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叙事的时代图证----读吕书峰绘画创作有感
应一平
近期我到吕书峰工作室取他慷慨捐赠西京学院图书馆近百本画册,得以尽情浏览吕书峰各时期的出版物,回味十多年来所看的部分原作,图文互对,反复体会,从文化与审美角度,谈谈自己对他人物画创作的三点感受。
一 是清朗而浓郁。这是指他创作整体的画面效果而言。十多年前,我粗看其画,望着无数线条布满的构图,虽然饱满却显繁复,感到有些局部显得有些琐碎甚至闭塞……现在再仔细观赏这几年他受命创作的国家重点题材及其他画作后,感到他的艺术水平不断精进,我过去的感觉随之消解。面对他的一系列新作,视觉在“吕氏”线形牵引下被一个个形态各异、个性不同的人物形象吸引,想象他的创作动机,构思立意,经过视知觉的“完型”组合后的整体画面,分明感到他的匠心所在,逐渐品味出他所追求塑造人物线形内涵的形式感,它是通过“有意味的线条”的笔墨组合,确立画面的造型“形态”框架,它既服从与主题的精神表达,又显现个人的审美追求,展示特立独行的造型风格。
《大清顺治邀达赖五世晋京策封》390/600Cm
中国国家画院藏
《大清顺治邀达赖五世晋京策封》局部
由于我曾在藏区插队,对藏族题材情有所钟。读历史题材《大清顺治帝遣使达赖五世赴京测封》,画面呈现稳定平衡的构图,左右众多人物向画面中心围合,作为衬景布达拉宫布满上方的空间,意使人们的视线集中于双方主要人物的细腻而微妙的神情、不同的行止仪态,彰显清王朝的自信包容及西藏地方权贵的顺从之意,历史场景内涵的现实意义不言自明。这幅画与同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张江舟的《北平----129学生运动》相比,是笔墨风格的两极表达,显现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前者扑面而来的人物有种视觉冲击力,以厚重的团块型态辅以浓淡墨的反复渲染,突出了动荡岁月特有的时代氛围;而吕书峰表现的雪域高原,则在紧簇人物中透着清朗而浓郁的气息,人物与场景布势显现的平面化效果,吸引使你更加专注各个形象及动态,进而推及不同的人物组合与场景。他舍弃浓墨的渲染及点线面一体的塑造手法,主要用线形勾勒的层叠人物支撑画面,它不像水墨渲染为主可将虚实空间拉大,而实化的线条表现更有难度,整幅画面依然散发藏地特有的民族气息,凸显那个时代平和的场域,与张江舟的绘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路遥与平凡的世界》300/600Cm 中国美术馆藏
二是单纯而丰厚。这是指线形显现的造型特质而言。按高标准要求,吕书峰绘画的线形塑造是对传统笔墨回归基础上的有限突破。中国画千年一贯的以线条为主的造型成为屹立世界艺术之林的独特魅力所在,且以“笔无寸直”的理念宣示人文审美性。吕书峰绘画中多用厚实、劲挺的直线与曲线,相互穿插、映带,在笔形墨染的呼应中立定画面的骨体,辅以各种柔和的短线,勾勒人物形态,初看具有同质化的倾向,然而,仔细看各个五官表情拿捏的恰到好处,在简约刻画中体现对人物精神气质的把握,形态刻画的深入,每一个具体的人所在的局部,与整体画面疏密聚散融合显得协调,成为他追求风格化的造型方式、鲜明的表意符号形成场景式的图像建构,其创作可谓是陕西乃至中国现代画坛一道令人注目的风景,显示他的造型功力所在、审美修为所筑、文化积淀所赋,支撑着他艺术人生的“大风景”。
三是主题与赋能。这是指图像叙事内涵的精神容量而言。吕书峰画面体现的情境意态,是以历史主题生成的精神性为初始和依归,这在他的国家重点题材创作及其他大型画作中得到充分验证。自先秦以来中国绘画的政教等功能一直没有中止,而且始终被意识形态所左右。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开创了主题性绘画的全新时代,尤其是创作导向更加重视社会进步的精神赋能,艺术作品也能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众多优秀画家倾心对历史事件宏阔叙事,正向引导观者的思想认知和审美判断,为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当代主题性创作不断攀登高台,吕书峰就是其中的一员。
《民族团结一家亲》300/750cm中国共产党党史馆藏

《民族团结一家亲》局部
他于2018年至2021年创作的“民族大团结”五联画《山歌颂党、军民鱼水、欢乐新疆、草原盛会、人民公仆》,每幅画既具独立的内容,表现不同的场景,五幅画整体气脉相通,彰显浑然一体的民族融合。背景用平涂的淡墨,恰到好处烘托出各民族的群像图谱,这幅作品超越了一般写实性绘画简单的形象化表达,通过情境叙事提炼的时代图证,上升到民族文化历史记忆的精神性图像。十年来他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和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构成自主艺术表达的连贯性,赋于画面中人物的空间组合的独特的造型样态、独特的文化语境,独特的图符风格,形成吕氏绘画独特的范式,成为自我艺术的立身之本,而且还在不断夯实、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吕书峰中国画作品文献》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诚挚的祝贺!
(作者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应一平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西京学院教授;原西安美院学报《西北美术》杂志主编;陕西博士学位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理事,西安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