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相斌,字陶文、号盐河柳。连云港市社科联第八届委员,连云港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连云港山海文化》副主编,海州区古琴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华夏相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喜好中华传统文化、地方历史人文、传统技艺和家乘文化,致力于相才和《朐阳纪略》研究。偶撰小文百余篇,十余篇刊于《连云港文旅》和《连云港山海文化》,六十余篇在“炎黄文艺网”“潮河湾文学”“海西文学”“海州人文”等知名网媒与公众号载录。历时三年,对明清古籍古东海地区相氏谱碟遗存进行抢救性修复与研考,编印成《相氏明朝宗谱纪略》,在第八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中获“中华好家谱”最佳传承一等奖。
一节断轨的百年思绪
文/相 斌 图/张文君
陇海商业街醒了
夏日的晨曦
带着世纪亘古的能量
洒向龙尾河上一座
孤静的灰色钢桥
桥面上沉眠着
一节锈迹斑驳的断轨(1)
亚欧班列的货车
正披着朝阳
高速奔向世界与远方
一座座高楼大厦与商铺
矗立于断轨身旁
人们似乎已把这一节断轨
遗忘
被喧闹声吵醒的断轨
浑浊地观望
盐河的号子声
还在耳边回荡
干枯的身躯微微震荡
厚重的思绪
再一次激荡与飞扬

40年代新浦火车站照片
1925年(2)那个夏季,
古朐锣鼓喧天万众呼扬
连通邳县的崭新钢轨
豪迈地横贯在海州站台
沈公(3)的陇海铁卷
终圆梦想
1933年(4)那个夏季
连云港(5)屹立为
华夏的东方良港
中山先生(6)大港蓝图
初展模样
1937年(7)那个夏季
日帝的铁舰弹炮
让陇海沿线涂炭生灵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
屈辱与国丧
令断轨刻骨难忘
老火车照片
1949年那个秋日
解放的红旗
插满海州古城与海港
陇海铁路勇担
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主将
回顾三十年拼搏历程
断轨倍觉兴奋又充满惆怅
1978年(8)那个冬日
春天提前来到
陇海线开始繁忙
连云港成为沿海的璀璨
与榜样
那是断轨永驻青春的骄傲
总有叙不尽的衷肠
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
新丝绸之路东端起点
架构起陆海联运通道
铸就国际枢纽海港
我后辈高铁接力与繁忙
断轨胸腔不由得热流滚烫
断轨照片
数架战机呼啸着冲破云霄
扰乱了断轨的思绪
原来是粉碎“台独”
吹响统一的号角
快,快把我融进铁炉
我不要在这里静躺
让我这垂老铁躯
再贡献出最后的力量
我要成为统一祖国的
飞弹与钢枪
断轨满身滚烫
内心无比激昂
向着天空无尽的呐喊
与仰望
高铁照片
注:
(1)一节断轨:陇海铁路废弃铁轨,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陇海东路(原新浦火车站西侧)。东陇海铁路从新浦街区南经过。因城市发展之需,1985 年启动铁路改线工程。1996 年铁路绕行线全线通车。铁路老路基和海州、新浦、云台三个老火车站及货场停用报废。2001年,原新浦区委区政府招商引资4.5亿元,在原陇海铁路遗址上兴建集购物、文化、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步行街,全长1170余米。
(2)1925年:陇海铁路1923年2月1日通车至运河站(今邳县),1925年7月通车海州。陇海铁路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1925年,跨越清、民国两个朝代,历经22年,终得建成。1926年延伸至大浦,全长186公里。1928年8月,新浦至老窑铁路线开工,老窑筑港。
(3)沈公:沈云沛(1854-1918年),海州人,大清邮传部署理尚书、中国近代实业家。动议与筹谋陇海铁路伟大工程的首创与核心人物。
(4)1933年:1933年4月,铁道部批准荷兰治港公司以300万美元承包建筑连云港海港工程,7月1日建港工程开工。
(5)连云港:1932年8月,陇海铁路局局长钱宗泽向铁道部呈文,建议在“云台海港”或“西连岛海港”中择一“以正名义,而新观听”。铁道部业务司司长俞棪在征求沈蕃及各方意见后,复电陇海铁路局:“云台、连云,以云台山、西连岛两名各择一家,假定所有民帆船舶连云,言航交盛也”。1932年11月14日,钱宗泽复电铁道部:“连云涵义较广,似为合宜”。翌年2月,铁道长顾孟余核准颁布连云港港名。自此,陇海铁路东端终点“连云港”之名诞生。
(6)中山先生:孙中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建设东方大港的构想。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设计全国铁路规划时,提出陇海铁路西出新疆、进而连通欧洲国际铁路的设想。
(7)1937年: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同年秋轰炸海州城、海州火车站和飞机场。9月23日,日本军舰侵入墟沟海面炮击海港与铁路,继而封锁连云港。
(8)1978年: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中心议题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参考文献:
1.《沈云沛传》刘风光 中国文联出版社
2.《海州旧话》马鉴尧 海州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3.《海州》房忠涛 中国文史出版社
附摄影师简介
张文君,网名:蓝海郎,男,“中国警察网”签约摄影师,连云港市体育摄影协会副主席,连云港市海州区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近年来,有30多幅摄影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摄影比赛中获奖。
灌云县潮河湾文学社,取名于家乡潮河湾景区,旨在承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结四海诗友,唱时代新声。欢迎关注,感谢指导!
刊头题字: 陈凤桐
主 编: 马丙红
主编微信: 13382050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