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瘦鹃的“紫罗兰庵”
朱亚夫
紫罗兰花,花色或紫或红,是一种颇具观赏价值的花卉。它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性喜凉爽,耐半荫,忌燥热,是装饰花坛、布置花径的上好花种。现代著名作家周瘦鹃曾咏此花说:“艳阳三月齐舒蕊,吐馥含芳却胜檀。我爱此花香静远,一生低首紫罗兰。”
其实,周瘦鹃钟情于紫罗兰花,是根缘于一场爱情悲剧。

周瘦鹃(1894—1968),原名周国贤,江苏苏州人。中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毕业后以写作、翻译为职业,先后担任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等单位的编辑和撰稿人,曾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礼拜六》周刊、《紫罗兰》等,被人称为“鸳鸯蝴蝶派”的“五虎将”之一。抗日战争前夕,曾与鲁迅,郭沫若等联名发表宣言,呼号抗日。他也是较早把高尔基作品介绍到国内来的翻译家之一。亲中国成立后,曾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晚年一边写作,一边从事园艺工作,开辟了苏州有名的“周家花园”。
周瘦鹃斋名“紫罗兰庵”的来历是:1914年,年轻的周瘦鹃与务本女学所学生周吟萍自由恋爱,两人海誓山盟,情深意笃。然而周吟萍出身豪门,其父以周瘦鹃家境贫寒为由,不许两周结合。周吟萍生性懦弱,在父亲的淫威下,只得与周瘦鹃挥泪分手。尽管有情人难成眷属,但周瘦鹃仍对女友一往情深,对她的音容笑貌刻骨铭心。周吟萍的英文名字叫“Violet”,意为“紫罗兰”,于是难断情丝的周瘦鹃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紫罗兰庵”,并在苏州老家的庭院中满地栽上紫罗兰花,将庭院改名为“紫罗兰小筑”,还专门请来能工巧匠,在庭园一隅刻镂上“紫罗兰”三字,然后用朱漆深绘。每当春暖花开时节,“紫罗兰”三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紫罗兰花在和风中芳香沁人。
“我爱此花香静远,一生低首紫罗兰”。以后,周瘦鹃在上海从事文化活动,曾把自己编辑的杂志取名为“紫罗兰”,喜欢使用紫色墨水写字创作,自署“紫罗兰庵主人”,常以笔名“兰庵”、“怀兰”等发表文章,以寄托自己的缕缕衷情。上海沦为孤岛后,他在当年的卡德路(今石门一路)上,营建了一个小园子,埋首盆景制作,一边自己遣兴赏玩,一边出售以维持生计。不久,他迁居苏州旧居,在亲友资助下,扩建了原来的“紫罗兰小筑”,过起了吟诗赏花的隐士生活。
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走出书斋,投身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1962年,毛泽东主席专门召见过他,关心他的写作生涯和园艺事业。他回到“紫罗兰庵”后,曾满怀激情地写下《初识人间浩荡春》的诗文,抒发了他“仿佛飞升入九天”的欣喜心情。那几年,他每天清早起床,就穿上打满补丁的劳动服,到园子里去翻盆、施肥,浇水、修剪,乐此不疲,天雨淋湿了衣服,他也不以为然。有陌生的客人来访,往往误以为他是花匠呢。经过他的辛勤劳动,他的“紫罗兰小筑”中,盆景水石,琳琅满目;奇花异草,四季飘香,使整个“小筑”显得古朴奇巧,雅致清丽。“周家花园”一时名传海内外,周恩来、朱德、陈毅、李先念、刘伯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许多国际友人,曾先后到此参观过。周先生在从事园艺工作的同时,又重操旧业,写下了许多隽永清新的文章。《花花草萆》、《花前琐记》,《园艺杂谈》等多种散文小品集,就是他“长年甘作花奴隶”生活的结晶。
“紫罗兰庵”座落于苏州市区闹中取静的王长河头。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紫罗兰庵”主人已经仙逝,但“紫罗兰庵”遗迹犹存。故居现在由其后人居住,那“紫罗兰小筑”的形貌还依稀可辨,周瘦鹃一生钟情的紫罗兰花,还依然在和风中吐着清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