到张三的大门口,张三兄盖在卓(英俊潇洒),娶了五姑哉,五姑哉好形呐又勤力(美丽又勤劳),合翁姐(结为夫妻)盖拼配(般配),瓦人(我们)扣罗(邀着)来恭喜,来恭喜!”话毕,茶婆一声邀约:“众姐妹啊,咱们来去上山采茶哟!”众茶女则应以“咦——”的长声,演出正式开始了。锣鼓钹即敲打起来,“嗒咚、嗒咚、冲 台台冲 、台七冲……”一群身着艳丽服装的采茶姑娘跟着节奏,踩着细碎舞步,左手托起六角花灯,右手握着绢折扇,翩翩起舞,那鲜艳的折扇夹于腋下,在姑娘腰间前后顿摇律动。茶公茶婆在前领队,带着姑娘们不时变换队形……采茶灯告一段落,接着“三句半”、小品等节目陆续上场。“凑句啊”(押韵)的台词,风趣幽默的表演,逗得乡邻们开怀大笑,直夸精彩。
印象中,采茶灯是吉祥祈福的灯。在增添喜庆氛围的同时,还有送祝福仪式。演出即将结束时,鼓钹再次响起,茶公茶婆领着采茶姑娘们进屋,在客厅、婚房绕上一圈,此为“Lao房”(闹新房)习俗,祝福新婚夫妇生活幸福美满,添灯(丁)添福。小时候,我最期盼“采茶灯”来演出,特别是有人结婚“炒新娘”(闹洞房)时,有采茶灯就有花生糖果吃!妥妥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等表演结束主人分花生,分享“好彩头”。
方言中“灯”与“丁”谐音,在婚礼寿宴、逢年过节、开业奠基等喜庆日子里表演采茶灯,是祈愿如意吉祥、子孙满堂、恭喜发财、生意兴隆!正是因为采茶灯蕴含吉祥之意,契合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朴实愿望,因而被视为吉祥圣灯,它是老人的长寿灯,年轻人的幸福灯,孩子的进步灯,商人的发财灯……是老百姓心中不灭的吉祥灯。
印象中的采茶灯,是健康快乐的代名词,是活跃在乡间的快乐灯。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工作的乡镇几乎每个村都有采茶灯队,他们排演采茶灯,还自编自演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在“三八”节、母亲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一展才艺。他们也到别村演出交流。采茶灯独特的表演风格、风趣的村言俚语,常常说到观众的心坎,很容易引起共情,因而受众越来越多,成为农村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他们在表演中融入国家大政方针,融入公民道德、家庭美德等内容,寓教于乐。据说,大洋村有位好赌者,看了采茶灯队表演的小品《赌博害死人》后,触动很深,决心痛改前非。
如今,龙岩采茶灯已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龙岩民间传统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名片;而采茶灯进校园活动,又把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创新推上了新的高度。
作者简介: 郭黎春,70后,福建省龙岩市人。喜欢花花草草,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并用美篇记录生活,分享感动,传播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